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

分组讨论报道 || “2024文学伦理学批评”跨学科研究大学生领航论坛

发布者:刘芳   发布时间:2024-06-20


2024616日,由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联合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英文系、英国华威大学、韩国建国大学、日本九州大学、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越南顺化师范大学、菲律宾圣托马斯大学同主办的“‘2024文学伦理学批评’跨学科研究大学生领航论坛”成功举办。


在开幕式、专家主题报告和学生代表主题报告之后,来自近110所高校的大学生分36个小组,围绕文学伦理学批评基础理论与文本分析、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体系探讨、中国文学与文学伦理学批评、英国文学与文学伦理学批评、美国文学与文学伦理学批评、日韩文学与文学伦理学批评、非洲文学与文学伦理学批评、中外戏剧与文学伦理学批评、科学选择与科幻文学、伦理教诲与儿童文学、跨媒介与跨学科研究、族裔文学的伦理视角等12个议题展开热烈讨论。

1组由浙江大学博士生曾玉玲、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生王千慧共同主持,山东师范大学宋婉宜老师评议。本组就伦理困境、伦理选择、斯芬克斯之谜等问题展开了探讨。胡悠鱼探讨了阿拉斯代尔·格雷《可怜的东西》中的后现代伦理叙事,尤其探索人物的伦理困境和伦理选择。邓慧娟从伦理困境、伦理选择、伦理身份三个维度探讨《小世界》中的伦理冲突。丁垲结合疾病的道德隐喻,分析了《失明症漫记》中的伦理选择和伦理困境。董钰姗分析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隐含的伦理选择及斯芬克斯之谜。樊子钥剖析了《使女的故事》中女性的伦理困境及其成因。何新分析了谢默斯·希尼的“诗伦理学”及伦理共同体思想。何雨萱聚焦《都是我的儿子》中的克里斯形象,解读了空间书写中的身份危机与伦理选择。花靖涵对《莱拉》中的伦理选择进行分析,揭示了伦理环境和伦理身份等因素对伦理选择的影响。康惠婷探讨了《夏洛特·坦普尔》中的情感困境与伦理选择。刘艺解读了《冰与火之歌》中边缘人物因伦理困境导致的悲剧命运。张彭飞探讨了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诗歌中二元对立的解构想象力。

2组由上海交通大学硕士生舒雨轩、山东师范大学本科生王怀瑾共同主持,华中师范大学杜娟教授评议。本组聚焦文学伦理学批评、后人类主义和空间理论,讨论了文学作品中的伦理困境、伦理选择、后人类社会的伦理问题,以及社会空间对个体伦理身份的影响。木羽探讨了《根据不道德行为法逮捕后的陈述》中不道德法给个体种族通婚带来的道德和伦理困境。彭文娟用福柯生存美学理论探索了《莫失莫忘》中后人类角色在人类社会压迫下的情感反应、行为抵抗和认知坚持。冉杰对比了《围城》和《名利场》中婚姻伦理的异同,为理解婚姻伦理提供了新视角。任昱欣探索了阿喀琉斯的伦理选择,并对抉择背后的兽性和人性因子进行了深入发掘。沈殊萌分析了《红与黑》中社会伦理空间的再生产和个体伦理问题的重构。史春月以空间视角探讨了《白老虎》中巴拉姆如何通过空间流动性实现对社会关系的颠覆。史晓晴剖析了《抵挡太平洋的堤坝》中女性角色面临的家庭与社会双重伦理困境及其为摆脱困境所作的努力。舒雨轩从布拉伊多蒂的后人类主义理论入手分析了《树语》中后人类共同体的构建及其积极伦理。李玥结合文学伦理学批评与女性主义,探讨了《变形记》中格里高尔的妹妹格雷特伦理选择的改变与伦理身份的重建。王怀瑾对比分析了《雪花秘扇》和《那不勒斯四部曲》中女性角色伦理意识的觉醒,揭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伦理视角的异同。

3组由浙江大学博士生陈钰冰、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生刘胜子共同主持,浙江大学袁淼叙副教授评议。本组对伦理选择、伦理身份、成长伦理、老年伦理等议题展开了探讨。王英姿同学关注《毒木圣经》中的伦理选择与女性探索王雨歆分析了《局外人》中默尔索的伦理反叛吴佳婧从身体书写、主体意志、社会关系等三个方面总结《岁月无情》的老年伦理,揭示小说中的人道主义关怀。吴茜以《慢人》为文本基础,挖掘独体与共同体之辩中的哲思。项煜杰探讨了《男孩,别哭》中苏格兰少年成长与伦理反思谢雨晴通过饮食书写探究《冤家,一个爱情故事》中伦理身份。徐晓蓓分析莱辛《艾米利亚》小说中斯芬克斯因子与伦理选择许晶阳通过提取“反思”“介入”两个关键词,关注德国经典修养小说中的成长主题。闫浩倩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角度分析《祖列依哈睁开了眼睛》,解读俄罗斯民族的苦难意识。闫紫薇从男性气质出发,分析纳萨尓三部小说中城市巴德拉罗克的分裂现象。杨凌云结合儿童文学的特点,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角度诠释《绞刑架下的报告》。

4组由上海大学博士生张彩迪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生党亚敏同学共同主持,华中师范大学刘兮颖教授评议。本组对伦理选择、伦理困境、伦理书写、伦理意蕴、伦理建构等问题展开了探讨。李飞燕聚焦西方现当代虚构类文学所追求的现实主义与客观的伦理道德尺度的距离,论证伦理道德中虚构文学与现实主义之间的关系。李希望分析了文学伦理学批评中“脑文本”理论的时间跨度,考察“脑文本”这一特定理论的时间范畴。梅雨荷探讨了卢卡奇《审美特性》中的文学伦理思想的生成逻辑,剖析了文学伦理思想的建构过程。张彩迪分析了文学伦理学批评与伦理批评的宏观概念、必要元素、建构基准,以及文学伦理的研究价值与现实意义。刘淑雅分析德勒兹的符号生产及其伦理意蕴,揭示了在自身遭遇影响下、自身欲望驱动下,德勒兹符号生产的原因与模式,以及该符号具有的伦理底蕴。孙苡芝以个体伦理为研究对象,阐释美狄亚的伦理困境和在困境基础上伦理选择。王冰燕分析安妮·埃尔诺《悠悠岁月》的空间建构与伦理书写,探讨了文学作品中的空间建构模式与对伦理的阐述。张鹏飞立足人工智能大背景,考察在信息技术的引领下中国的文学研究模式与转向,将人工智能融入文学研究探讨国内文学研究的未来发展走向。张慧通过分析扎迪·史密斯《白牙》中移民的现实境况与心理状态,考察他们的身份危机伦理选择

