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讲座回顾|童元方教授“从诗里看中华情怀:看客散尽之后”讲座顺利举办

发布者:朱美洁   发布时间:2022-11-28

      1118日下午,浙江大学翻译专业在行政楼中华译学馆会议室举办了求是读书会系列讲座第三讲——童元方教授从诗里看中华情怀:看客散尽之后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由周闽博士主持,吸引了各专业教师和众多学生参加。

      在其求学生涯中,童教授先承教于叶嘉莹、台静农、齐邦媛等诸位先生,积蓄了深厚的中文功底,又在哈佛师从汉学界专攻中国古典诗歌的宇文所安,以中国文学为本,兼善西方艺术,得以汇通古今,学贯中西。在本次讲座中,童教授从古诗谈起,旁征博引,娓娓道来,与在场听众分享了自己的读诗体会与人生际遇。

      讲座从解题开始——何谓“中华情怀”?童教授戏称自己是个“双子座”,性格中既有塞北的豪迈,又有江南的灵秀,既欣赏登高望远的气魄,又喜欢春女秋士的幽思。如是种种,皆为情怀。童教授说,自己的先生陈之藩教授去世之后,在“生无可与语”的孤独中,她从诗里找到了慰藉,个性却也在不知不觉中从铿锵走向了幽微,于无声处得到了生命新的颖悟。随后,童教授聚焦于诗歌中的幽微境界,分主题讲解了七首诗。

      第一个主题是“归家”。陶渊明的《戊申岁六月中遇火》写于他归园田居后的第四年,一场大火突如其来,《归去来辞》里为人所熟知的“草屋七八间”付之一炬,无一幸免,只能栖身门前的小船。童教授特别要大家注意“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两句,这是陶潜在无一瓦遮头的窘迫之中,抬头看见秋月的清辉,便可无怨无悔。童教授说,别人的诗都是往前走,陶渊明却告诉我们可以回头。家园安顿生命,屡遭风雨,前路茫茫,“归家”却能找回恬静,让人相信没有困难是过不去的。

      第二个主题是“静”与“闲”,其代表是王维的五绝。绝句是不得不断,却言有尽,意无尽。童教授说,《辛夷坞》中“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是诗人在极度的“静”中,才关心起枝头花朵理所当然的自开自落;《书事》中“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是诗人在极度的“闲”里,才感受到苍苔的绿意盎盎然扑面而来。这些都是在静与闲中才能感受到的生命力,蕴含了诗人对生命的独特解读。

      第三个主题是“残”,代表首推李商隐。“残”是幽微到无可言喻的无可奈何,却也是执着而后的释然。无论是《花下醉》的“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还是《落花》中“高阁客尽去,小院花乱飞”,抑或是《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中“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是残缺,是遗憾,是不舍,是惋惜。可是缺憾也有缺憾的美,就算是“残花”,就算是“枯荷”,也是当下我们所能拥有的短暂的美好。世人只道义山感伤,不知感伤之中,也有接受无可奈何的释然。

      第四个主题是“独”,代表了一种独而不孤的人生境界。柳宗元在《江雪》中刻画的老翁,虽然“独钓寒江雪”,但其身处于干净透彻的宇宙之中,已在精神的升华中摆脱了孤独。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中感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独”,却是裹挟着初唐的气象,不只是空间的独处,连时间都成了幻象,既无所谓过去,也无所谓未来。

      在讲座中,童教授并不依赖经典文献的解读,而是融入了自己的生命体悟,以诗激发回忆,以心阐发文本。此外,童教授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时而将不同诗人、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进行比较,时而将中西方的语言、文化、思想传统进行比较,甚至超越诗歌,以画观诗,展现出广大精微的学养,为在场听众带来了诸多启迪。在童教授看来,这些诗中的情怀,正彰显了中华文化区别于西方的独特价值。童教授指出,现代化不应是西化,我们的文化有这么好的东西,中国人一定能自信地走出一条独特道路。

      在讲座的最后,周闽博士总结道,诗是跨越时空的交流方式,是中国人“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的精神依托,也是中国文化中最为精致优雅的层次,“虽不能至”,也要“心向往之”。周闽博士向在座同学发出倡议,利用好翻译专业的学习机会,吸收中华文化,培养中华情怀,同时提高精神层次,做好文科研究。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浙江大学中华译学馆

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

浙江大学翻译学研究所

浙江大学翻译专业基层教学组织


联系我们

电话:0571-88206044

邮编:310058

地址:杭州市余杭塘路866

官方微信学生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