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

“2024文学伦理学批评”跨学科研究大学生领航论坛成功举办

发布者:刘芳   发布时间:2024-06-18

2024年6月16日,由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联合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英文系、英国华威大学、韩国建国大学、日本九州大学、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越南顺化师范大学、菲律宾圣托马斯大学共同主办的“‘2024文学伦理学批评’跨学科研究大学生领航论坛”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成功举办。来自国内外近110所高校的大学生及特邀嘉宾参与论坛,线上平台参与人数3000余人。

论坛开幕式由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山东外语教学》主编王卓教授主持。文学伦理学批评跨学科研究大学生领航论坛创始人、紫金港大学生领航论坛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聂珍钊教授山东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周珊珊教授,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董燕萍教授英国华威大学副校长、欧洲科学院院士、欧洲EUTOPIA大学联盟学术负责人韩德尚(Seán Hand教授,韩国建国大学移动人文研究院院长申寅燮(Inseop Shin教授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主任杨革新教授紫金港大学生领航论坛第一届理事会秘书长、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英文系副系主任孙艳萍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高奋教授兰州大学张同胜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尚必武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曾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张欣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陈后亮教授南开大学刘英教授、山东师范大学翟乃海教授以及十余位分组点评专家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出席开幕式。

在开幕式致辞中周珊珊副校长代表山东师范大学祝贺论坛顺利召开与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学校及外国语学院的历史和办学成就。她认为,“文学伦理学批评跨学科研究大学生领航论坛有助于扩展学生的国际学术视野以及培养创新性思维,能够对外国文学研究和教学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她寄望本届论坛能强化交流合作,不断提升我国外国文学研究以及外语教育与教学水平。

董燕萍院长代表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对论坛的举办表示祝贺,并介绍了学院的发展历史和教育理念指出,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办学历史悠久文脉流长,始终致力于培养专业知识扎实、人文素养深厚、具有国际竞争力和未来发展潜质的一流拔尖创新型外语人才。在聂珍钊教授的号召下,“文学伦理学批评跨学科研究大学生领航论坛”已经连续举办届,其初衷和目标在于将由中国原创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应用于教、学、研之中,以此培养在未来国际交流中把握话语权、引领世界进步的新时代大学生。

韩德尚(Seán Hand教授代表英国华威大学强调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价值,指出理论解决当今世界文学研究面临的紧迫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他赞扬了中国学者在文学跨学科研究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并跨学科研究两大重要主题:人类世研究和人工智能研究。前者涉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后者探讨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挑战与机遇。这两大主题引发学者对人类价值观和诸多伦理问题的深刻思考,亟需在全球学者的合作下展开深入研究。

申寅燮(Inseop Shin教授代表韩国建国大学首先对论坛举办表示衷心祝贺扬了聂珍钊教授团队在促进全球学术交流方面做出的卓越贡献。申教授指出,在后人类时代,具有跨学科性质的文学伦理批评理论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他希望越来越多的中西方学者与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文学伦理批评的理论探讨和批评实践中,以此拓展批评视野,提升批判思维最后,他希望论坛持续举办,为开放多元的思想交流和文学研究发展提供学术平台。

在专家主题报告环节,聂珍钊教授以“捕鼠机为谁而设?——哈姆雷特的伦理选择”为题作精彩发言。《哈姆雷特》莎士比亚经典戏剧文本,存在大量研究成果。聂教授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从哈姆雷特所处伦理环境及其伦理身份出发,聚焦哈姆雷特邀请戏班重现叔父弑君这一具体情节即主角口中的“捕鼠机”展开文本重读与阐释。捕鼠机看似是为克劳狄斯设置,是确认叔父犯罪的装置。但如果结合具体环境,深入剖析哈姆雷特内心独白与角色台词的话就可以发现隐匿在哈姆雷特复仇行为背后的深层意涵:捕鼠机并非为知罪行的叔父而设,而是验证王后是否参与犯罪的必要手段。在确认母亲共犯后,哈姆雷特决心复仇,但这样会触犯弑母的伦理禁忌。由此可知,哈姆雷特“To be or not to be”的经典命题不单纯指向生与死,更表达了哈姆雷特困顿于是否复仇的伦理两难。聂教授的发言不仅让与会代表对哈姆雷特的复仇行为有了更深刻理解,为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运用提供了宝贵的批评实践范例。

