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

“2022文学伦理学批评”大学生国际领航论坛在浙江大学成功举办

发布者:刘芳   发布时间:2022-05-16

2022年5月15日,由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浙江大学本科生院教务处通识教育中心、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英文系主办的“紫金港跨学科国际讲坛”系列学术活动2022年第1期:“2022文学伦理学批评”大学生国际领航论坛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成功举办。


来自浙江大学、英国华威大学、英国剑桥大学、日本九州大学、韩国高丽大学、韩国建国大学、韩国外国语大学、菲律宾圣托马斯大学、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兰州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的大学生及特邀代表参与论坛。本次论坛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使用中英两种语言讨论交流,观看直播人数6000余人。


论坛由紫金港大学生领航论坛第一届理事会秘书长、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英文系副系主任孙艳萍主持。文学伦理学批评跨学科研究大学生领航论坛创始人、紫金港大学生领航论坛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主任聂珍钊,浙江大学本科生院院长张光新,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董燕萍,浙江大学本科生院教务处副处长金娟琴,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赵佳,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高奋,英文系系主任方凡,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杨革新等专家学者出席了线下会议。


浙江大学本科生院院长张光新,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董燕萍,欧洲科学院院士、英国华威大学副校长、欧洲EUTOPIA大学联盟学术负责人韩德尚(Seán Hand),菲律宾圣托马斯大学教授、国际期刊Kritika Kultura(A&HCI)创始主编和荣誉编辑玛丽亚·路易莎·托雷斯·雷耶斯(Maria Luisa Torres Reyes),韩国外国语大学教授、全球文化内容学术协会会长(Academic Association of Global Cultural Contents)林大根(Dae Geun Lim)分别为大会开幕致辞。


张光新教授的致辞指出,在浙江大学125周年华诞到来之际,举办第三届文学伦理学批评跨学科研究大学生领航论坛具有特殊的纪念意义。他强调说,在“紫金港大学生领航论坛理事会”的支持下,“文学伦理学批评跨学科研究大学生领航论坛”已经连续举办三届,其初衷和目标在于凝聚全国人文学科的智慧并联合国内外顶尖高校的力量,为国内外大学生搭建一个高端国际学术平台,引领大学生这个科研后备军群体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参与“国际学术会议”的交流,切实提升大学生的科研素养和能力。


董燕萍教授在致辞中指出,文学伦理学批评跨学科研究大学生领航论坛旨在通过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跨学科研讨,为一流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服务,为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开阔视野的新时代大学生服务。论坛致力于将中国学者原创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及其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研三位一体的立体化培养模式中,努力培养能够在国际交流中掌握中国话语权并在未来引领世界的新时代大学生。

韩德尚教授认为,此次论坛以线上交流的形式将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汇聚在一起,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营造了便捷、高效、开放的学术共同体氛围。他指出,此次论坛涉及文学与伦理、科学、医学、法律、政治、艺术和文化等多领域跨学科交叉研讨,特色鲜明、亮点突出,是浙江大学与华威大学深化合作的又一卓越成果。他希望,两校能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携手共创合作新篇章。

玛丽亚·路易莎·托雷斯·雷耶斯指出,伦理道德教育是菲律宾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文学伦理学批评系统性地融入菲律宾教育体系建设与改革中,有助于提升菲律宾基础教育水平,真正实现“学以成人”的教育目的。她衷心希望文学伦理学批评跨学科研究大学生领航论坛能够持续举办,为菲律宾乃至世界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中国思想和中国智慧。


林大根教授是聂珍钊教授专著《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的韩文版译者。他在致辞中指出,《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韩文版在韩国顺利出版具有极大学术意义,有助于引导韩国学者更多关注文学中的伦理问题,拓展研究思路与方法。文学反映人生,而人生又由数不清的伦理问题构成,因此文学伦理学批评就兼具了建构理论和指导实践的双重价值。


在专家主题报告环节,紫金港大学生领航论坛第一届理事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杨革新教授,以“从伦理选择到科学选择:文学伦理学批评话语体系的构建路径”为题作精彩发言。他从理论基点(文学的起源)、自然选择(我们来自何方)、伦理选择(我是谁)、科学选择(我们去向何处)四大方面对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做了深入浅出的解析。杨教授指出,文学伦理学批评创造性地提出了“人类文明三阶段论”理论。“自然选择”阶段解决人的形式问题,使人从形式上同兽区别开来,为人获得人的本质奠定基础。“伦理选择”是人获得人的形式之后成为有道德的人的必经之路,解决的是人的本质问题。“科学选择”阶段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最后阶段,解决的是人的科学化问题。除此之外,文学伦理学批评还提出了文学伦理表达论、文学文本论、文学物质论、文学教诲论、语言生成论等,从而建构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