5组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商梦圆、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生谭飞舟共同主持,广州大学张连桥教授评议。本组聚焦中国文学与文学伦理学批评,对伦理选择、伦理身份、伦理范式、民间叙事、粉丝经济等问题展开了探讨。伏娆分析了敦煌题材小说中的伦理范式。黄文欣研究了明代戏曲“教化论”中的伦理与娱人。李靖从《白蛇传》的重写现象出发,考察了中国现代初期伦理环境的建构问题。马莫茹以忠义主题的演变与解构为例,分析了《赵氏孤儿》中的伦理思想。商梦圆聚焦于民间传说与民间信仰,探讨了仓颉传说与汉字崇拜在民间的叙事规则与内在聚合。王慧婷以主体与社会的纠葛为题,研究了路翎小说中的伦理书写问题。邢轩铭在文学伦理学批评视域下,分析了鲁迅短篇小说《肥皂》中的性欲的激发与消退问题。邹梓淇在中外网络文学网站读者 VIP 制度对比中,浅析了粉丝经济对于网络文学的影响。朱展鹏分析了《封神演义》中的“老师”称谓问题。李岩论述了《白鹿原》中白嘉轩的伦理身份问题。

6组由西南大学博士生石尹惠子、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生葛晓淼共同主持,山东师范大学刘莉老师评议。陈静从生态伦理视角讨论了《达洛维夫人》中主体性问题,展现了现代性的不确定性和焦虑情绪。孙里一聚焦《岁月》手稿的改易,探析伍尔夫在战争与文明危机背景下重塑道德秩序的伦理诉求。高文以空间伦理对个体行为的规范为研究视角,分析了《故园风雨后》中现代性对贵族传统身份的冲击。李昀卓分析《神经漫游者》中身心关系,表明信息技术应通过新的身体存在方式延展人类思想,而非以牺牲身体为代价来解放心灵。李紫薇分析《无名的裘德》中工业化和资本主义带来的伦理困境,揭示了哈代改良地缘共同体为以知识和审美为中心的理想有机共同体的愿景。刘欣欣解读《白牙》中的跨种族友谊,探讨了千禧年间英国多元文化与种族关系的政治伦理。钱丹研究《罗慕拉》中的个人选择,揭示艾略特个人的精神探索如何反映并与维多利亚时代的思想变迁相互交织。石尹惠子探究《巴托洛缪市集》中的代币伦理,试图找出英格兰前资本主义商业环境混乱的原因。尚宛锜关注《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环境危机、战争和非人类存在问题,运用尺度理论解读艾略特的人地关系和责任伦理。胡今阳解读了《荒凉山庄》狄更斯对维多利亚时期法律制度的批评,探究《荒凉山庄》通过诗学正义的方式影响人们的伦理判断,以强大的道德力量推动社会规范演变。

7组由兰州大学博士生海丽、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生王书琛共同主持,浙江大学苏忱副教授评议。本组对全球共同体、动物伦理、财富伦理等问题展开了探讨。唐思雨探讨《尤利西斯》中乔伊斯对世界主义的思考,以全球共同体的理论视角重新阐释移民和文化融合等国际热点问题。王雅茹通过情动视角对《黑暗之心》进行再解读。杨宏铭探讨了《美丽新世界》中的卫生书写和动物伦理,关注卫生改革问题。易玮琪分析《南方与北方》中的伦理意识与伦理选择,探索小说中阶级矛盾调和背后的情感因素。余佳宁研究《摇摆时光》中的伦理选择与身份建构,探讨个人责任、文化敏感性等问题。郑康关注《道林·格雷的画像》中与烟草有关的伦理叙事,探究烟草使用与社会分层间的相互作用。周子萌关注博物学家欧内斯特·亨利·威尔逊的《一个博物学家在华西》,探讨了植物殖民主义、植物恐惧症与人类中心主义伦理学。周博佳研究全球伦理视域下的狄更斯《董贝父子》与《荒凉山庄》中的茶文化。徐佳榕论证《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斯芬克斯因子与伦理选择。窦园媛探讨《威尼斯商人》中的财富伦理与身体书写。丁心怡论证《摇摆时光》中的空间表征和伦理身份困境,探讨了小说中空间元素与角色伦理身份的关系。陈瑞瑞研究东方主义视角下《彩色的面纱》中的中国形象,解读其中体现出的东方主义思想和西方优越感。

8组由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曹心怡、山东师范大学本科生于琳共同主持,江南大学袁雪生教授评议。本组对伦理选择、伦理身份、伦理困境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陈雅华对《鼠疫》中人物的伦理选择与伦理困境进行了细致分析。胡惟仪聚焦简·赫斯菲尔德诗歌中的中国文化体现,剖析了诗人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黄润芝借助韦恩布斯的“责任”理论,探讨了《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中的伦理冲突。孙辛怡研究了《血中冬季》中的负情感的表达手法与作用。汤怡兰从文学伦理学批评出发,对《红字》中的清教伦理观做出梳理。邢雅芬采用空间诗学的研究视角,指出《爱丽尔》中不同空间的美学特质。杨帆运用伦理环境、伦理身份、伦理困境等理论,对《钟形罩》中女人主公的苦难与选择做出全新解读。于琳聚焦《美国牧歌》中围绕家庭、婚姻所展开的伦理困境书写。郑洪娉揭示《伤心咖啡馆之歌》中作者对阿米莉娅的“双性同体”身份建构。朱颖聚焦《穿越》里的伦理选择与伦理困境,认为小说讨论了现代性语境下的科技伦理问题。黄于晴分析《树语》所传达出的现代社会精神生态危机与救赎之路。戴伊以新物质主义为理论视角,阐释《树语》中的非人类“施事能力”和人与非人互动。