杨革新教授顺由聂教授发言题目“捕鼠机为谁而设这一设问,强调了问题意识在文学研究中的重要性问题不仅是研究出发点和核心驱动力,还引导着研究的方向决定了研究的深度。问题意识既能帮助研究者深入思考,明确研究目标和意义,确保研究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也能增强论文的逻辑性和连贯性,使论文的研究价值更加明晰。

在学生代表主题报告环节,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生徐智艺、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潮莉、浙江大学本科生陈博阳、南开大学硕士生黄睿烨、澳门大学博士生徐秋晨、兰州大学硕士生刘颖婕、中山大学本科生吴诗韩及大连外国语大学本科生陈彦霖分别发言。

徐智艺在题为“《钓鱼的男孩》中的伦理悲剧与寓言”的发言中,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从奥比奥玛小说中的三处伦理悲剧入手,分析伦理悲剧发生的伦理环境、主人公的伦理选择,以及伦理悲剧的隐喻意义。她认为,作者在《钓鱼的男孩》中采用魔幻现实主义与循环叙事结构不仅生动书写了人物个体命运,更使该小说成为一部关于尼日利亚历史与未来的寓言。

高奋教授在评议中指出,徐智艺将小说文本和文学伦理学批评术语巧妙结合,就弑兄、杀父、乱伦三个主题,从伦理环境、伦理困境、伦理选择和伦理悲剧等方面层层展开,拓展至伦理悲剧背后的寓言”。不仅体现了论文研究的深度,而且增强了论述的说服力。高教授建议在进行伦理悲剧分析时一则应超越故事情节分析,二则应当加深对寓言的论证,深入研究小说故事伤痛背后的救赎意义。

潮莉在题为“斯芬克斯因子的东方神话溯源”的发言中,回到东方神话中溯源斯芬克斯形象。首先,梳理出一条完整的斯芬克斯形象由古埃及-古亚述-古希腊的传播转变路径;其次,引出斯芬克斯类人兽结合体在另外两个东方文明古国即印度和中国神话中的体现;最后,对比分析斯芬克斯因子和伏羲女娲因子,从神话中挖掘了二者的相同、相异之处及背后的文化原因。她认为,从东方出发看西方,是一个新的全球史视角,可以打破传统西方中心的话语霸权,让世界认识更真实的东方世界、东方文学。

张同胜教授在评议中指出,潮莉的发言具有启发性、开拓性,引人深思,有较高的研究价值。论题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学术视野开阔,结合图像学相关理论,会通东西方神话,体现了二者的间性、差异和变异。张教授建议,可进一步厘清斯芬克斯和斯芬克斯因子之间的关联,注意渊源学研究中证据链的完整性。

陈博阳在题为Rebirth in Despair: The Father-child Ethical Relationship in William Faulkner’s Light in August发言中,探讨了福克纳《八月之光》中父子伦理关系的破裂与修复。他认为,《八月之光》中两组典型的父子伦理模式——专制与反叛以及缺位与失根,影响了人物的家庭、种族及社会伦理关系。通过人物的伦理选择与伦理身份的重构,福克纳从生命的力量中寻找希望与救赎,书写了他对父子伦理关系的展望。

尚必武教授在评议中指出,陈博阳的报告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巧妙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阐释父子伦理矛盾的根源。尚教授建议,论文可以梳理先行文献基础上引出观点,聚焦某一特定事件进行分析,在结论部分升华主题,揭示更加普遍的真理。

黄睿烨在题为“虚无迷惘的纽约城——《大都会》的技术景观化书写及伦理选择”的发言中,展现了唐·德里罗对科学技术的景观化书写,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分析德里罗对技术高度发展导致人性异化及精神迷失的伦理困境的反思与批判。她认为,德里罗以纽约作为阵地,深入剖析后现代美国社会,巧妙地安排主人公埃里克回归精神家园、进行诗意反抗和展开真诚交流,从而实现了人性的复苏和对生活的重新认知,反映了他对社会问题和未来命运的深刻思考。同时,面对科技时代,这种向善的伦理选择也为读者获得内心的真正平静以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提供了一种可能。

曾巍教授在评议中指出,黄睿烨立足文本,聚焦从伦理选择阶段过渡到科技选择阶段过程中文学文本和社会问题的关联,体现了理论知识、文学文本和社会现实三元关系的有机结合,展现了敏锐的问题意识及文本细读功底。曾教授建议,论文可以进一步揭示《大都会》中技术对伦理的重新塑造,从媒介技术如何重塑社群、社会共同体和社会关系角度进行深入探讨。

