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

梁锡江教授“霍夫曼的知识诗学研究”讲座顺利举行

发布者:刘芳   发布时间:2022-05-24

2022年5月18日下午,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德国学研究所主办的讲座在线上如期举行。本次讲座由上海外国语大学梁锡江教授主讲, “百人计划”研究员庄玮主持,题为“霍夫曼的知识诗学研究”。梁老师从知识诗学这一视角入手,细致地讲解了知识诗学产生的哲学背景与其涵义,随后分析了霍夫曼(E.T.A. Hoffmann)小说中知识诗学的呈现。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知识诗学”的涵义,梁老师从唯名论和唯实论的两大哲学流派入手,阐明人们如何通过对概念的陈述形成了知识。到了十七、十八世纪,哲学家不满足于停留在“知识是什么”的层面,而进一步追问知识如何形成。意大利哲学家维柯认为,最初的先民都是诗人(Poet)(这里的诗人是指的是从事创造性和艺术性活动的个体)。历史被认为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是一种诗性的逻辑。直到二十世纪,法国哲学家福柯对于“人与世界复杂关系”进行了更加精细的思考。福柯在《词与物》中,用考古学研究的方法,对历史上不同时期的人文科学转型背后所隐含的思维秩序总结成三种知识类型,分别为以“相似性”为核心的传统知识型、重视“同”与“异”的古典知识型和认为事物处于总体之内的“同一性”构成的现代知识型。福柯的哲学对人文科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引发了有关文学(Literatur)和知识(Wissen)的关系的讨论。约瑟夫·弗格尔(Joseph Vogl)根据福柯的理论提出了“知识诗学”(Poetologien des Wissen或Wissenspoetik)的概念。

梁老师指出,知识诗学认为任何概念都是一种编排,某一种知识在不同学科中有不同的呈现方式。因此,知识诗学不再是探讨作品的艺术或技术,更多的是从创造性角度入手,研究人类如何创造性地编排知识。弗格尔将文学与知识的关系总结为四点:文学本身是一种话语构型的过程;文学是知识的对象;话语本身使用了文学性的技术;文学是按照某种知识体系被生产的。

由此,梁老师进入到了对霍夫曼作品的研究。梁老师指出:霍夫曼的艺术原则是“谢拉皮翁原则”,核心命题是“观看”。霍夫曼所处的时代正好是人类视觉历史发展重要变革的时代,暗箱(Camera obscura)和西洋镜(Laterna magica)两种光学的媒介技术开启了一种新的认知变化。前者涉及知识的转换,后者涉及光学幻觉。此外,磁力说和催眠术的流行也成为了文学的重要内容,科学上在通磁术的缺位和空白得到了文学的补充和反思。但是浪漫派在面对新事物的时候有一种“矛盾心理”,既欣赏又恐惧,霍夫曼的小说中也对通磁和梦游的黑暗面做了文学化处理。梁老师点明,《沙人》中望远镜的玻璃也带有通磁效果,所以纳撒内尔在使用望远镜的时候也陷入到非正常的状态之中。

在讲座结尾,梁老师总结了霍夫曼的诗学特点“思想的狂欢化”,即在科学知识和艺术之间建立一个相应的媒介和操作领域,使得两种力量能够同时发挥作用的空间。其特点就是关注感知仪器,通过技术与媒介,突破人类的感知界限,进入潜意识的疯癫或极端状态。

本次线上讲座内容丰富,讨论气氛热烈,吸引了全国各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百余名师生前来参与。在讲座最后,大家踊跃提问并发表感言。梁老师在耐心回应了提问后,指出文学研究应当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中进行评价;文学和知识的概念与关系至今没有定论,仍需进一步探讨知识在文学作品中如何生成的问题。

图文:韩心童

德国学研究所


联系我们

电话:0571-88206044

邮编:310058

地址:杭州市余杭塘路866

官方微信学生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