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

卢卫中教授讲座“认知语言学路径的翻译研究”顺利举行

发布者:刘芳   发布时间:2023-12-18

12月13日下午,浙大城市学院外国语学院卢卫中特聘教授应邀为翻译专业师生带来了题为“认知语言学路径的翻译研究”的学术讲座。讲座由郭国良教授主持,吸引了众多师生参与。

本场讲座主要围绕认知翻译学的研究背景、隐喻与翻译研究、转喻与翻译研究,以及识解与翻译研究四个部分展开。讲座之初,卢教授指出语言学理论为翻译文本/产品研究、翻译过程研究、译者行为研究、译家研究、翻译批评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不同的范式和路径,其中认知语言学及其诸多理论分支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范式和新路径,值得译学界深入探讨。

卢教授首先通过“何为翻译”这一经典问题引出认知翻译学的研究背景,强调在认知转向的视角下,翻译是一种语言现象和认知活动,认知科学的相关理论及其实证研究方法自然适于合用来解释翻译过程背后的动因和认知规律。卢教授接着界定了认知翻译学的定义,他认为,认知翻译学的研究对象是翻译主体或译者的内在认知行为(语言认知活动和心理行为),包括译者认知能力、认知资源、认知过程和策略,其理论基础包括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神经科学等认知科学分支学科,学科特点是新兴交叉学科。因此,与其说是认知翻译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不如说这是翻译研究的新途径和新范式。同时,卢教授简要区分了广义认知翻译学和狭义认知翻译学的概念,介绍了两者的研究目标、跨学科特征和研究现状,他指出,广义认知翻译学是认知科学与翻译学融合而成的交叉学科,而狭义认知翻译学是认知语言学和翻译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

随后,卢教授主要论述隐喻、转喻和识解这三个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理论对翻译研究的重要性和指导意义。首先是隐喻与翻译研究,卢教授从历时的角度介绍了学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隐喻与翻译研究的嬗变,她指出,认知语言学隐喻理论发展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方法论的启示。卢教授介绍了国外隐喻翻译研究理论,主要包括修辞学理论、成分分析理论、语篇分析理论、语用学理论、文化理论和认知语言学理论。谈及隐喻翻译的方法,卢教授例举国内外学者的观点,指出,无论是文学话语隐喻还是非文学话语隐喻,翻译过程都涉及到三种隐喻策略和四种方法,即喻体翻译(保留喻体、替换喻体)、喻体删除和喻体增加。卢教授将隐喻翻译研究主要分为文学隐喻翻译和非文学隐喻翻译,并通过丰富生动的例子展开分析,比如将“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式的发展”翻译为“a development model resembling killing a goose to get its golden eggs or draining the pond to catch the fish”保留了原文的喻体;“a drowned rat”译为“落汤鸡”实现了喻体的替换;“真枪真刀推进改革”译为“make solid efforts to advance reform”则删除了“真枪真刀”的喻体。

接下来,围绕转喻与翻译研究,卢教授介绍了翻译过程中涉及的三种转喻,包括源语文化和原文中的转喻(或称本土转喻,其翻译即“转喻翻译”)、译语文化中的转喻和译文中的转喻,以及译文与原文之间形成的转喻(即“翻译转喻”),并集中讨论了其中的转喻翻译和翻译转喻。卢教授援引用美国学者Tymoczko的观点,指出翻译的转喻性主要体现在翻译的联系/创造功能和翻译的局部性两大方面,翻译转喻涉及翻译过程中微观语言层面和宏观文化层面的转喻。其中,翻译的局部性是由文本多重意义的不确定性导致的,因此,原文的意义及其所包含的信息远超译文所能体现出来的意义。同时,翻译产生的形象具有局部性,这一点反映出翻译的党派性,使得翻译具有灵活性、多样性,参与到权力对话、政治对话进程中,甚至成为促使社会变革的策略或手段。卢教授认为,把翻译视作转喻的过程,就是指翻译反映出原文及源语文化。此外,卢教授还介绍了翻译的双重文化特征,翻译文本被视为源语文化的代表,而译文又作为译入语文学系统的一部分,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译入语文化的特征,由此可见,翻译是连通源语文化和译入语文化的桥梁。具体来看,卢教授同样通过典例分析翻译转喻的效果,比如“She married money”译为“她嫁给了有钱人”,这是整体转指部分构成的替换翻译,而“Please fill up the car”译为“请把油箱加满”,则是部分转指整体构成的替换翻译。这一部分的最后,卢教授简要介绍了转喻与翻译过程的理据研究。

第三部分是识解与翻译的研究。卢教授首先界定了“识解”概念,“识解”能力指人们用不同方式想象和描述同一情景的能力,包括聚焦、突显、视角和详略度四个维度。卢教授表示,识解与翻译密不可分,前者不但作用于后者,而且对后者的认知过程具有很强的解释力。翻译因此可以被视作一个进行语言转换和意义建构与重构的认知过程,而认知识解视角的分析则有利于描述这一过程。具体而言,识解能够为翻译过程中采用的增译、减译和转换等变译策略和方法提供统一的解释,有助于解释翻译过程背后的动因和认知规律。卢教授以公示语为例分析识解翻译,如从详略度维度,“老幼病残孕专座”译为“Priority Seats”体现了汉语细颗粒度描写与英语粗颗粒度描写,又如“Caution! Hot Water”译为“小心烫手”,从聚焦原因转换到聚焦结果。

最后,卢教授展望了认知翻译学研究的未来发展,指出除了文学隐喻和转喻翻译研究,也要关注非文学隐喻/转喻研究,特别是隐喻、转喻、识解等认知机制对翻译过程的综合解释力。此外,包括范畴化理论、构式理论、象似性理论等其他认知语言学理论与翻译研究相结合,也值得我们关注与探索。

本场讲座聚焦于狭义认知翻译学,以隐喻、转喻和识解等认知语言学理论为理论资源,为翻译研究提供新范式和新视角,有助于我们从认知的角度阐释翻译现象、翻译过程和译者行为等翻译类话题,从而揭示翻译现象背后的认知规律,深入对翻译本质的认识与理解。讲座的最后,郭国良教授对整场讲座做了简要总结,强调了认知视角给翻译研究带来的启发。在讲座交流环节中,师生们就提喻与转喻、隐喻翻译与翻译隐喻等问题进行提问,卢教授根据自身经验,一一回答,与会师生受益匪浅。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文字:熊嘉欣

审核:杜磊、高睿、卢卫中

图片:燕俊昊

浙江大学中华译学馆

浙江大学翻译学研究所

浙江大学翻译专业基层教学组织


联系我们

电话:0571-88206044

邮编:310058

地址:杭州市余杭塘路866

官方微信学生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