9组由浙江大学硕士生张思捷、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生许晓涵共同主持,山东大学李立新副教授评议。本组聚焦美国文学,从伦理角度出发对作品中叙事、创伤、身份、宗教等议题做了集中探讨。常骐韵从“共识性对话”视角分析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修墙》中人际交流、理解间的道德问题。陈春伶关注《喧哗与骚动》叙述视角变动中体现的伦理意蕴。崔睿探索《红色英勇勋章》中莱明的自我成长过程中的创伤与伦理抉择。梁品诗指出爱伦·坡小说中的听觉叙事中的道德教化作用。降晓婷着眼于《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猫头鹰眼镜中年男子,将其视为盖茨比的另一个自我。李姝姻聚焦《七个尖角顶的宅第》中的生物政治与国家身份焦虑,认为作品展现了家族历史与美国上升期民众的焦虑纪实。李宛蓉从伦理身份角度探究《钟形罩》中角色的婚恋、家庭、事业的多重困境。于振杰以列维纳斯的爱欲论和死亡观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对待他者的伦理维度。张思捷探讨《胎记》中霍桑对清教伦理及启蒙科学的批判与反思。方楚怡分析《永别了,武器》中海明威在时空模式下对战争的反思与痛恨。

10组由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崔媛媛、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生高成豪共同主持,湖南科技学院张能泉教授评议。本组对隐喻书写、伦理叙事、科技伦理、性别伦理和伦理困境等问题展开了探讨。曹心悦聚焦《盛开的樱花林下》的隐喻书写,揭示出坂口安吾对以天皇制为代表的旧国家体制与伦理思想的批判。高成豪分析德田秋声《缩影》中的伦理思想,探究了《缩影》作为自然主义小说对个体的自我书写。周佳润分析东野圭吾《分身》中的科学伦理与女性伦理。朱铖从情境视角关注坂口安吾《白痴》中世界的断裂与重生,重点剖析小说中白痴的身份问题。王奕文以《克莱因壶》《看海的人》《横滨车站SF》等日本现代科幻小说为例,深入探讨了这些小说中的伦理叙事策略和深层意义及其叙事策略如何反映和回应了当代社会科技发展带来的挑战。石乙淙考察了尹兴吉《霪雨》中伦理困境,揭示了小说中伦理问题出现、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11组由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生魏小龙、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生张楠共同主持,浙江大学城市学院隋红升教授评议。本组对非洲文学中的伦理身份、共同体书写、中国书写等问题展开了探讨。尹雨悦聚焦《砾心》中的家庭伦理困境,点明作者对后殖民社会的批判和对非洲民众的伦理关怀。丰钰辰分析《来世》中的伦理选择,认为这是古尔纳对特殊历史时期个体命运的文学探究。侯贝妮探讨《来世》中的命运共同体书写,认为东非的“来世”需要走向坚守本位、博采众长的道路。侯玲玲分析《我们需要新名字》中的中国形象,探究形象背后的根源及其对津巴布韦民众认知的影响。王雨凡聚焦《刚果公司》中的中国书写,揭示中非之间的复杂关系及全球化对非洲的影响。徐思晨分析《重返阴影》中的三重幻灭,认为作品对探究非洲六七十年代的普遍政治幻灭有重要价值。杨天雨探讨《蜻蜓海》中的混杂空间和混杂身份,帮助读者理解非洲人在跨文化交流中的身份认同。魏小龙研究《遗弃》中的伦理身份问题,指出人物身份的重构依赖于共同体的形塑。王雅倩探讨《我们需要新名字》中的伦理选择,分析作者对非洲黑暗刻板印象的颠覆。

12组由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生黄雅欣、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生安娜共同主持,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郑杰教授评议。本组对伦理身份、伦理焦虑与伦理选择等问题展开了讨论。程昕妍聚焦《强者/弱者》中林肯的伦理困境与伦理选择,探析非裔美国人难以摆脱的历史创伤。夏倩分析尼日利亚戏剧《督察长和英雄》中的伦理选择,认为剧中人物的对峙和周旋展现了底层民众在现实中追求公平正义的伦理诉求。徐鑫烨关注阿瑟·米勒戏剧中的家庭伦理表征,探究美国经济大萧条后的伦理堕落。詹艳萍研究南非戏剧《唯有真相》的伦理身份建构,揭示建构的关键在于对他者的责任。郑爽解读《华伦夫人的职业》中的伦理选择,分析华伦夫人与薇薇的人物形象。梁雪萍聚焦《我的儿子们》中女性的伦理选择,揭示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影响女性双重伦理身份形成与伦理选择。王寒雪关注《伊库斯》的伦理解读,认为艾伦和狄萨特医生是“精神父子”关系。黄雅欣聚焦《桥头眺望》中埃迪的伦理悲剧,认为矛盾的双重伦理身份是导致其伦理悲剧的主要原因。郑翌泠研究斯特林堡《父亲》中上尉的伦理焦虑,分析了多层次的家庭伦理关系给权力地位丧失带来的忧虑和恐惧。钱苏琦探究《暴风雨》中的“弑君”伦理选择与伦理智慧,认为其表现了作家构建“美丽新世界”的政治哲学思考。

13组由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生周杨慕奕、山东师范大学本科生李嘉欣共同主持,苏州科技大学郭雯副教授评议。本组以作品研究为主,对不同文本中的生命伦理、伦理主体和生存空间等问题展开讨论。王旭探讨了奥克塔维娅·巴特勒五部小说中展现的“共生、共情、共同体”的伦理理念。王逸涵从后达尔文主义的角度,分析了《化身博士》中人性的动物性,揭示了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退化和恶的根源。杨春雪探讨了《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中查理·高登的伦理身份与伦理选择。杨思远以《造神年代》为例,讨论超能系统下的现代性伦理风险。杨晓莎聚焦《黑暗的左手》中的性别建构和他者叙事。张莉娜以科幻现实主义为考察对象,探究新世纪中国科幻文学的本土化建构。张明喆以《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为例解读后人类伦理中的情感与主体建构。赵艳透过《时空画师》和《血灾》讨论海漄科幻小说“科幻+历史+推理”的写作模式。周杨慕奕从成长小说视角出发,解读《莫失莫忘》中的反成长书写。朱居悦阐释了《比帝国更浩瀚,更缓慢》和《失乐园》两部作品的生态伦理的重构。姜欣言以《弗兰肯斯坦》为例讨论了后人类文明视野中的族性伦理探索。左子涵聚焦于《彗星来的那一夜》中的平行时空的视觉叙事与伦理表达。

