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

外语学院2021年青年学术论坛成功举办

发布者:刘芳   发布时间:2021-06-16

2021年6月11日,外语学院2021年青年学术论坛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成功举办。青年论坛旨在为青年教师和硕博研究生搭建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为青年学者提供一次向资深研究学者学习沟通的机会。本次论坛受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来自学院各学科的青年教师、博士后、硕博生等参与论坛,展开热烈而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论坛开幕式由外语学院副院长程乐教授主持并致辞。程乐教授首先对莅临论坛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继而肯定了青年学者对学院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他从论坛主题“Reason・Romance・Resonance”谈起,介绍了外语学院举办青年论坛的初衷,对青年学者们提出希望和建议,接着详细介绍了应邀参加本次论坛的主旨发言嘉宾: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杨枫教授和上海大学的傅敬民教授。

论坛主题报告由外语学院语言与翻译系副主任胡洁研究员主持。

杨枫教授在题为《新时代中国外语教育的国家意识话语体系构建》的报告中,以外语教育的国家意识话语内涵、表征与实践为话题,聚焦于新时代我国外语教育国家意识的理论话语构建,特别是从外语课程思政的“国家意识”本质、外语教材的“国家意识”元素、外语教师的“国家意识”信念、外语课堂的“国家意识”融入、外语人才的“国家意识”培育、外语科研的“国家意识”自觉六个维度探讨国家意识的外语教育实践路径。

傅敬民教授在题为《翻译的历史担当与现实责任》的报告中指出,翻译不仅传播知识,也是型塑知识体系、构建话语体系的重要方式,因而具有相应的社会担当与责任。他进一步强调,古往今来凡,是能够在翻译历史中留下踪迹的翻译,无不具有强烈的历史担当和现实关怀。在我国当下百年未遇的大变局语境中,翻译更应积极回应“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思想,投入翻译的历史洪流,为实现我国传统文化走出去、国外先进文化请进来做出应有的贡献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以“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为指导。

分会场发言讨论环节按文学、语言学、翻译等研究方向分为六组展开。各位学者在组内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互动,气氛活跃,发言学者和听众都从中受益良多,不仅了解到各自领域的研究热门,还从交流中得到了大家对自己研究的意见和建议。

语言学一组分会场共有五位老师和一位研究生发言,本场发言由邵斌老师主持。滕琳老师报告了自我调节学习中个体差异研究的的进展,并着重探讨了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自我调节学习策略的应用。邵斌老师基于构式化和构式形态学视角探讨了英汉浮现词缀的形成与变异。杨玲玲老师对数据驱动学习对外语学习成效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宋晨晨老师介绍了乔姆斯基在2019年提出的一项基于希尔伯特ε符号以解决递归式并列或附加结构的形式句法推导问题的新理论,并探讨其对生成语法理论框架的影响。硕士研究生亓达通过计量语言学视角考察了性别和教育程度对言语行为的影响。李航老师从话题、语言背景和二语写作水平三个因素探讨了议论文写作的句法复杂性。虽然每位老师和同学研究和汇报的内容分属不同的语言学方向,但与会人员就各个汇报展开了讨论,问答环节你来我往,气氛友好又热烈。大家都表示从汇报中受益良多。

语言学二组分会场由杨静老师主持。潘珣祎老师首先介绍了她的听力词汇量影响听力能力的研究,揭示了4000词听力词汇量水平与听力能力相关度最高。宋丹贵老师从心理语言学角度阐述了词汇的具体性和想象度对中文双字词加工的影响。杨静老师采用神经科学的方法研究外国人学习汉语,强调了个体差异对学习者二语加工神经网络的影响。最后,张璐老师比较了重复阅读与拓展阅读不同模式对英语词汇附带习得的作用。本小组发言从词汇加工和词汇学习的角度研究二语习得,在座的师生积极参与讨论,通过深入沟通,扩充了知识和视野,达到了良好的学术交流效果。

语言学三组分会场发言由闵尚超老师主持。本场共进行了6个报告,涉及到汉语、英语、日语和西班牙语等多种语言。孙培健老师从教师动机视角出发,探讨了影响汉语二语助教的职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为汉语二语教师教育和培训提供了参考作用。马鸿老师介绍了如何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和文本质量参数分析系统,构建对标欧框的写作水平自动评估模型。博士研究生文豪探讨口译与记忆的关系,使用三层元分析的分析方法,聚焦口译员的工作记忆和短时记忆优势。闵尚超老师展示如何基于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结合认知诊断模型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反馈报告,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李文超老师基于现代日语与古代日语语料库,介绍了考察自他动词pair的语法化与语义化过程。左雅老师分享了基于自建语料库,运用python语言包及语料库检索工具对《论语》最具代表性的三个译本在词汇、句子、篇章三个层面的基本特征进行量化对比分析,以考察三个译本呈现的异同,提高译本质量,促进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文学一组分会场有四位老师分享了近期的研究,本场由杨骁老师主持。首先,胡文海老师以芜村“女郎花”扇面图为主,具体探究女郎花在日本文学中所蕴含的文学形象,进而探讨芜村笔下“女郎花”的独特之处。接着,李雅旬老师梳理了与谢芜村和川端康成文学的关联,通过分析《白雪》中俳画的省笔手法,论证了《白雪》是川端康成小说中最巧妙地受容了与谢芜村的一部。之后,杨骁老师尝试对恩西纳在《克利斯蒂诺和费耶阿》田园诗“模仿意大利书写”中出现的所有主题和舞台元素进行分析,验证这首田园诗视为旨在用于戏剧表演的文本。最后,刘永强老师介绍了文化技术的理论图景与学术实践,进而构想文化技术与数字人文相互整合的应用前景,以期为数字人文研究带来新的理论视角与学术资源。

文学二组分会场发言由苏忱、薛冉冉两位老师共同主持。朱振宇老师以视频的形式汇报了从《新生》到《神曲》中的贝雅特丽齐形象转变。王瑞雪老师就欧里庇得斯《伊翁》中的神圣世系与伦理问题进行了探讨。苏忱老师分析了品特戏剧《看护人》中生命尊严、关怀、所有权和临终关怀中的关怀伦理。薛冉冉老师就新时期俄罗斯小说中出现的新式女性形象及其书写背后的深层原因进行了剖析。

翻译组分会场发言由张慧玉主持。本场分论坛涉及到翻译定义、翻译教育及中国经贸安全等主题。冯全功老师采用最简化原则,把翻译定位为一种符号转换活动,指出符号转换性是翻译的唯一本质属性,其他属性,如社会属性、语言属性、文化属性、交流属性、创造属性、经济属性、人工智能属性等,都是翻译的衍生属性。张慧玉老师与研究生王文思基于实践导向聚焦翻译专业硕士(MTI)的实习情况,对全国范围内的MTI学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通过数据的分类统计及交叉表分析,尝试全面解读MTI学生在实习实践方面的态度、准备、现状及相应反馈。李佳老师根据现阶段不同国际经贸机制与我国的关系,构建出包含型、竞争型、平行型和互补型四大类的分析框架,并考察了其对我国经贸安全的风险和机遇。

青年学者是外语学院科学研究的驱动力,是外语学院未来发展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学院通过举办青年学术论坛,了解青年学者的所思所想,推动他们之间的交流互动,为他们的快速成长铺建阶梯,鼓励青年学者坚守精益求精的学术创新精神,促进学院各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让学院的科研水平迈上更高的台阶。


文:任洁等/图:张珏

外语学院

青年教师创新平台





联系我们

电话:0571-88206044

邮编:310058

地址:杭州市余杭塘路866

官方微信学生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