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其他

美国北伊利诺伊大学威廉·贝克教授“莎士比亚问题剧”讲座顺利举办

发布者:刘芳   发布时间:2023-10-30

2023年10月28日上午,美国北伊利诺伊大学资深教授威廉·贝克(William Baker)应邀做了题为“莎士比亚问题剧”(Shakespeare: The Problem Plays)的线上讲座。讲座由浙江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主办,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高奋教授主持,来自国内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六十余位师生在线聆听了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贝克教授对“问题剧”进行了概念辨析,并以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为例,归纳了问题剧的八大核心特征。通过援引弗雷德里克·塞缪尔·博厄斯(Frederick Samuel Boas)的观点,贝克教授将“问题剧”定义为一系列思想复杂、泾渭难分的戏剧:它们一方面因结局设定难以划分为悲剧,另一方面又因过于严肃而不能称为喜剧。他以《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Troilus and Cressida)、《终成眷属》(All’s Well That Ends Well)和《一报还一报》(Measure for Measure)为代表性文本,总结出问题剧的如下特征:(一)主角在结局没有死亡,因此不是悲剧;(二)存在一个有争议的场景或事件;(三)本质在于探讨人类行为和所属机构之间的关系,比如人物的选择及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四)主要涉及对“表象”(seeming)的揭露,探究表面现象与现实情况之间的关系;(五)人物形象大多不受欢迎、遭人鄙夷,但同时不畏强权、坚强不屈;(六)主要围绕“名誉”(honour)的观念展开;(七)“性”(sex)是一个重要关注点;(八)“幻灭”(disillusionment)是一个核心主题。贝克教授对“问题剧”的介绍明白晓畅、详略得当,有提要钩玄、提纲挈领之妙。

接着,贝克教授以《一报还一报》为考察中心,从多方面、多角度鞭辟入里地分析了该剧的“问题剧”特征。他指出,该剧意在探索人类行为的非道德领域(the exploration of non-noble areas of human behaviour),剧中问题悬而未决,剧末结局暧昧不清。该剧的复杂性同时体现在人物的混杂性,这些人既有王公贵族(如君主、国王、公爵),又有底层民众(如妓女、皮条客、妓工),进一步将个人选择与社会机构的关系问题化。另外,该剧的“问题剧”特征还源于情节的特殊设置:一方面,剧本假意以严肃的口吻预示主角(如克劳迪奥)的悲剧结局;另一方面,情节的突变(公爵设计用一颗死囚的头颅假冒克劳迪奥)导致结局不以人物的死亡告终,从而具有一丝喜剧的色彩。贝克教授思路开阔、旁征博引,研究视角由浅入深、内容讲述深入浅出,深刻阐释了莎士比亚问题剧的特征及其反映的哲学、道德和宗教关怀。

随后,贝克教授从戏剧文本转入到对同时期政治社会事件和莎士比亚个人生活的关注,令文本与世界互证、作品与作者互通。16、17世纪之交和17世纪初见证了政治剧变和社会动荡,政权更迭、叛乱丛生,爱尔兰和欧洲大陆一片混乱,英格兰和西班牙持续开展海外掠夺。贝克教授对从1601161010年间每一年的政治社会事件和莎士比亚的个人经历都做了详尽的梳理,集中论析了这一时期的反叛性、矛盾性和不确定性,为探赜莎士比亚问题剧的历史渊源、灵感来源提供了有力的史料支撑和崭新的研究思路。

讲座尾声,听众踊跃提问,贝克教授耐心解答。与会成员就莎士比亚问题剧中的性别问题、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扮男装问题等展开热烈讨论,听众受益匪浅。最后,高奋教授对本次讲座做了简短总结,指出贝克教授全面深入地剖析了莎士比亚的问题剧及与之相关的历史社会问题,有助于同学们进一步理解莎士比亚的戏剧并投入今后的学术研究。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威廉·贝克教授是美国北伊利诺伊大学资深教授、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大学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中心(CMRS)国际顾问,国际权威期刊《英语研究年鉴》(The Year’s Work in English Studies)、《乔治·艾略特—乔治·亨利·刘易斯研究》(George Eliot–George Henry Lewes Studies)、《文体》(Style)联合编辑,已出版学术著作3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致力于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外国文学研究,近年来已召开数次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举办多次学术讲座。


/图 张鹏飞

浙江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现代主义研究中心


联系我们

电话:0571-88206044

邮编:310058

地址:杭州市余杭塘路866

官方微信学生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