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

“只缘身在此山中:多重视觉翻译金庸武侠小说”讲座顺利进行

发布者:朱美洁   发布时间:2023-11-29

      1122日下午,《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的英文版译者张菁女士应邀为外国语学院带来一场题为《只缘身在此山中:多重视觉翻译金庸武侠小说》专题讲座,讲座由郭国良教授主持。

作为一位在香港长大的80后译者,张老师一直致力于推动金庸小说走向国际。“只缘身在此山中”不仅是讲座的题目,更传递出了张老师翻译武侠的理念。她认为,在翻译的过程中有“两座大山”需要攀登:第一座山是原文作者与原文的挑战。译者需要准确传达原文作者的意图和故事内容,包括角色性格、情感表达和故事发展,以确保译文忠实于原作;另一座山则是来自于受众,即英文读者的挑战。译者需要适应不同类型的受众,包括以英语为母语或非母语的读者,观照他们的文化和背景差异。在受众方面,张老师提出译文在西方传播其实还应考虑“听众”和“观众”,因为译文完全可能会被制作成西方读者更喜闻乐见的有声书,未来甚至可能成为电影脚本,译者需要考虑如何跨媒介地呈现中国武侠故事。

      在“转换”的过程中,译者需要把文字构建成一幕一幕完整、连贯的场景,再通过翻译的手段再现给读者,类似于影视剧拍摄。张老师形象地比喻道:“译者就好比一支电影制作团队,需要扮演导演、编剧、演员等多个角色。”他们必须想象场景并将其重新呈现出来,同时理解并塑造角色的性格和情感。这需要对原文和目标语言的深刻理解,确保最终的翻译能够传达出与原作相符的故事和情感。在这个过程中,张老师强调了对角色的理解的重要性,指出角色在故事中应该被看作是有自己的历史和心理活动的活生生人物,而不仅仅是讲故事的工具。因此,译者需要深入分析角色的性格和背景,以更好地传达他们的行为和语言。这个过程可以帮助确保翻译出来的武侠仍然不失其在目标语中应有的深度和复杂性。

张老师通过自身的翻译实践深入挖掘了翻译工作的挑战,尤其是在处理作品时的细节和难点。她认为:“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一种文化和情感的传递。”与此同时,她强调翻译过程中对原文深入理解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翻译中保持原作的情感和意境。

    张老师特别指出翻译中对细节关注的重要性,也就是如何在保持原作精神的同时,适应目标语言的读者。通过具体的文学作品案例分析,她以武侠为例讨论了翻译在词句选择、语气转换以及情感表达的技巧,强调了在处理角色对话和内心独白时,译者如何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考虑如何在目标语言中更自然、流畅地传达相同的情感。张老师针对《神雕侠侣》中杨过和小龙女的情感细节给出了具体的翻译处理例子。她指出,在原著中,杨过对小龙女的深情和内心的纠结是通过细腻的文字表现出来的,而为了在英文翻译中传达这种深层情感,她采用了精细的语言选择和句式结构。在描述杨过对小龙女的深情时,她选择了更加富有感情色彩的英文词汇,同时调整了句子的节奏和语气,以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情感深度。这种细致的处理不仅忠实于原著的情感表达,还使得故事在英文中同样引人入胜,展示了翻译工作中的艺术性和创造性。

    张老师还深入讨论了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文化差异的问题。她提出译者在保持原作文化背景和故事情境的同时,须使翻译作品在目标语言中更加贴近读者的文化理解。在翻译《射雕英雄传》中郭靖与黄蓉的对话时,她对文化背景和目标语言读者的预期理解进行了细致考虑。第二十八回铁掌顶峰中,黄蓉负伤,郭靖查看其伤势,十分担心。金庸在原著中写道:“欧阳锋与裘千仞的功力在伯仲之间,当日恩师硬接西毒的蛤蟆功,蓉儿好在隔了一层猬甲至宝,其时我又在旁侧击,卸了裘千仞不少掌力,但恩师抵禦之功与蓉儿却又大不相同。看来蓉儿此伤与恩师所受的相去无几,重于我在皇宫中所受西毒的一击。九阴真经所载的通息疗伤之法不知是否有用,如何才能痊可?”张老师将其译为“She would have died instantly if not for the armour, Guo Jing thought with a shudder. It looks as if the blow she has suffered is more serious than the one I took from Viper Ouyang. Perhaps we can use the same healing technique from the Nine Yin Manual?” 她的翻译简化了郭靖的内心思考,只呈现针对描述黄蓉伤势的部分,使郭靖对黄蓉的关心更为明显。此外,她还选择了更符合西方文化背景和表达习惯的词汇和句式,这样的处理使郭靖在判断黄蓉伤势时的情感和思维流动跃然纸上,在保留了原文情感深度的同时也使得非汉语文化背景的读者能够更好地体会和感受蕴含于中国武侠故事中的真挚爱情。

      张老师进一步总结认为,原文中的某些情感表达可能深深植根于中国特有的文化和历史背景,这些在直接翻译到英文时可能难以为西方读者所理解。在保持故事情感真实性的同时须对这些表达进行调整,使其在西方文化背景中更加自然和贴近读者的情感体验。在选择那些能够传达相同情感强度且符合目标文化解读的词汇的同时,她会考虑到英语的语言习惯和句式结构,力求将这种情感互动转换成为西方读者能够共鸣的内容,让角色间的情感互动跨越文化界限,成为全球读者都能感同身受的中国故事。

最后,张老师回到了对最初题目的解读。苏轼的这首“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仅道出了译者面临的挑战,还体现了当下中国文学对外传播的过程中译者在两种文化间的处境,而张老师在翻译金庸小说过程中“让译文在读者的脑海中可以看得见”的核心理念,也为大家带来了深刻的启发。

 

   文:刘艺萌、杜磊

                                                     图:燕俊昊

审核:杜磊、高睿、张菁

                                               浙江大学中华译学馆




联系我们

电话:0571-88206044

邮编:310058

地址:杭州市余杭塘路866

官方微信学生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