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其他

北京大学赵白生教授的讲座“传记文学的轰动现象”成功举办

发布者:刘芳   发布时间:2021-10-22

20211020日晚七点,北京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博导赵白生博士应邀在浙江大学做了题为“传记文学的轰动现象”讲座。讲座由浙江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何辉斌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赵教授幽默风趣的开场白瞬间拉近了与我院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一场以数据统计为着眼点、以丰富案例为依托、彰显新文科视野的传记文学讲演在热烈的氛围中有条不紊地展开。赵教授围绕“当代潮流、历史渊源、文类嬗变、最后之因”这一逻辑框架,依次阐发传记文学作为当代潮流的数据支撑,传记文学形成的庞大的影响谱系,传记文学三要素论之“经验、自我、身份”。赵老师博古通今、生动具体地考究了传记文学的轰动现象。

在讲座中,赵教授旁征博引,诸如传记作者沃尔特·艾萨克森(Walter Isaacson)的《富兰克林传》、《爱因斯坦传》与《史蒂夫·乔布斯传》,张戎(Jung Chang)的《鸿》(Wild Swans)与《慈禧》(Cixi),季羡林的《牛棚杂忆》与《留德十年》、杨绛的《我们仨》以及傅雷的《傅雷家书》等皆为其论述的例证。赵教授对传记读本、传记作者、传记性质的评价独具慧眼。他认为,虽然季羡林先生通常被视为国学大师、散文家抑或翻译家,但事实上他首先是个传记作家,他的文革时期回忆录《牛棚杂忆》以及关于赴德留学羁旅十年的追忆之作《留德十年》都颇具启发意义。他亦从《希腊罗马名人传》(The Live of the Noble Grecians and Romans)谈起传记形成的庞大的影响谱系,比如受希腊文明影响的卢梭进而影响了康德,以及“拿破仑—丘吉尔—肯尼迪—克林顿”这条基于传记的政治影响链条,并由此指出“传记让人类的魅力代代相传”。赵教授还通过阐发库切的“一切作品皆自传”、叶芝的“一切知识皆传记”以及爱默生的“可能没有历史;只有传记”,概述“传记文学:超越历史”这一话题涵盖的以年度人物、热门城市等为基石的宏大历史与无所不包的微观历史之间的细腻关联。此外,赵教授从文类嬗变之维再次强调传记文学作为当代的潮流,并以2004年10月《大西洋月刊》(Atlantic Monthly)的数据作支撑:1982-2004年,小说、戏剧、诗歌的读者下降10个百分点,跌至历史最低点47%;相反,非虚构文学的读者群却不断扩大。最后,赵教授结合昆德拉、罗素等具体案例阐述传记文学三要素论——经验的经典化、自我的寓言化与身份的象征化。他指出,多样化的经验、专业化的经验以及个性化的经验是传记文学书写的焦点,西方传统哲学命题“认识你自己”(Know Thyself)在传记文学中会得到集中阐释。基于以上,赵教授将传记文学的内在价值概述为“所养、所本、所为”,并认为这亦是其轰动的本因。

意犹未尽中,赵教授的讲演步入最后的问答环节,在座师生积极把握交流时机,有效推进了传记文学的学术探讨深度。针对多位师生的提问,赵教授不仅分享了自己近期感兴趣的“疾病文学”中癌症病人的自述所产生的身心影响,进一步展现传记与人文研究碰撞的可行性与重要性。他还对完美的自我、新自我与解构的自我三者进行辨析,深入阐释传统自传、新自传与后自传之间的差异。赵教授指出,18世纪卢梭、富兰克林的传记书写打破自传中英雄自我的传统,开始将难以启齿的私事录入传记,这是一种新自我的书写。他还认为后自传的核心特质在于利用外化的对象解构自我,比如库切在《夏日》(Summertime)中预设了一个传记作家来书写他的自传。此外,他又基于乔伊斯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与库切的自传三部曲——《孩提时代》(Boyhood)、《青春》(Youth)与《夏日》讨论了“自传体小说”与“小说体自传”的异同。

赵教授的讲解深入浅出,从传记畅销的文化现象出发,深入至传记文学的理论,令在座师生切实感悟到传记文学的魅力与研究价值。这次讲座大大激活了浙大师生的传记热情。

图/王洁

文/王洁

浙江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




联系我们

电话:0571-88206044

邮编:310058

地址:杭州市余杭塘路866

官方微信学生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