2021年5月31日下午,北京外国语大学王炳钧教授的讲座“现代德语文学中的声音展演”在外语学院东5-201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由浙江大学外语学院德国学研究所、德国文化研究所主办,是“德语文学与文化学”系列讲座的第一讲。
讲座伊始,主持人刘永强副教授向同学们简要介绍了王炳钧老师。他强调,王炳钧老师近三十年来在中国日耳曼学界大力推进文化学研究范式,极大促进了中德学界的学术对话。德国学研究所、德国文化研究所的范捷平教授也参加了讲座,他回顾了自己与王炳钧教授数十年来的学术友情,称赞王教授是中国杰出的日耳曼学学者,是一位将毕生奉献给教学的优秀教学工作者。同时,范老师也寄语浙大青年学子,希望后辈学人再接再厉,把文学研究继续发扬光大。
王炳钧教授讲座现场
刘永强副教授主持讲座
在持续三个多小时的讲座中,王炳钧教授围绕塞壬这一希腊神话形象,探讨现代德语文学中声音展演的演进过程。他首先溯源至《荷马史诗》,简要叙述了塞壬的传说。王炳钧教授在讲座主体部分分析了三组文本,在历史语境之中考察十八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德语文学里的声音书写。自文艺复兴以降,现代学科在西方兴起,理性与感性、人类与自然间的关系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问题。针对十八世纪末的德语文学,王炳钧教授选取歌德的《渔夫》以及席勒的《歌唱的威力》两篇文本,讨论这一时期对于自然之声的书写以及借助自然达到崇高的人类构想。随后王炳钧教授又以克莱斯特和E.T.A.霍夫曼的文本为例,阐明了十九世纪初期音乐与神性的纠缠以及音乐与疾病之间的关联。等到二十世纪,文学中的声音展演走向了声音的反面——沉默。尤其在卡夫卡那里,声音成为了一种失去对象的主体幻象游戏。现代文学书写中,能指失去具体的所指,转而成为一种自我指涉的游戏,这也意味着审美逐渐与经验脱节。在讲座的尾声,王炳钧教授援引霍克海默、阿多诺和彼得·斯洛特戴克等思想家的论述,讨论这种沉默的哲学意涵。
王炳钧教授的讲座内容丰富翔实、分析深入浅出,为在场师生带来了思想的启迪,引发了大家的踊跃互动。针对同学们提出的声音与沟通、噪音的美学以及文学书写的空间化问题,王炳钧教授、范捷平教授、刘永强副教授与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整场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讲座结束后师生合影留念
文/图:吴宏宇
浙江大学外语学院德国学研究所、德国文化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