14组由浙江工商大学博士生翟晓媛、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生杨芸共同主持,华中农业大学李敏锐副教授评议。本组深入探讨了科幻文学中的生态伦理、科学选择和伦理秩序等议题。韩琳琳从后人类视域出发,对比了阿西莫夫与刘慈欣科幻小说中的生态伦理观,揭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对生态伦理的理解和选择。胡嘉卿深入分析赫伯特·威尔斯的《隐形人》,探讨作品中隐含的生态伦理意识。李杰以《神经漫游者》为例,探析作品中的生态伦理问题。李珺平聚焦于特德·姜小说中的“赛博格”,探讨了人的科学化过程中的伦理选择。李美萱从《零 K》的后现代科幻叙事角度,探讨了叙事、媒介与科技伦理的交织。刘平在对伪戒的《永生世界》的论述中,指出科幻作品也是现实的一种反映。刘怡以《克拉拉与太阳》为例,对后人类时代的人机伦理进行了反思。罗斌艳通过对《克苏鲁的呼唤》的分析,探讨了克苏鲁神话中恐惧的源泉。施超颖则从Zero K中的死亡焦虑出发探寻生命边际的意义。陈子轩则从文化技术研究的角度,以齐格特与哈拉维的研究成果为中心,为后人类时代的伦理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15组由浙江大学硕士生卢冰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生周佳佳共同主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李纲副教授评议。本组聚焦伦理教诲与儿童文学,对《小王子》《秘密花园》《香君》等儿童文学文本中的伦理选择与伦理启蒙做了集中探讨。程楚晗认为《小王子》揭示了人性的本质、爱与责任的重要性以及成人世界的虚伪与冷漠。胡文韬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外国选文为例,分析语文教育中的伦理教诲,指出教材中外国选文的编排遵循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水平发展规律。宋文燕则聚焦上桥菜穗子《香君》,指出作品既为社会现实问题发声,也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万物的人文关怀、社会人性的生存思辨及生命境界的生态伦理思索。田丰绮关注《秘密花园》中的伦理探索与心灵成长,探讨小说中伦理环境和人物伦理困境,剖析作品中伦理张力和心灵成长的奥秘。翁颖姿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对多元智能理论下的英汉绘本进行比较,并指出绘本的编写与设计应充分调动读者的智力,从而有效提高读者的阅读素养。喻茜关注松谷美代子《阁楼里的秘密》中的伦理选择,分析了不同人物面临秘密文件时不同的伦理困境,与不同选择背后的潜意识。陈嘉琦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角看儿童文学中善与恶的形象,以《青铜葵花》《好兆头》《鬼妈妈》等文学文本为例,指出读者要辩证地在人物的具体行动中判断善与恶。曹思悦分析《小王子》隐喻背后的价值取向中,探寻童话赖以生存的隐喻,指出作品对不同隐喻形象的塑造体现了作者的价值取向和道德伦理观。

16组由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生黄兰迪、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生刘仪共同主持,江南大学吕洪波老师评议。本组发言突出对跨学科研究的哲学和伦理学思考陈若男剖析了《我们八月见》中的诸多伦理表现以及伦理元素所承载的文化意义。陈雅婷分析了莎豫剧《约/束》在契约主题、他者形象、戏曲语言三个方面的改编中的伦理选择。董欣怡探讨了《劝导》中独特的叙事风格所展现的以安妮为代表的女性的自我发现进程。缑宇航通过对《真理与方法》的阐释管窥伽达默尔美学思想的门径所在。胡佳彤从多模态视角出发,探索有利于国家形象构建的传播策略。江栩蓝从包含正义伦理和关爱伦理在内的女性主义伦理视角出发揭示了ETS考官对女性活动的积极态度。黎昕通过研究《上海孤儿》主人公班克斯的记忆伦理问题,体现出流散个体漂泊无依的处境。李雨晨解读了《安德的游戏》中的伦理选择,进而唤起人们对伦理混乱与善恶界定的思考。刘仪研究雷克尼斯《基里尼亚加》中的伦理选择,发现了尊重“和而不同”的文化多样性成为必然选择。

17组由南开大学博士生朱新竹、山东师范大学本科生李雨蕉共同主持,浙江大学薛冉冉副教授点评。本组发言聚焦文学伦理学批评,探讨了“共同体”、土地伦理、伦理选择等方面的问题。许耀义围绕“共同体”概念解读中国克系网文为何不同于原初克苏鲁神话特质。颜若偃以《阿凡达》和《奥本海默》两部电影为例,从媒介间性的角度考察了当代电影的跨媒介文本是如何解构和重塑普罗米修斯形象的。于琴从异时构词语法的角度出发,基于语料库对“连”和“连....../......”的语义演变进行了梳理。袁野通过分析库克的《新荒野》,重新思考人类重返荒野的窘境以及人类世背景下的人地关系。张毅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出发,对《春秋繁露》的伦理选择及其道德教诲进行阐释。周东方聚焦《路》中的饮食书写,依据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对小说中的生存困境与伦理选择进行探析。周彦辰运用隐喻理论,分析《禁止与引诱》的身体隐喻以及梦与死的隐喻,阐释其在爱欲与理性、真与善两大命题上的伦理观念和道德立场。朱新竹聚焦气候小说中的伦理选择,在人类世研究和生态批评的背景下,探索家庭空间作为生态场所在气候小说中发挥的作用。邹湘从心理视角切入,结合经济学文学伦理学批评,探析《罪与罚》主人公的犯罪动机。高一凡从“生命权”和“死亡权”的伦理基础出发讨论死亡权利的正当性。

