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子衿沙龙第二期“学生培养与团队建设”顺利举行

发布者:杨丹旎   发布时间:2022-04-02

2022年4月1日下午,题为“学生培养与团队建设”的子衿沙龙第二期在浙江大学外语学院青荷吧举行。本次活动特别邀请了刘海涛教授与中青年学者进行面对面的经验分享与互动交流。刘海涛教授为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国际世界语学院院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他连续七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多次获得教育部与省级社科奖项,指导的学生中多名荣获浙江省、或者浙江大学优秀博士论文等荣誉称号,指导本院多名中青年教师在国际权威核心期刊上发表高影响力的学术论文。本院杨静教授负责组织和主持本次沙龙活动。

1刘海涛老师分享学生培养与团队建设经验

刘海涛教授首先回顾了自己过去二十年的教师生涯:从与自己第一名学生的第一次相遇情景,到每位学生近年来科研成果;从入职浙大时对于学科发展的提出的目标,到过去十年与指导的中青年教师们共同实现并超越这些目标,从而提升本学科国内外影响力的科研历程。刘海涛老师基于他2020年“计量语言学”微信公众号的推文“浙大十年”,对“学生培养与团队建设”进行了深入介绍,通过具体的事例,总结了如下等观点和建议:(1)在团队成员的选择上,需要考虑成员本身的研究兴趣;(2)在研究问题的确定上,需要考虑研究方向是否能够解决本领域核心问题,具有前瞻性和生命力;(3)在研究方法上,需要考虑学科综合发展的情况,既要埋头做事,也要抬头看路;(4)在成果发表上,需要考虑期刊水平和团队的长期发展。

刘海涛教授在讲话中多次强调,学生是团队最根本的基础,学术研究不仅需要飞得高、飞得远,更需要“一起飞”、“接力飞”。最后,刘海涛教授以他在2020年发表于计量语言学公众号的文章——“浙大十年,我的科研之路”一段文字为结尾:“未来十年,我希望不再把时间花在报项目、报奖、报销、开会、填表这些事上,而能够自由自主地做一点好奇心驱动的语言研究,把精力放在支持和帮助年轻学者的发展上,放在学科的持续发展上。”在座的各位老师和同学为刘海涛教授的学术情怀感动,掌声热烈。

2学院老师们与刘海涛老师进行互动交流

讨论环节中,刘海涛教授对老师们提出的各个提问都耐心地给予了细致的解答。在回答“如何将理论语言学研究与国家民生相结合”的问题时,刘海涛教授提出人工智能时代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不仅应用语言学要考虑应用问题,理论语言学研究也需要与时代的需要结合起来,寻求学科发展的变革。在回答“如何培养语言学科继承人”的问题时,刘海涛教授强调语言学人才培养需要以新文科建设为指引,更新人才培养体系,推进学科交叉,努力使其他学科的方法为语言学研究助力在回答“文学研究教师与学生如何展开研究”的问题上,刘海涛老师提出可以通过突破文学研究传统方法,将文学思考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融合,以达到研究的不同分工与研究合作,进而推动学科发展。在回答“如何搭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的问题上,刘海涛老师再次分享自己一以贯之的观点,认为每一个师从自己的学生都承载着学生本人和家长们的厚望,不愿意辜负他们的期待,在基于尊重和理解的条件下会尽最大可能鼓励学生科研和个人成长的健康发展。


3与会师生聆听刘海涛老师的经验分享并积极参与问答环节


4董燕萍院长(右)代表学院刘海涛老师(左)献花

   董燕萍院长从个人的学术发展、学院在国内学界的影响力、本学科的整体发展这三个不同层面分享她所观察和体会到刘海涛老师做出的重要贡献。在沙龙活动结束时,董院长也代表学院师生向刘海涛教授献花以示感谢。

此次沙龙中,师生们在和刘海涛老师的对话交流过程中,感受了作为刘海涛老师作为教育者的赤诚之心和科研工作者的国家使命感。现场气氛热烈,师生们深受感染,活动圆满举行。

(附本次活动海报)

------------------------------------------------------------------------------------------------------

"子衿学社"简介

子衿学社”,成立于20222月,是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中青年学者组成的学术社团。由杨静任社长,冯全功、刘永强、孙培健任副社长(按姓氏拼音排序)。子衿学社之名,源自《诗经·郑风》及《短歌行》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代表外院学者致力于文化传承和发展创新。“子衿”与“紫金”谐音,指代坐落在紫金港,我们引以为傲的浙江大学。学社英文名为Zijin Club,缩写为ZJC。子衿学社旨在为全院师生、尤其是青年学者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以及和谐的工作生活环境,为学院的持续发展添注活力与动力。





联系我们

电话:0571-88206044

邮编:310058

地址:杭州市余杭塘路866

官方微信学生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