在学生代表主题报告环节,来自浙江大学的本科生傅朝同列、华中师范大学的博士生苏学林、上海交通大学的硕士生袁欣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博士生刘骁然、兰州大学的博士生王天如、北京科技大学的博士生刘鑫、广州大学的本科生钟国秀以及英国华威大学的马修·艾伦Matthew Allen)博士分别发言。

傅朝同列在题为“Individual Ethical Dilemma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Irish National Identity in James Joyce’s ‘Araby’”的报告中,剖析《阿拉比》中的伦理身份和伦理困境,指出乔伊斯通过刻画反英雄小人物的伦理困境反映都柏林人的生存状态,展现了20世纪初期都柏林弥漫的物欲横流、情感荒芜、信仰缺失、集体麻木等现实问题。小说从现代性的角度聚焦都柏林,对爱尔兰民族身份认同进行全新建构。

上海交通大学尚必武教授在评议中指出,傅朝同列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对世界经典文学进行全新阐释,将小说人物的伦理困境与乔伊斯的文学创作相联系,深入探讨了民族身份建构在文学中的表现,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尚教授建议,论文可以对《阿拉比》主人公的成长与“伦理顿悟”的深刻意蕴展开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苏学林在题为“契约伦理与伦理选择:关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跨学科思考”的报告中,基于伦理选择的双重涵义探讨契约伦理与具体伦理选择的关系,以及契约伦理在人类从伦理选择向科学选择演进过程中可能发挥的效度。他认为,契约伦理凸显了伦理选择的价值取向,在科学选择阶段,它作为一种规约机制和动力机制,或能够有效调和科学与伦理的矛盾问题。

浙江大学高奋教授在评议中指出,苏学林的论文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践行了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展示了较好的理论思辨性。她建议,论文可对人文精神与科学技术的融合问题等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


袁欣悦在题为“‘寻找你的名字’:《坟场之书》中的伦理身份重构与儿童成长”的发言中,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观照儿童文学中的成长主题。她指出《坟场之书》通过聚焦主角成长中的三次突破性时刻,以及相应的伦理身份转换,再现了儿童如何认知自我与世界的联系、最终确立自我身份的过程,以此帮助儿童获得认知世界的策略,实现文学的伦理教诲目的。

华中师范大学罗良功教授在评议中指出,袁欣悦的发言将文学伦理学批评同儿童文学研究,以及类型文学研究相结合,体现出较强的问题意识和较好的学术敏锐性。罗教授建议,论文可以聚焦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深入挖掘儿童三大成长过程中的伦理内涵。

刘骁然在题为“论福克纳小说中的人性因子和兽性因子”的发言中,围绕伦理环境、伦理身份、伦理选择等基本术语,阐释了福克纳小说中夫妻、父子、兄妹之间相斗相杀的根源。他指出,斯芬克斯因子的失衡是导致福克纳笔下人物伦理道德丧失的根源,只有重返伦理现场,正确理解伦理环境才能解开伦理结,继而做出正确的伦理选择。

山东师范大学王卓教授在评议中指出,刘骁然能够在准确把握文学伦理学批评术语的基础上将其运用到文本细读当中,具备较强的阐释性。论文框架具有层次性和逻辑性,行文思路具备可行性。王教授建议,将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基本概念贯穿始终,对论文的结论部分做进一步思考。

王天如在题为“论小丑形象的伦理教诲价值:以电影《小丑》为中心”的发言中论述了小丑形象的伦理演进过程,提出小丑形象蕴涵“以娱乐的形式为人类提供教诲”的观点。论文以电影《小丑》为例阐释电影中小丑的伦理选择过程,并由电影所引发的伦理层面的负面效应出发,分析文学伦理与法律的辩证关系,进一步说明了文学伦理与法律的功能互补关系。

华中师范大学苏晖教授在评议中肯定了王天如的选题,认为用文学伦理学批评分析影视作品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文学伦理与法律关系的探讨也富有新意。苏教授建议,可以结合斯宾诺莎的情感理论对亚瑟两种截然相反的伦理身份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刘鑫在题为“‘女英雄’与‘牺牲品’之外——《罂粟海》和《像我们一样富有》中殉葬寡妇的声音探寻”的发言中,关注印度殉葬寡妇这一边缘群体,探讨她们在女英雄与牺牲品之外的主体可能性。她认为,历史小说的文化再现,有利于恢复殉葬寡妇等属下妇女被宏大叙事遮蔽或忽略的异质性经验。这对当代印度妇女乃至第三世界的广大妇女争取自身权益具有伦理启示意义。