18组由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宋晓涵与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生刘续壮共同主持,浙江大学副教授姜磊评议。本组对身份困境、伦理选择、伦理秩序等问题展开探讨。马佳宏从新物质主义角度分析了《砖块街》。刘雨薇研究女性主义伦理视角下《宠儿》中黑人女性的身份建构。宋晓涵分析了《镍币少年》中对种族平等与他者正义的追求,倡导尊重个体、求同存异。王乐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解读《野草在歌唱》,探索家庭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畸形的伦理关系。鄢玲星从伍绮诗《小小小小的火》中的阈限时空体入手,思考“门坎”的转机与逾越。张蕊涵梳理希斯洛普小说《岛》中的疾病叙事与伦理诗学,探究被颠覆的“他异性”与“乌托邦”。车晓凡分析《地下铁道》中的伦理困境及伦理身份建构,呼吁积极主动建立社会关系,重新审视黑人群体。赵彬解读《最后一个白人》中的种族伦理困境。张孟雪研究艾丽西亚·伊里亚《头巾》中的身份困境。江永丽通过《他们眼望上苍》中珍妮的伦理选择分析小说背后传达出的伦理思想和伦理观念。费春梅探究古尔纳《来世》中伊利亚斯的族裔身份操演及伦理选择。

19组由浙江大学博士生曾玉玲、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生王千慧共同主持,宁波大学王松林教授评议。本组围绕伦理困境、伦理选择、伦理意识和伦理思想等问题展开了探讨。王千慧探讨了《金图》中在不同空间内面临的伦理身份困境及其选择。曾玉玲聚焦《低地》中的家庭危机,探讨了人物面临的伦理困境和伦理选择。周子言对比分析了《失乐园》和《克拉拉与太阳》中关于自我身份认知、人与他者关系、善恶边界、理性与非理性的伦理思考。左珈源着眼于《深入北方的小路》中战争与爱情两条伦理叙事线,探讨人物的伦理困境和伦理意识。虞杰凯以《基督山伯爵》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埃德蒙·唐戴斯的伦理身份变迁及其如何影响人物行为和命运。喻莉津探究《有人将至》蕴含的两性关系与伦理选择,解析当代人面临的伦理困境与沟通失语。张鼎乾分析了废土文学产生的起源以及冷战下美苏民防教育对其影响。周成龙通过《一位夫人的画像》中的两性书写,探讨了T.S.艾略特的两性伦理思想。王双思解读了博纳科夫的《洛丽塔》中蕴含的伦理价值和伦理意识。

20组由上海交通大学硕士生舒雨轩、山东师范大学本科生王怀瑾共同主持,华中师范大学杜娟教授评议。本组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角出发对古今中外的文学文本进行阐释,同时对现实伦理问题进行关怀和反思。邓建波分析了莎士比亚《理查三世》中理查的形象,认为其形象刻画表达了莎翁拥护共和主义、反对独裁的伦理政治观点。扶瑶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对《红楼梦》中的女性奴仆形象进行了分析。胡洋对《庄子休鼓盆成大道》中的斯芬克斯因子进行解读,为理解个体伦理选择和行为动机提供了新视角。李六一聚焦《美丽新世界》与儒家伦理的碰撞,探究科技选择在个体自由和社会公正方面可能引发的冲突。乔西汀从情感理论视角探讨了《提图芭》中的情感伦理和情感主体性。Emi Fujita从能源视角考察了日本政府对福岛核事故的态度以及当地居民的灾难意识。王彤分析了《罪与罚》中女性群体独特的伦理选择和体验以及作者的伦理观。王夏颖探讨了《第五个孩子》中海蕊为摆脱困境所作的伦理选择,认为这一选择解释了20世纪下半叶英国社会的伦理危机。

21组由浙江大学博士生陈钰冰、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生刘胜子共同主持,广州大学张连桥教授评议。本组聚焦母女伦理关系、复仇伦理、伦理两难等问题。李想关注空心人中的伦理困境,对斯芬克斯因子进行批判性思考。李怡葭以《情人》和《无耻之徒》为研究文本,探索玛格丽特·杜拉斯的母女伦理关系。刘胜子解读了布雷思韦特《我的妹妹是杀人凶手》中的伦理意义和伦理价值。罗婷婷探究了爱丽丝·门罗作品中女性与动物的伦理关系。马玉聚焦《承诺》中的去殖民性书写,陈钰冰研究了《最小的洋娃娃》中的复仇伦理,程欣洁探索了《复仇女神》中的伦理两难,李晓瑜从身份、困境、选择三方面阐释《糜骨之壤》的伦理书写。

22组由上海大学博士生张彩迪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生党亚敏同学共同主持,华中师范大学刘兮颖教授评议。本组对伦理学隐喻伦理价值伦理选择、伦理困境、伦理转向等问题展开探讨。王宇哲聚焦《哈姆雷特》的人性哲学新解,阐述了莎士比亚作品中的人性在哲学层面的理解。魏雨洁分析了莎剧中“魔法”的伦理学隐喻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情景。吴俊瑶探讨了《麦克白》中的伦理困境剖析了人物的现实处境、精神思想以及心理状态的建构过程。闫媛媛分析了司各特历史小说中的文学伦理价值并解读了作品中的类意识与共同体。杨曼琪分析了《月亮与六便士》中思特里克兰特的伦理选择,揭示了主人公在面对生活磨难时的精神倾向,赞誉其为理性和勇敢的旗手。袁斯涵研究了《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麦琪的伦理困境将其比作凡间的“安提戈涅”。张红晓分析叶芝抒情诗歌中的伦理选择,探讨了诗歌中抗争、疗愈与平衡的心路历程。王亚尼解读了《奥德利夫人的秘密》中“疯女人”的伦理困境与选择,探讨伦理在“疯癫”与“文明”中的徘徊。党亚敏聚焦传记伦理的转向,考察昆汀·贝尔笔下的弗吉尼亚·伍尔夫,阐述传记伦理的发展变化与未来走向。钟美琳探究《罗克珊娜》中的空间移动与身份焦虑,并将移动作为对抗身份焦虑的手段。

