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中德文学交流史话”第17期暨“子衿讲座”第21期顺利举行

发布者:朱美洁   发布时间:2022-12-23

1214,浙江大学董氏文史哲学术沙龙“中德文学交流史话”系列活动第17期暨“子衿讲座”系列第21期于线上顺利举行。本次讲座主题为矛盾心理与自我表演——作为‘读者’的弗洛伊德”,主讲人为中国人民大学的徐胤博士。本次讲座由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德国文化研究所的刘永强副教授主持,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两百余位师生前来聆听。

      讲座伊始,徐胤博士先梳理了各界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早期接受情况:医学界以精神分析著作的学术价值为评价体系,对精神分析持全盘否定的态度;文学创作界则看到了精神分析著作中的前卫思想,对其赞赏居多;而文学评论界对弗氏著作中的文学分析片段(如俄狄浦斯王等)批评不断。各界众说纷纭,而最终结果是谁也说服不了谁。



      随后主讲人提出文学与精神分析的多元关系,也可以理解为从何种角度去研究弗洛伊德与文学。首先,弗洛伊德开创了用精神分析理论分析文学作品的先河,而其精神分析文论对后世文论有着深刻影响,甚至给作家的创作也带来了很大启示。而从弗洛伊德与作家的关系出发,一般认为弗洛伊德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歌德的影响。以“作家兼非主流心理作家”的身份为人所熟知的弗洛伊德,其著作中的文学风格与文学元素也向来受关注。而关于作为“读者”的弗洛伊德还研究较少。



      说到作为“读者”的弗洛伊德,徐胤博士先介绍了弗洛伊德在维也纳的藏书去向,并展示了关于其藏书的统计数据,最后根据其著作中提到的作家作品总结了弗洛伊德的阅读偏好:1. 兼容并蓄;2. 重古典轻当代;3. 重欧洲轻德国。而弗氏著作中的“文学元素”通过关于其作品《梦的解析》的阐释得到了进一步分析。首先,在弗氏著作中经常出现文学作品的引用,有时甚至会直接提到某部文学作品(如《绿衣亨利》等)。再者,主讲人用选文中一段歌德与赫尔德观点的转述来说明弗洛伊德对一些作家有过比较深入的研究。然后,主讲人将弗洛伊德与主流心理医生的病例进行对比,指出相较于主流心理医生朴素、就事论事的陈述方式,弗洛伊德的陈述更具有文学叙事风格。



关于弗洛伊德到底是受到歌德还是莎士比亚的影响更多,主讲人首先给出了弗洛伊德对这两人名言的转述情况。随后又通过弗氏在不同场合下对作家的态度分析其对文学的态度,而就像让·斯塔罗宾斯基所说,弗洛伊德“表面上对文学的蔑视,不过是一种防御机制,只是为了掩盖压抑他的‘文学情结’”。哈罗德·布鲁姆曾言:“弗洛伊德将俄狄浦斯嫁接到哈姆雷特身上,主要是为了掩盖自己受益于莎士比亚的事实。”尽管这一观点饱受争议,但徐胤博士根据前面的分析提出,不论如何,弗洛伊德在思想上的确跟莎士比亚关联性更强。

最后主讲人对弗洛伊德对文学的矛盾心理进行了总结。首先,弗洛伊德涉猎广泛,偏爱世界文学经典;但其对文学作品和作家的态度暧昧,往往呈“趋利避害”之势;而他在公开著作和书信中的言辞不一,其实是为了“欲盖弥彰”,掩盖文学对他的巨大影响力。总之,弗洛伊德其人一直摇摆于科学家和作家之间。

在讨论环节,刘永强老师问:弗洛伊德对世界文学的倾向是否与其奥地利小国心态有关对此,徐胤博士首先表明弗洛伊德非纯正奥地利(维也纳)人的身份,而且弗洛伊德从始至终都是向往英国的,对奥地利和德语世界的认同并没有那么强烈。随后有同学提出,徐老师如何在只梳理了弗氏部分藏书而不是全部的情况下,在论文撰写时实现逻辑自洽与缜密推理。徐胤博士解释说,弗罗伊德善于管理自我形象,擅长自我隐藏,因此要在主观揣测和相信其言论中寻找平衡点,进行判断和推理。刘老师也提到,要通过真实语境来判断弗洛伊德的话是否有真实性。除此之外,大家还对弗洛伊德本身的一些观点,如性学、潜意识等进行了讨论,讲座在热烈的讨论中圆满结束。

 

/文:岑晓丝

德国文化研究所、德国学研究所

2022年12月22日


联系我们

电话:0571-88206044

邮编:310058

地址:杭州市余杭塘路866

官方微信学生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