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

“新德国媒介理论及其转向”系列讲座顺利开讲

发布者:刘芳   发布时间:2021-09-17

德国波鸿鲁尔大学研究员Christoph Engemann博士应浙江大学外语学院德国文化研究所邀请,为浙大师生进行主题为“新德国媒介理论及其转向”的客座讲学活动。讲座分六次进行,从新德国媒介理论的概念出发,对新德国媒介理论的发展脉络、技术转向进行系统地梳理。

9月16日晚上,系列讲座的第一讲如期在Zoom平台举行。讲座伊始,主持人刘永强副教授进行了热情的欢迎和简要的介绍。随后,主讲人Christoph Engemann博士为大家介绍了讲座期间的阅读要求及课程安排。

在正式的课堂内容中,他首先就“Medien”这一概念引导大家展开讨论,同学们都积极参与其中。刘永强副教授在讨论中介绍了中文语境中“媒介”和“媒体”的区别所在:“媒体”的“体”字暗示物理实体,通常会使人联想到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相比之下,“媒介”的“介”即“介乎其间”(dazwischen),既可以是有形的、更可以是无形的,“风”和“空气”就是绝佳的例证。

紧接着,Christoph Engemann博士就“媒介”以及“媒介学的概念展开了详细介绍。传播学并不关注“何为媒介”,它着眼于信息是如何呈现在人们面前,更加关注信息的内容。而媒介学则涉及“Dazwischen”的问题,超越了信息的承载和传播的传统范式。不同于传播学,媒介学还在感知、文化、政治结构等维度上进行自己的理论探索。

在讲座的后半部分,Christoph Engemann博士详细介绍了媒介理论的影响。媒介理论学者迪特·迈尔施(Dieter Mersch)认为,媒介概念无法被积极地塑造出来。这句话实际上讲的是传播学与媒介学之间的界线:人们难以从本体论意义上对“媒介”(Medien)进行确定的、概念性的把握,媒介概念永远敞开自身。迈尔施进而提出,媒介学是在科学或艺术的新旧现象中寻踪觅迹(Spurensuch):一方面,从文化的储存方式、传输形式的历史变化中来寻找;另外一方面也探寻媒介本身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其可读性、可理解性以及意义的产生和传播。

讲座尾声,Christoph Engemann博士还提到了媒介变迁。从口头记录向书面文字的转变,经过印刷术、再到如今计算机网络的普及,那么未来还会有什么呢?在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讨论中,此次讲座圆满结束。本次讲座是“德国新德国媒介理论及其转向”系列讲座的第一讲,后续还会有五次讲座继续在ZOOM平台举办,欢迎各位师生共同聆听!


文:蒋书琦

德国文化研究所、德国学研究所

2021年9月17日



联系我们

电话:0571-88206044

邮编:310058

地址:杭州市余杭塘路866

官方微信学生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