23组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商梦圆、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生谭飞舟共同主持,杭州师范大学李海明副教授评议。本组聚焦中国文学与文学伦理学批评,对伦理身份、伦理选择、伦理困境等问题展开探讨。黄诗语探讨了张爱玲《创世纪》中潆珠的伦理选择与伦理身份。黄漪雯以发现自我为题,分析了《恨海》中棣华的伦理身份与伦理选择。金晏如研究了《暗恋桃花源》中老陶的伦理身份变迁与选择困境。李嘉楠以弑父形象的衰落为题,解读了《封神演义》中殷郊的伦理选择。刘浩以《青春之歌》及《韦护》的修改为中心,分析了革命爱情伦理困境的文本呈现。刘小毅以共生、共情、共识、共语为题,探讨了《雪山大地》中的共同体伦理。宋瑜以《生命之歌》《类人》为例,分析了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下的王晋康科幻小说研究。王皓玉探讨了《无声戏》对传统婚恋伦理的继承与超越。王慧祺论述了《蛙》中的生育书写及其教诲价值。谭飞舟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分析了小说《半轮黄日》中存在的伦理错位与伦理选择。

24组由西南大学博士生石尹惠子和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生葛晓淼共同主持,东北师范大学徐彬教授评议。朱慧敏分析了《威尼斯商人》中鲍西娅性别身份的表层性和流动性以及身份建构过程。朱睿琪讨论了《无足轻重的女人》中王尔德对狭隘民族主义的批判以及全球共同体伦理建构的意识。林欣怡分析了《罗克珊娜》中的伦理困境以及婚恋伦理。戴思晴解读了麦克尤恩《蟑螂》中的“逆转主义”及其斯芬克斯因子的失衡。付雨以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东方快车谋杀案》和《无人生还》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作品中的私力救济及其伦理困境。陶含孜基于人性因子和兽性因子分析了《坎特伯雷故事》中婚姻伦理问题。王子鹤探析了《又来了,爱情》中现代社会中老年妇女面临的伦理难题。谭一鸣聚焦《金银岛》中叛船者的结局,讨论了维多利亚旅行冒险小说中的“海上伦理”。陶寻从审父、反父、寻父三方面探讨《我们共同的朋友》中的父女关系及其伦理困境。王雷分析《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叙事伦理。葛晓淼分析了《钓鱼的男孩》中的家庭悲剧以及青少年的身份认同问题。

25组由兰州大学博士生海丽、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生王书琛共同主持,浙江大学苏忱副教授评议。本组对人性超越、人物形象、唯美主义等问题展开探讨。陈心远探讨了乔治·艾略特《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麦琪的形象及其道德挣扎困境。郭昆仑从“神-人”伦理视域出发对哈姆莱特的复仇进行了新读。海丽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角度探讨了《面纱》中凯蒂形象及其女性意识的觉醒过程。李璇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分析了《李尔王》中悲剧的形成过程及原因。李宇彤研究了希拉里·曼特尔《狼厅》中的王权伦理。李紫茹解析了《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中的爱欲书写和伦理智慧。林诗云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出发对《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亨利勋爵形象进行分析。刘静研究了《面纱》中凯蒂主体性的重建和斯芬克斯因子博弈的过程。牟群瑶解读了《苔丝》中的生存困境和伦理选择。陈丰筱从文学伦理批评视角对《哈姆雷特》进行新读,围绕他是王子还是暴君展开讨论。王书琛探析了王尔德《莎乐美》中的月亮意象以及唯美主义在文学中的实现路径。

26组由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曹心怡、山东师范大学本科生于琳共同主持,南昌工程学院王晓兰教授评议。本组对经典美国文学中的伦理困境与伦理选择进行了分析。陈晓敏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角度解读《人鼠之间》主人公伦理困境的根源。曹心怡剖析了《我们都发狂了》中的叙事共情与动物书写。陈敏聚焦《觉醒》中人物的伦理困境与伦理选择。陈荧借助列维纳斯的他者理论,对《一位女士的画像》中的自我与他者关系建构展开讨论。缪倬云探讨了《长袜子皮皮》中的儿童身体伦理观念。赵奕雯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角度解读了《高堡奇人》中小人物的觉醒与反抗。庄荣荣探析了《杀人者》中的伦理环境和伦理结的形成与解构。邹忆从詹姆逊“历史化”原则出发,对《嘉莉妹妹》中的“人性”叙事话语做出解读。任飞羽对《琐事》中的伦理选择进行分析,揭示了作品的伦理复杂性。杨俊楠分析了《三个高个子女人》中的老年“孩童化”形象与伦理困境。朱文祺从伦理环境、伦理身份、伦理意识等方面分析了《烧马棚》中的人物伦理演变。

27组由浙江大学硕士生张思捷、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生许晓涵共同主持,山东师范大学王敏老师评议。本组聚焦少数族裔、性少数群体、有色人种等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和发展困境。马欣瑶关注《芬克勒问题》中的犹太人伦理身份与文化认同问题。瞿魏娟分析了张岚《赵氏家族》中弑父的伦理悲剧根源与内涵。唐璐以谭恩美的《喜福会》为载体,分析了饮食书写中的移民伦理建构。许晓涵探讨了《地下铁道》中的身份问题和伦理观。张志傲探讨了《土生子》中的空间困境与家庭伦理危机。周雨涵聚焦《没有指针的钟》中谢尔曼的身份认同危机与伦理选择。王荣熙和邢博都以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为文本载体,前者分析了种族歧视、父权制压迫的双重困境以及黑人身份、文化构建的出路,后者探讨了作品中呈现的尊重、平等、和谐的后现代伦理主张。王琳从疾病叙事的视角分析了古纳小说《最后的礼物》中移民的身份和伦理困境。该组发言人充分展现了批判性思维,以及对少数群体权益的关切和尊重,凸显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28组由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崔媛媛、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生高成豪共同主持,杭州师范大学陈敏老师评议。本组对伦理身份、种族共同体、老年女性、伦理关系和伦理困境等问题展开了探讨。崔媛媛聚焦门罗的短篇小说《逃离》,揭示出女主人公卡拉在逃离过程中的解辖域化和再辖域化。刘琦通过分析尼日利亚作家奥克瑞《饥饿的路》中的多重叙事,审视了阿比库儿童阿扎罗所遭遇的伦理身份定位挑战。王艺儒从数字人文视角解读了《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发展及价值。路彤从种族共同体的角度对布鲁契克《冲向雷霆》中个人与民族的生存抗争与身份认同进行了阐释。罗海琼挖掘了维尔玛·沃利斯《两个老妇人》中的老年女性书写并反思了印第安边缘女性的老龄化困局。陈虹霏探讨了阿努伊对《安提戈涅》戏剧冲突的现代重塑。孙帆从个体和城邦层面探讨了欧里庇得斯《美狄亚》中美狄亚的伦理选择以及古希腊城邦的社会矛盾。余可雯阐释了《耻》中卢里的伦理错位与伦理困境。

