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中午,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专业求是读书会系列活动之“外语与翻译学习方法谈”在中华译学馆会议室如期举行。来自各年级的翻译学子齐聚一堂,一同分享并探讨翻译学习经验。活动由翻译学研究所杜磊老师主持。
杜老师在简要的开场致辞中表示,他深切感受到了翻译学子们的热情。到场的人数远超报名人数,可见学好外语、学好翻译在大家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鼓励大家畅所欲言,多多交流。
卢巧丹老师表示翻译专业一直是一个非常温暖的大家庭。“求是读书会”由许钧教授命名,旨在继承竺可桢老校长提出的“求是”精神,发展翻译专业学子的译学素养和科研能力,是一个师生共读、共识、共赢的学术平台。卢老师鼓励大家多读、多思、多言,共享读书之乐。
接下来,周闽老师做了主题分享。她说,翻译对自己意义非凡。首先,翻译教会我们“尊重差异”,对万事万物无差别的尊重。因为做翻译的人经常会面对不同的语言、文化、历史以及宗教风俗习惯,必须要怀着开放的心态去接受,逐渐超越表层的差异,去挖掘中西文化的相似点;其次,翻译能够锤炼我们“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读宇宙文章”的抱负和格局。我们选择了从事翻译,就既不完全属于东方文化,也不完全属于西方文化,而是处在两方文化之间,更有机会碰触到多元文化之中最精华、最优秀的部分,并将其吸收,化为己用。
三位老师的讲话让在场学子受益匪浅。为了了解不同年级同学的学习情况与发展规划,老师们在分享的过程中与同学们积极探讨,同学们也就老师们所讲进行提问,讲了自己的看法,现场对谈气氛十分活跃。
随后,翻译专业四位学长、学姐分享了自己的学习经验。2019级本科生胡诗婕首先从稳住成绩、积极竞赛、找寻热爱三个方向给学弟学妹提出了三年学习的建议,鼓励大家认真对待每一门课程,结合兴趣参与专业竞赛,并不断找寻自己热爱的方向,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可以多多与专业老师交流沟通。接着她讲述了专业推免的准备经验与心路历程,勉励大家做足努力,放平心态,定能收获最好的结果。
2020级本科生杨谨闻针对专业学习提出三点建议。第一,增强实力是硬道理。我们当杜绝思维惰性,无论是课堂展示还是课程论文,都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长此以往,养成好习惯,将来的科研、写作都会获益;第二,明确各门课程的学习要求,清楚自己在学习上的薄弱环节,不断努力,才能更好地进步;第三,坚定选择未来方向。无论是专业深造还是工作,频繁更换目标不仅浪费时间,同时也会导致第一点中提到的思维惰性。大学是需发挥长板效应,自己的长板有多长决定了我们能走多远,所以一定要在自己喜欢的方向上多多努力。
2022级硕士生丁嘉晨本科四年翻译实践超过30万字,参与过翻译、金融传媒、自媒体、互联网大厂等各个领域的实习,这与她的时间规划能力密切相关。她提及经常听到“work-life balance”的说法,但是她更倾向于把它视为“trade-off”——鱼与熊掌,不可兼得。适当的娱乐活动是必要的,但大学生涯须以学习为中心,做好取舍,集中精力努力投入学习。她建议学弟学妹:在学习方面,课堂上与课后的时间都要有效把握;学生工作方面,切忌盲目跟风,选择一两个真正喜欢的或者与未来规划相关的即可;平时休息方面,可以把生活当作时间管理的一部分,给自己留一点调整的时间,毕竟如果想要对一件事保持持久的热情,一定要找到一个合适的节奏,这就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之后,她还给大家分享了“时间四象限”、“小红书日历表”等时间管理平台,希望与大家一起加油。
2022级硕士生蔡正伍与学弟学妹分享了自己成长之路的体会与感悟,并将学习概括为“三个不如”。首先是“世有金屋银屋,皆不如己之陋室敝屋”,“今之学者为人,古之学者为己”,我们很多人努力学习其实是因为看到别人优秀,自己也要争取同辈、老师、父母的认可,这样的学习动机并不可取。我们要向古时学者学习,立足于自身去学习,认识好自己、经营好自己,若有彷徨迷失,就不妨以“竺老两问”自问:到浙大来做什么?将来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第二,“就近不如远取,远取不如望渺”。于他而言,“诗与远方”——那些相对遥远的东西更能丰富自己的人格,促益自己的成长,拓宽自己对世界的认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要乐在其中才能得其三昧,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最后,“问学之道,站不如坐,坐不如躺”,我们可以向站着的人学习,用他们的伟大成就激励自己,但更应“近取诸身”,向和我们坐在一起的人,如身边的同学与老师学习。当然,我们还要向那些躺着的书本学习,向已故的先哲学习。
分享结束后,大家进行了热烈的探讨,并合影留念。至此,求是读书会系列活动之“外语与翻译学习方法谈”圆满结束。希望读书会今后的活动能够有更多翻译学子以及各专业同学积极参与,一起打造外院“师生同桌,新老传带”的学习与交流氛围,大家携手共同进步。
文字|陈田元 胡诗婕
摄影|闵悠然
浙江大学翻译专业基层教学组织
浙江大学翻译学研究所
浙江大学中华译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