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

“紫金港大学生领航论坛·院士巡回讲座”第一期第四场讲座成功举办

发布者:刘芳   发布时间:2021-12-04

2021年12月3日,由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联合紫金港大学生领航论坛理事会学校共同举办的“紫金港大学生领航论坛·院士巡回讲座”第一期第四场通过线上方式成功举办。欧洲科学院院士、英国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GalinTihanov教授应邀作了题为“BeyondCirculation: WorldLiteratureandtheProblemoftheText”的讲座。讲座由浙江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孙艳萍副教授主持,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杨革新教授评议,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的近200位师生共同参与讲座。     

在讲座中,Tihanov教授认为,不能将文学文本视为一个固定、不变的实体或商品,而应意识到其传播是一个动态过程,涉及不同文学区域(literaryzones)之间的互动。因而,我们不能忽视文本传播过程常常被掩盖的社会、文化、政治、话语等因素,而译者主体性发挥也是影响文本传播的重要因素。由此,Tihanov教授试图引导听众关注以下问题:文学文本在全球传播时是如何积累意义的?它是否会回到最初的媒介载体中去?它在转换成其它语言的过程中又是否会对最初的原语言产生影响?

在评议环节,杨革新教授从讲座关键词——传播(circulation)与文本(text)谈起,围绕何为世界文学这一话题,结合聂珍钊教授提出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中的“脑文本”理论,回应了Tihanov教授的上述设问。杨教授指出,文本在传播过程中被不断解读,从而被赋予新的意义,这正如脑概念的不断更新与积累,进而形成新的脑文本。正是由于文本自身的动态性以及不同文化场域下文学文本的翻译与传播,才促成了世界文学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在提问环节,Tihanov教授与学者热烈互动,就翻译的忠实性、数字人文学科对世界文学的意义、英国文学中的世界性等问题一一作出回应。Tihanov教授指出,尽管翻译的忠实性十分重要,然而译者及读者依旧可以从自身文化体验对文本进行全新解读,从而实现不同文化间的交融对话;数字人文学科能够依靠大数据等科技手段分析文本的结构、形式等,但仍存在缺陷,即:难以分析文本蕴含的反讽、悖论等;英国文学不仅关注“战胜者”还关注边缘化的个人及群体,乃至不同种族以及整个人类世界,从莎士比亚、弥尔顿、福斯特、吉普林等作家的作品中可窥见一斑。

本次讲座受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当代西方伦理批评文献的整理、翻译与研究”【项目批号:19ZDA292】以及2020“外籍院士浙江大学校园行”项目资助,特此鸣谢。

图文/王丰裕

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



联系我们

电话:0571-88206044

邮编:310058

地址:杭州市余杭塘路866

官方微信学生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