29组由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生魏小龙、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生张楠共同主持,浙江大学城市学院隋红升教授评议。本组对翻译、舞蹈、戏剧等话题展开了跨学科与跨媒介研究。李泽铭聚焦《赡养人类》的英译本,探讨了翻译过程中的伦理问题。吕可馨分析了《论语》译本中的文明交流互鉴思想。梁希靖聚焦《生死疲劳》的英译本,分析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冯叶探讨了蒙古地区“马头琴”故事的海外传播,梳理其在日本的再创作之旅。曹锦睿研究《巴别塔》中人物的身份焦虑,揭示作者对语言哲学、文化冲击等议题的思考。李婧怡聚焦《太阳的宝库》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揭示其作为儿童文学的教诲功能。姚丹分析了芭蕾艺术中的身体规训,阐述其在跨文化传播中所形成的文化伦理。徐一鸣研究《斯蒂夫特的事物们》的后戏剧剧场特征,挖掘了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与时代意义。林姿探讨了《遥远的向日葵地》中的生态理念及人文关怀。张楠聚焦《亲缘》中的伦理身份困境,对当下的性别、种族、伦理问题进行了反思。

30组由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生黄雅欣、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生安娜共同主持,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郑杰教授评议。本组对后人类时代、生命政治、科技伦理等问题展开了讨论。董文卓从生命政治视域角度分析《别让我走》中黑尔舍姆伦理选择的动因。韩煦分析了洛夫克拉夫特首创的克苏鲁神话中技术保守主义的“宇宙恐怖”立场。韩阳聚焦《冲破黑暗》中的后人类社会书写,探讨作者对技术至上主义的看法。胡湘关注《零k》中的后人类思考,认为小说情节探讨了新的身体秩序。王雪韵探讨了后人类语境下《攻壳机动队》中的未来新型伦理身份。王乙聚焦《我这样的机器》的主体性赋值,认为小说表现了技术控制论时代下对人类意识形态的关注。王俞宁以《弗兰肯斯坦》《莫失莫忘》为研究对象,剖析科幻文学中“人造人”带来的“弗兰肯斯坦综合症”。温文关注理查德·鲍尔斯《困惑》中的后人类儿童主体性,认为赛博格主人公借技术对人类儿童身体“解辖域化”。赵娇探讨了科技伦理视域下《差分机》中的伦理危机,认为科技人化是化解科技伦理危机的重要途径。叶庭旭聚焦《羚羊与秧鸡》中的科技伦理冲突与生态共同体建构,揭示科技应用中潜在的伦理风险。安娜分析了AI生成式写作与分析给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领域带来的具体变革与人工智能时代文学的发展方向。

31组由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生周杨慕奕、山东师范大学本科生李嘉欣共同主持,苏州科技大学郭雯副教授评议。本组对伦理身份、人机关系、科技伦理等问题展开了讨论。曾惠灵探讨了《羚羊与秧鸡》中的游戏元素与科学选择。金鸣解读了《模拟》中的身体、赛博格与科学选择。孙铭敏剖析了《困惑》中的科学选择与伦理价值。唐欣通过分析《我这样的机器》中的人机伦理身份与科学选择,揭示后人类时代面临的伦理困境。李嘉欣聚焦《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中的共鸣箱技术的伦理问题。陈琳荟璀透过《软件体的生命周期》探讨了人工智能与自然人应当建立何种伦理关系。田子薇分析了《我这样的机器》中人工智能建构自我到异化的进程,挖掘潜隐的人类中心主义观念。胡佳栋探讨了《银翼杀手》中复制人的道德属性。郭雯婷聚焦《我这样的机器》中的法律书写,探讨人机冲突的深层原因。

32组由浙江工商大学博士生翟晓媛、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生杨芸共同主持,华中农业大学李敏锐副教授评议。本组探讨了伦理选择、身份困境等议题,特别关注了科幻和科技伦理问题。翟晓媛聚焦赫伯特·乔治·威尔斯《莫罗博士岛》中科学实验与伦理原则的冲突,特别是“活体解剖”所引发的伦理争议。宋佳璐解读了戏剧《克隆人生》中克隆人的身份危机与伦理困境。金露从人机交互的角度探讨了阿西莫夫的《我,机器人》和斯派克·琼斯的《她》中智能陪伴的伦理问题。李欣怡从伦理维度和人类中心主义角度反思了《克拉拉与太阳》中的伦理问题。王书琪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解读了《我,机器人》中的“机械因子”与“自由因子”的交锋。陈启元关注了《最后死亡的是心脏》中科技伦理越位的问题,反思了失序的乌托邦背后的伦理困境。吕树尧以石黑一雄的《别让我走》为例,探讨了新科技时代的伦理困境。练思禧探讨了《我这样的机器》中后人类的身份困境与伦理选择。孙慧竹解读了《最后死亡的是心脏》中的科技伦理问题与伦理选择。张梦雨对《美丽新世界》中的科技伦理冲突进行了解读。杨芸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探究了伊恩·麦克尤恩《我这样的机器》中的伦理身份关系。

