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日,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第14届“格物致知”博士生学术创新论坛暨浙江大学第490期博士生创新论坛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隆重举行。本届论坛由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大学博士生会和浙江大学研究生会主办,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研博会承办。开幕式由外国语学院院长董燕萍教授主持,浙江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夏群科教授出席并致辞。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教授、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周敏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许多教授和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王敏教授应邀出席论坛并作主旨报告,主旨报告环节由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董燕萍教授、杭州师范大学陈礼珍教授、浙江大学张慧玉教授和闵尚超教授主持。来自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中南大学、香港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知名高校的100余名硕、博士研究生参加论坛。
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董燕萍教授首先对与会专家和同学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与衷心的感谢,并介绍了本届论坛的基本情况。浙江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夏群科教授致开幕辞。他充分肯定了外国语学院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研究生培养方面的成绩,勉励研究生们践行“格物致知”理念,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推本溯源,探求奥义。夏院长提出要以这次论坛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其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坚持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共同推动外语学科的繁荣和发展,加强学术创新,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为我校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水平提升作出更大的贡献。
随后,四位专家分别进行主旨发言。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教授首先作题为“区域国别学与外国语言文学和国际传播学的互动赋能”的主旨报告。刘教授以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建设经历为案例,分析说明区域国别学与外国语言文学和国际传播学如何交叉融合相互赋能,从而在主动服务时代与国家所需的过程中,实现自身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创新发展。
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周敏教授作题为“文化间性与世界文学:来自加勒比文学的启迪”的主旨报告。周教授从本土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入手,探讨两者在根源和路径之间形成的动态的张力,详细论述了张力呈现出的复杂的文化间性。此外,周教授鼓励将眼光投向世界“之间”的广阔“间距”空间,提出文化间性中从本土走向世界的文学,或许能为当下世界文学构想提供一些启迪。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许多教授作题为“《三国演义》英译本中的插图”报告。许教授论述了非语言符号在翻译和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插图起到的译者阐释作用。此外,许教授详细论述了在《三国演义》的英译实践中,译者阐释的插图为译本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的同时,也为研究译者的翻译目的、翻译风格、以及翻译选择提供了参照。
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王敏教授作题为“互动协同研究中的跨学科对话与融合”报告。王教授从互动协同的心理机制出发,通过二语学习、人机对话及老年语言产出中的协同研究等三个具体案例阐释如何通过跨学科的对话与融合实现研究选题、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的创新,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开展创新性研究提供了启发和借鉴。
下午的研究生分论坛汇报由论文展示、师生讨论、专家点评三个环节组成。参会同学认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与点评专家进行深入交流,收获颇丰。
外国文学分论坛由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陈礼珍教授、浙江大学何辉斌教授、孙艳萍副教授和朱振宇副教授共同担任点评专家。报告人的研究方向横跨文学伦理学、叙事学、共同体等领域。点评专家就论文主副标题的逻辑性、学术研究的批判性思维、作者个人观点的建构等方面为大家提供建议,帮助报告人以更高的站位思考研究问题。
语言学分论坛由浙江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彭国珍教授、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杨静教授、王敏教授和孙培健百人计划研究员共同担任点评专家。报告人就动句对比研究、词汇和句法复杂度研究、语法语义研究、外语学科人才培养等研究话题进行展示。点评专家从语言学理论选取与研究的对应性、论文题目的精准度等方面作出点评,为报告人后续深入研究相关问题指明方向。
翻译学分论坛由南京林业大学祝一舒副教授和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冯全功教授共同担任点评专家。报告人分别从网络翻译、国家翻译史研究、文学翻译的再现与原创以及文学译著在海外的传播与接受等研究话题展开分享。点评专家就报告人的论文选题、研究方法以及论文写作等方面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帮助他们拓宽研究思路,进一步完善论文内容。
跨文化与区域国别分论坛由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张蔚磊教授和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李佳副教授共同担任点评专家。报告人的研究内容包括语言景观研究、社会政策变革、中朝关系与朴趾源国际政治思想、法国汉学家对汉语语体的认识等。点评专家在明确研究目的、强化说理论证、凝练论文语言等方面对大家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报告人完善研究论文提供相关具体建议。
在闭幕式上,各分论坛的点评专家为优秀参与者颁发了获奖证书,并鼓励同学们继续努力,勇攀学术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