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晚,于浙江大学举办的“汉西翻译跨文化应对策略”线上讲座圆满落幕。讲座有幸邀请了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常世儒作为主讲人。
讲座中,常世儒教授结合自己在西班牙期间的相关经历,讲述了自己所了解的中国与西班牙之间的文化差异,并探讨了在跨文化情境下翻译西语作品时应当采取的翻译策略。
首先,常世儒教授解释了翻译时为何需要面对跨文化因素。文化是一个复合整体,包含了道德、知识、艺术等诸多要素,因此文化的冲突也是复合型的,最终体现在文学作品中的跨文化因素上。随后,常教授列举了一些自己在巴塞罗那孔子学院任教期间遇到的一些文化差异现象。例如孔院在加泰罗尼亚大区的讲座要选择加泰罗尼亚语还是西班牙语的问题,以及向当地阐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遇到的翻译问题等。
接下来,常世儒教授提及了鲁迅和韦努蒂的“异化翻译”主张,即在翻译时尽量保留原文,以保留原文的文化内涵。所以在正常情况下,应当采取能直译就直译的策略。而在翻译专有名词时,又需要采取“同化”的方式,方便读者接受。但是在直译时也需要避免“死译”,例如翻译礼宾用语时,应当尽量采用译入语的表达方式。
在面对文学作品中涉及跨文化部分的互译时,为了避免引发歧义,应当适当变通。由此常教授引出了翻译的“对等理论”,其包含了语言对等,风格对等,文化对等等。常教授提到了翻译的“历时性对等”,因为语言随着时代变迁会发生意义的改变,所以需要做历时性的调整。例如汉语中的成语大多源于古籍,在翻译时就应当注重解释其文化内涵,注重译文读者的反应,面向读者群体及其所处的文化环境做出适应,避免死译。而“等效理论”的最高境界即为“文化转向”,也即在翻译过程中处理文化因素时,应当从宽宏的文化层面进行审视与翻译。在“文化转向”的翻译理论指导下应当如何更恰当地处理语言中的跨文化因素,也成为了当代翻译家需要思索的新课题。
讲座上,常世儒教授从文化差异和冲突的角度出发,结合自身感受到的中西文化差异,阐释了一系列翻译界在应对翻译实践中遇到的跨文化因素所采取的翻译策略与技巧,为日后的西语学习带来了不小的启发。
讲座结束后,常世儒教授和同学们就中西非语言文化差异实例、专有名词及学术术语翻译、交替传译训练等多个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同学们表示受益匪浅,收获良多。
西班牙语语言文化研究所
2022年10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