33组由浙江大学硕士生卢冰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生周佳佳共同主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李纲副教授评议。本组聚焦伦理教诲与儿童文学,对《安徒生童话》《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等儿童文学文本中的伦理教诲做了集中探讨。谷梦洋探讨了《安徒生童话》中儿童以外群体的伦理教诲功能马艺荣从存在主义视角解读了《小王子》中生命存在与自由选择的问题。任婕分析论《白雪公主》中情节的嬗变以及伦理环境的演变。闫雨辉剖析了《木偶奇遇记》中的道德冲突与伦理教诲。周佳瑶分析了弗兰克·鲍姆《绿野仙踪》中的伦理教诲及影响。卢冰以“青鸟”为切入点关注了《青鸟》中的伦理教诲。石珂洁以《海的女儿》为例,分析了安徒生童话中的成长与惩戒问题周佳佳解读了《钓鱼的男孩》中的伦理教诲以及和谐伦理关系的价值陈晓春以《细米》为例,阅读现象学视角解读了曹文轩成长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34组由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生黄兰迪、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生刘仪共同主持,江南大学吕洪波老师评议。本组发言凸显了跨国界、跨学科、跨文化特征黄兰迪剖析了《一个医生的女儿》中的印度殖民与伦理悖论。邱宇祺分析了《虚无》中老年人的“失声”现象以及老年困境。张丹丹探讨了《英国病人》中性别问题的复杂性和文学作品对性别观念的塑造。赵心怡以《远山淡影》为例,将心理学与西方经典文学作品相结合,实现跨学科交融。秦鹏钧探讨了《长路》中的末日经历以及对生命共同体的思考。拾雪以《感受自由》为例,论证文学作品与依恋的关系。宋曹禹以乌托邦和反讽为切入点探究了罗蒂的“诗性文化”构想。王阳阳解读了《木兰辞》在迪士尼电影中的改写与构建,认为其体现了脑文本转换与跨文化融合。吴丹以花木兰和圣女贞德为例比较了中西女英雄的形象。王盛宇分析了《红楼梦》中对“秦可卿之死”的删改,揭示了贾府家族人伦秩序的危机。

35组由南开大学博士生朱新竹、山东师范大学本科生李雨蕉共同主持,浙江大学薛冉冉副教授点评。本组发言从文学伦理学批评出发,聚焦气候危机、生态环境、经济实践以及自我成长等伦理问题。潘伍豪聚焦气候危机中的审美表征与伦理效应。苑宏飞分析了《纽约2140》中人物的斯芬克斯因子变化以及气候危机下的“生态人”建构。张清晨从幽暗生态伦理视角解读了万物互联生态中奇怪陌生人的相遇。孟佳佳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重新审视了《罗克珊娜》中的经济实践与道德困境。殷茵分析了电影《可怜的东西》中贝拉在错综复杂的环境背景下所做出的伦理选择。魏沫以四大名著为例对中华典籍外译的传播进行了探讨。吴琨霓以拉康的镜像理论观照《钟形罩》中女主人公的成长历程。王心怡剖析了《证言》中女主人公们的生命轨迹与身份演变。李雨蕉运用ROST CM6.0对纪录片《极致中国(第二季》的高频词、情绪及共现语义网络特征进行系统性的量化分析。成奉仪探讨了《柏油娃娃》中黑人女性在身份困境中所做出的伦理选择。

36组由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宋晓涵、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生刘续壮共同主持,湖南大学陈晞教授评议。本组发言体现出显著的跨学科意识与问题意识。蒋嘉琦聚焦记忆与叙事,探究《喜福会》中华裔女性的伦理身份选择。李竞分析了李翊云《理由结束的地方》中的自杀伦理与死亡叙事。赖倩怡探讨了《奇幻山谷》中的家庭伦理困境与重构。刘续壮从故事人物、叙述者、作者三个维度研究夏邦《月光狂想曲》中脑文本的生成、传递与转换。王梦遥从“羞耻”这一情感心理学概念切入,解读《退场的鬼魂》中祖克曼身体羞耻背后的男性气质危机和犹太身份焦虑。唐明星研究库切为解决边缘他者的伦理困境提出的可行之道。庄新源从种族歧视、畸形的家庭关系、个人身份迷失三个维度分析《拾骨》中当代美国南方黑人的伦理困境。李乐乐围绕空间迁移、空间建构和空间归属,探索《美国牧歌》中的空间叙事与伦理选择。黄瑞琳分析了《喜福会》中的伦理身份建构。胡梓妍以《甜菜女王》为例,分析了经典文学中的性别角色与伦理选择。


紫金港跨学科国际讲坛”是以浙江大学的主校区紫金港校区为主场命名的国际大讲坛,旨在为从事人文研究,尤其是为从事文学研究的国内外广大学者群体,提供一个探讨新理论、寻找新方法、传播新思想、交流新信息的跨学科国际交流平台。作为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基础建设的一部分,“紫金港跨学科国际讲坛”将按类别、分系列推送国内外一流学术成果,开展前沿研究学术活动。讲坛将分为国际一流水准的“领航前沿讲座”,国际一流成果的“领航成果推送”,面向青年学者的“领航跨学科论坛”和面向本科生和硕博研究生群体的“大学生领航论坛”四种主要类型开展学术活动。

大学生领航论坛”是为文学研究领域的大学生群体打造的跨学科国际交流平台,旨在为学术积累和成长阶段的大学生学习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扩展国际学术视野以及培养创新性思维提供学术支持。论坛聚焦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探讨与跨学科研究方法实践,追求高端、一流、卓越和创新的学术路线,从不同学科和视域共同研讨基本理论与核心术语,追踪前沿话题,开展学术交流和互鉴。

大学生领航论坛”是浙江大学本科生课程建设的一次改革创新,也是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高度重视本科生课程建设的具体举措之一。论坛着眼于大学生思想品德、人文素质、研究能力、语言表达、文化品格等核心素养的培养,以本科生课程为依托,以古今中外文学经典作品为研究对象,把课程建设、课程思政和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结合在一起,推动大学本科教学改革。



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

2024618













联系我们

电话:0571-88206044

邮编:310058

地址:杭州市余杭塘路866

官方微信学生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