徐秋晨在题为“论欧大旭小说《五星豪门》中的伪装、谎言和假货”的发言中,论述了马来西亚华裔在华的身份构建和伦理选择问题,从想象、误解和客观全面的认识三个阶段探究少数族裔群体对母国的认知进程和变化原因,论证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伦理影响和意义。

张欣教授在评议中指出,徐秋晨紧跟海外华文文学前沿,同时将文学伦理学批评相关术语与文本紧密结合,对《五星豪门》中的女性人物菲比进行分析,在论述中展现出优秀的学术研究水平。张欣教授建议,论文可以在身份话题以及关键词选择上再结合相关学术领域进行思考,从而揭示《五星豪门》更为前瞻性的伦理价值

刘颖婕在题为“植物、爱欲与女性伦理选择——《变形记》的文学伦理学批评解读”的发言中,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结合古罗马社会伦理环境,对《变形记》中的女性植物变形叙事进行研究。她认为,面对女性与古罗马国家之间就婚育伦理立场所发生的冲突,奥维德通过具有双重性质的女性植物变形进行调和。诗人的这一做法既对处于社会不平等地位中的女性表示同情,也对女性做出了执行婚育义务、遵守婚育道德的伦理教诲。

陈后亮教授在评议中指出,刘颖婕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分析了奥维德《变形记》中的女性植物变形叙事,颇具创新性。同时,这一研究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陈教授建议,文本阐释可以通过结合更多的古罗马历史语境,从而做出进一步优化。

吴诗韩在题为“正义的失落与复归——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下的蔻迪莉亚之死”的发言中,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为理论框架,研究莎士比亚悲剧《李尔王》中蔻迪莉亚的结局书写。她认为,在早期现代英国的伦理环境及人物伦理选择的影响下,蔻迪莉亚之死是英格兰复归政治正义的必然选择。

刘英教授在评议中指出,吴诗韩借助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对《李尔王》中主要人物的道德伦理和政治伦理选择进行分析,为反思莎士比亚时代君主制政体权力与责任的关系提供了较为创新的观点。刘教授建议,论文可以在文本阐释方面更加紧密结合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分析,尤其关注李尔和蔻迪莉亚本人所面临的道德伦理选择困境,做出更深刻的思考与研究。

陈彦霖在题为“自我异化的忒修斯之船——《盲视》中赛博格的伦理主体同一性危机”的发言中,论述了后人类主义下人机混合技术的引发的伦理主体同一性危机,从行为边界虚化、个体特征消解化、伦理规范解体化三个伦理维度探究后人类视域下人类走向自我异化的伦理主体同一性危机。她认为,构建未来主体间性张力需要在伦理规范下进行科学选择,尊重各伦理主体平等地位,凝聚伦理纽带。

翟乃海教授对发言进行了点评,他认为科幻小说的前景预示着我们未来生活的一种可能性,因此,研究这部小说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该论文探讨《盲视》中赛博格的伦理主体同一性危机,这一研究视角具有前瞻性,为全面深入地认识这个问题提供了一定参考。

在分组讨论环节中,400位大学生36个小组,围绕文学伦理学批评基础理论与文本分析、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体系探讨、中国文学与文学伦理学批评、英国文学与文学伦理学批评、美国文学与文学伦理学批评、日韩文学与文学伦理学批评、非洲文学与文学伦理学批评、中外戏剧与文学伦理学批评、科学选择与科幻文学、伦理教诲与儿童文学、跨学科与跨媒介研究、族裔文学的伦理视角等12个议题展开热烈讨论。

论坛闭幕式由山东师范大学翟乃海教授主持,浙江大学曾玉玲、卢冰、张思捷、陈钰冰,浙江工商大学翟晓媛,上海交通大学舒雨轩、曹心怡,华中科技大学崔媛媛,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商梦圆,华中师范大学黄雅欣、魏小龙,南开大学朱新竹、山东师范大学周杨慕奕、兰州大学海丽、上海大学张彩迪、东北师范大学黄兰迪、西南大学石尹惠子、中国人民大学宋晓涵18位分组讨论主持人代表,就各组发言情况进行汇报。

最后,紫金港大学生领航论坛第一届理事会秘书长孙艳萍总结发言。她指出,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领航论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以及跨文化价值观聂珍钊教授提出并构建的文学伦理学批评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学理论和研究方法,是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丰硕成果,为历届论坛成功举办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与实践保障。本届论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意识,展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结合的可能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新质学术能力,对新文科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

2024616


联系我们

电话:0571-88206044

邮编:310058

地址:杭州市余杭塘路866

官方微信学生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