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6日,由日语语言文化研究所主办的“第一回日本古典文学若手研究者交流会”于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外国语学院顺利召开。本次会议主要围绕“中古文学”与“近世文学”展开,试图发掘不同时代文学研究的特质,激发时代间的碰撞与融合,力图寻求日本古典研究的新形式和新视角,实现古典研究与现代的对话,解析东亚文学的奥秘,探究东亚文学“美美与共”的历史积淀与现实可行性。
国内各高校的日本古典文学研究者、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等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以图达到多元交流。南开大学蒋云斗副教授、厦门大学廖荣发副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梁奕华老师、重庆交通大学梁旭璋老师、以及本校日语专业百人计划研究员胡文海老师、特聘副研究员刘莹老师做了主旨报告。
会议主旨报告涉及日本“中古文学”、“近世文学”两个层面,从日本汉诗、散文、假名草子、茶学、绘画等诸多领域展开了深入探讨。报告中,大家也绕以下三个主题进行了激烈地讨论。
日本古典文学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受容”及“变容”形式,以及由此所产生的新的文艺类型及思想模式。
中日“文人”概念于不同时代的差异及表现形式。
实证研究的必要性,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的结合方式。
针对上述问题,诸位老师与学生基于各自的研究各抒己见,发掘出诸多新的研究问题和研究视角。日本古典文学在接受中国古代文学的过程之中,尤其平安时代开始逐渐觉醒了“自我”认知,这一自我的觉醒必然引发了许多区别于中国的文艺类型和内容的产生,而这样的多元发展也是中国文化在海外传播和接受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是亚洲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不应当仅局限于中国文学对于海外文学的影响研究,而应该具体分其影响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副文化现象,这对现今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以及传播中国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中日“文人”这一概念由于时代背景、政治背景等不同也表现出迥异的内容和形式。譬如国内部分人士经常宣之于口的“儒学对日本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本身就是缺乏实证且极为荒诞的言论。我们应当具体分析日本古代各个时期对儒学文本的接受广度和深度,深入剖析儒学的海外传播实情。例如,仅江户时期而言,作为江户幕府“统制思想”的儒学前中后期的社会影响范围大相径庭,流派众多,既有完全推崇朱子学、阳明学的儒学家,也有推行秦汉以前儒学的儒学家,更有多元折衷的儒学家,且还要虑及日本的儒学接受一定是以日本政治背景为前提的。进一步来说,占据日本江户文学半壁江山的町人文学是否真正意义上接受了儒学思想,儒学何时影响辐射到日本社会各个阶层都是需要实证和探究的地方。故而,古典研究大忌以偏概全、盖棺定论。
诸多的不同也凸显出古典研究无论何时何地,都必须以考证、实证作为基底,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思想、理论升华。反之,则是空谈理论假想,与“求是”相背离。
本次交流会大家讨论热烈,且内容引人深思。恰如会议主题词“世间离别水东流”一般,“劝君更尽一杯酒”、“人貌老于前岁,风月宛然无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挥别朋友、告别岁月、离别家乡,每及于此,感慨万千。而东方文学产生的重要源头便在于“感”这一字。中国文学如流水般东传日本,衍生诸多丰富的文艺形式,这即是文化东传的意义表现,也是我们研究亚洲必须坚守的“追根溯源、细考变化”的研究根本。
通过本次学术交流会,即坚定了大家对古典研究的信心,宣传了古典文学研究,也进一步明确了当今社会古典研究的现实意义。期待今后此会议可以长期稳定举办,为古典文学研究贡添砖加瓦,也为“讲好中国故事”、实现亚洲文明的“美美与共”奉献力量。
日语语言文化研究所
文/图:胡文海
审核:刘莹
2024年7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