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子衿讲座“第18期”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与启示“顺利举行

发布者:刘芳   发布时间:2022-12-06

12月2日下午,“子衿讲座”系列第18期在云端开展,讲座主题为“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与启示”。主讲嘉宾为来自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的黄忠敬教授,讲座由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的“百人计划”研究员庄玮老师主持,吸引了我校外国语学院和其他高校的众多师生入会聆听。

报告伊始,黄教授介绍了OECD聚焦于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方面的原因,并明确了该理念的核心:培养什么人,培养基准,如何培养人。讲座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黄教授阐述了五个重要的相关研究背景。一、历史原因。他引用了达尔文的《人类和动物的表情》一书中“人和动物的表情有很多共同之处”的观点,进而引出了霍尔和杜威对儿童情绪以及社会能力发展的研究,并指出21世纪的人才情商比智商更重要。二、现实关切。中国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调节能力以及幸福满意度相对于全世界学生,仍处于中下水平。三、社会与情感能力是成功和幸福的关键。黄教授列举了恒河猴实验/棉花糖实验/胜利者效应等例子,进而说明良好的社交能力与高质量的社会关系的关键作用。四、国际趋势。社会与情感能力成为学术前沿,各个国际组织均在研究社会与情感能力,但每个组织之间的研究略有差异。五、我国政策。我国期待高质量的教育,越重视学生学业成绩之外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发展。

对比国内国外,全球教育的“情感”发生转向,表现在对教育质量的要求不仅仅只限于学习,而是转向了以学生为中心,更多关注学生的社会情感、情商等方面。随即,黄教授提到了三个情感转向的标志性事件:

  • 1994年成立了学术、社会与情感联盟(CASEL)

  • 1995年,丹尼尔·戈尔曼出版《情感智力》,导致了心理学转向教育学范式。

  • 2021年,黄教授率领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课题组,受OECD委托,完成了中国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大规模测评,并向全球发布了报告。

讲座的第二部分为社会与情感能力的测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将社会与情感能力定义为人在实现目标与他人合作及管理情绪过程中所涉及的能力,并提出了以下理论模型:大五人格(任务能力,情绪调节能力,协作能力,开放能力,交往能力),这五个能力各自又有3种子能力,即运用共计15种能力来分析学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黄教授随后详细介绍了每个能力对应的具体定义和题项举例,并列举了社会与情感能力的测评工具,且包含学生问卷、家长问卷、教师问卷和校长问卷等。该工具通过信效度检验,信度高且结构效度好,并通过三角互证的方法,保证客观严谨的客观性。在中国苏州采用的抽样方法为两阶段分层的整群抽样:第一是学校抽样,从387所10岁学生的小学和一贯制学校种抽取了76所学校,从88所高中和职校种抽取了75所学校。第二是学生抽样,从每个入样学校的适龄学生中随机抽取50名学生。他随后还为大家展现了完整详细的测评数据。

作为第三部分,黄教授展示了OECD社会与情感能力的研究发现:学生的自评结果受到年龄和性别等个体因素以及周围学校、社区以及家庭经济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讲座人具体从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社会经济地位差异三个方面列举了研究结果的对比。

在第四部分,黄教授谈及在OECD委托其课题组在苏州展开测评项目中后的几点反思:一、概念的界定。在西方语境下,情绪与情感两个词往往紧密联系,而在中文语境下,情绪与情感有一定的区别。情绪和情感的差异体现在不同学科、不同阶段等;二、智力与能力的区别。详见黄忠敬,从“智力”到“能力”:社会与情感概念史考察,教育研究,2022年,第10期;三、概念之间的文化差异,例如在认知和觉知、独立我和关系我以及情绪表达、情绪压抑在等方面存在的中西文化差异;四、塑造社会情感能力在各个成长阶段的形成过程;五、国内研究缺乏较为长期的相关跟踪研究。

最后,黄教授对本次讲座做了简短总结,认为社会与情感能力发生了情感的转向。政策上,实现了从“学术话语”到“政策话语”的转变;而在学术上,则从“情感智力”到“情感能力”发生转变;实践上,从“智商教育”到“情感教育”发生转变。讲座在师生和黄教授的热烈讨论中圆满落下帷幕。


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

                                            2022126

图/文:韩心童/韩东初


联系我们

电话:0571-88206044

邮编:310058

地址:杭州市余杭塘路866

官方微信学生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