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

何俊副教授讲座“歌德戏剧《丝苔拉》在民国时期戏曲和话剧舞台上的改编和搬演”顺利举行

发布者:刘芳   发布时间:2022-11-01

10月27日晚,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主任何俊副教授在线上开展了题为“歌德戏剧《丝苔拉》在民国时期戏曲和话剧舞台上的改编和搬演”的讲座。 该讲座由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德国学研究所“百人计划”研究员庄玮主持,由“董氏文史哲研究奖励基金”资助。

讲座从戏剧艺术的视角出发,介绍了民国时期戏剧舞台上《史推拉》(当时译本名)的搬演和湖北地方戏楚剧《费公智》对《丝苔拉》的改写,最后展望了中德文学关系和跨文化戏剧研究的路径。讲座的第一部分聚焦于《丝苔拉》在中国的译介和历史上从事中德文学关系研究的失踪者。何俊指出,《丝苔拉》并不是歌德最重要的剧本,但是在中国却有很多的搬演和改写。另一方面,在中德文学关系研究史中涌现出不少 “失踪者”。“失踪者”此处指的是曾在研究史上显赫一时,但没有得到现今学界较多关注,甚至生卒年不详的研究者。讲座谈及的汤元吉和唐性天等都属于这方面的“失踪者”。

讲座第二部分重点讲述了民国时期《史推拉》的搬演。何俊从话剧(Sprechtheater)与戏曲的区别入手,讲解了民国时期旧剧到新剧的嬗变。随后,他指出正是《史推拉》中的悔罪主题迎合了民国时期中国应运而生的平权运动和反封建运动,因此才在民国舞台上经久不衰。《史推拉》最早由汤元吉翻译,并在民国多地的话剧舞台上展演,其中较为著名的有胡春冰执导的《施云英》和欧阳予倩执导、广东戏剧研究所上演的《史推拉》。何俊还指出,在搬演的过程中,男女合演的演剧方式体现了男女平权运动的呼声;过于追求写实的戏剧表现手段也推进了新剧发展的历程。随后,何俊用1932年广东戏剧研究所的表演作为个案研究,指出了中国早期话剧布景体系的更迭,即开始通常使用平面艺术的画景作为背景,并且配合大道具进行布景,之后才慢慢涌入了西方的大幕和二道幕;在搬演过程中,塞西丽(Cäcilie)的形象受到美国好莱坞电影女性形象的影响;在表演程式上,演员更多的是一板一眼的演戏,缺少“狂飙突进”般的激情(Pathos)。

讲座第三部分详细地分析了《丝苔拉》在楚剧中的改编。唐性天将《丝苔拉》改编成楚剧剧本《费公智》。他将原剧的五幕变成了三幕,增加了费公智在店房调戏先前尚不相识的女儿的情景,也改编了原著中丝苔拉最终的结局。《费公智》丰富了人物的装扮,与其说是“洋装新戏”,不如说是一出“时装新戏”。同时,该剧还减弱了搬演动作的程式化,增加了生活气息。何俊总结道,虽然改编的剧本中仍然存在一些男尊女卑的封建意识,但是仍然符合反封建和男女平权的时代主旋律,发出了时代最强音。

讲座第四部分对中德跨文化戏剧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展望。何俊指出,除《丝苔拉》以外,还有很多德国戏剧被搬演上中国的戏剧(曲)舞台。更重要的是,中德跨文化戏剧并不是一条单轨研究,在德语文学中也存在对中国古典戏剧的翻译与搬演。作为双向道的中德戏剧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何俊的讲座吸引了全国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百余名师生。讲座结束后,大家踊跃提问,讨论氛围热烈,听众们表示收获颇丰。



图/文 韩心童



联系我们

电话:0571-88206044

邮编:310058

地址:杭州市余杭塘路866

官方微信学生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