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其他

“子衿讲座”系列第32期顺利举行

发布者:刘芳   发布时间:2023-06-14

2023年6月7日下午,“中德文学交流史话”第19期,“子衿讲座”系列第32期讲座在线上平台顺利举行。讲座主题为“从人文科学到文化科学——德国文化学何为?”,主讲人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李明明副教授,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刘永强副教授担任主持。来自各兄弟院校和研究单位的两百余名师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讲座开始,主讲人首先提到了20世纪外国文学研究的两个关键词——文化与理论,而将这两个词合起来,就得到了文化理论这一概念,用以指称大约从1965年到1980年这一段时间集中出现在人文学科内部的一种批评性的自我反思。然而这一理论对解决社会问题的许诺并没有得到兑现,文化理论的黄金时代也因此消失。而与这种对现实问题非常关照的文化思考不同,德国文化学关注的则是人文学科内部的改革,即像其他学科一样能够有效应对新媒介、新技术的时代变革。

关于德国的文化概念,主讲人引用了纽宁在《文化学研究导论》中的定义,即“在各个学科已经普遍的存在一个符号学的,以意志为导向的,具有建构主义特征的文化概念”。它是一种观念,是一种思想形式,也可以是我们的感知方式,是一种价值还有意志的复杂总体,他在象征系统中得以物质化。研究一个社会的文化就是要借助研究物质现象和社会现象来重构其精神整体程序。主讲人指出,德国文化学并不会给出一个政治行动的方案,而是回到旧的议题,如道德、真理上去。

之后,主讲人通过对精神(德文:Geist)与人文学科(Geisteswissenschaft)的分辨,阐明了传统人文学科中的二元对立,人文学科对“人的领域”(即生动的意识、主观意向性、历史性的表达方式)的片面关注而将物质、自然、技术排除在外。而从人文学科到文化学的转向就是从精神存在到媒介此在的再定位。同时说明,媒介不再是一个工具,而是一种发生和制造方式,是组织表达世界的一种方式。

接下来,李明明老师介绍了德国学者基特勒(Friedrich Kittler)及其于1980年主编的论文集Austreibung des Geistes aus den Geisteswissenchaften。基特勒在回顾“Geist”这一概念的建构基础上提出了“Aufschreibesystem”(英译为discourse networks,话语网络)。德国文化学目前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身体与感知,媒介与记忆,时间与空间。

在讲座最后一部分,李明明老师谈到了文学学作为文化学(Literaturwissenschaft als Kulturwissenschaft),即将文学文本作为文化学研究对象的问题。她指出,文学是个人以及集体对世界的一种感知形式,包括了自我阐释与反思;文本作为一种媒介具有塑造现实、沟通世界的功能。例如,18世纪的书信体小说反映了当时手写文化向印刷文化的转向,而战后文学则常常以记忆与遗忘为主题。

刘永强老师对本次讲座做了简要总结,随后进入了问答环节。两位老师和参会学生进一步就英美与德国文化学研究范式、德国战后文学中的个人记忆与集体记忆、德国民俗学与文化学研究的区别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本次讲座在与会师生的热烈交流中圆满落幕。

子衿学社

6月14日


联系我们

电话:0571-88206044

邮编:310058

地址:杭州市余杭塘路866

官方微信学生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