兰州大学张同胜教授在评议中指出,刘鑫的研究从声音叙事入手,选题独特,表述到位,逻辑有力,分析细致。张教授建议,可从跨学科视角出发,结合印度历史文化对论文作进一步深化,特别是对小说人物的伦理身份及伦理选择展开分析,提升论文理论高度。

钟国秀在题为“论尤金•奥尼尔悲剧中的疾病隐喻与伦理价值”的发言中,对疾病隐喻的伦理价值展开探究。她着重解析了疾病作为一种隐喻修辞手法的运用范畴,归纳出奥尼尔戏剧中四类典型的疾病隐喻的内涵,并分析在疾病隐喻影响下人物面对伦理困境时做出的伦理选择及产生的后果,继而探讨疾病道德化的过程及不同伦理选择背后的伦理启示。

浙江大学方凡教授在评议中指出,钟国秀的研究能熟练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术语,选取疾病隐喻与文学伦理学批评相结合的视角,十分新颖。方教授建议,在论述中要适当增加对戏剧文本的分析,以期进一步打开关于戏剧主题的研究思路。

马修•艾伦(Matthew Allen)在题为“Rhizomatic Criticism Old and New: Nikolai Marr and Edouard Glissant Compared”的发言中,基于德勒兹的根茎理论,以格鲁吉亚语言学家尼古拉•马尔的文化理论和法国作家爱德华•格利桑的文学创作为例,探讨比较文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艾伦认为,两位学者都将文化与文明的形成视作多个文化“空间”与元素相互渗透、互动的过程,这体现出一种开放、非中心、无规则且多元的伦理关怀。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张欣教授在评议中指出,艾伦的演讲向中国学者介绍了关于文化、身份杂糅的新理论,他结合了文学研究、文化研究、人类学和考古学研究方法,呈现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跨学科属性,为后殖民研究和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结合提供了新思路。继而,张教授针对论文的结构设计、论述方法等方面给予了详细的建议。

分组讨论环节的52个小组,围绕文学伦理学批评基础理论与文本分析、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接受与阐释、伦理话语与文本分析、科学选择与科幻文学、伦理教诲与儿童文学、中外诗歌与文学伦理学批评、中外戏剧与文学伦理学批评、中国文学与文学伦理学批评、英国文学与文学伦理学批评、美国文学与文学伦理学批评、日本文学与文学伦理学批评、俄国文学与文学伦理学批评、法国文学与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伦理学批评与菲律宾文学研究、跨媒介与跨学科研究、族裔文学的伦理视角等16个议题展开热烈讨论。

闭幕式由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英文系系主任方凡教授主持。在闭幕式阶段,浙江大学的楼昱、兰州大学的郭芷彤、浙江大学的李恩、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王雨馨、苏州大学的徐龙涛、湖南大学的李云、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于若玢、江南大学的吴栖凤、华中师范大学的边文君、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金敏娜、湖南大学的陶世龙、浙江大学的张秀、华中师范大学的董旭、北京科技大学的刘舒怡、兰州大学的张雅琪、浙江大学的黄梦琴、浙江大学的陈韵祎、南开大学的韩红宇、山东师范大学的邱琳、华中科技大学的吴丹妮、华中师范大学的杨梅李楠、日本九州大学的陈丁飔飏、浙江大学的赵莹、华中科技大学的宁艺阳、山东师范大学的董文静、华中师范大学的苏学林、浙江大学的周城伊、浙江大学的刘扬等28位分组讨论主持人就各组发言情况进行了汇报。

紫金港大学生领航论坛组委会秘书长孙艳萍致大会闭幕辞。她指出,聂珍钊教授提出并构建的文学伦理学批评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学理论和研究方法,是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丰硕成果,为中国学术“走出去”提供了范例。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为历届论坛的举办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与实践保障,与此同时,论坛的成功举办也为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本届论坛热烈、高效、有序,惠及学术、学科、学生,在加强大学生核心素质的培养,推进浙江大学与国际顶尖高校合作,搭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等方面积累了新的经验。

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

 2022516





联系我们

电话:0571-88206044

邮编:310058

地址:杭州市余杭塘路866

官方微信学生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