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8日晚上,著名法语翻译家许钧教授和英语翻译家郭国良教授为外国语学院师生带来了一场关于翻译之道的深度对谈,该活动由卢巧丹博士主持。此次活动吸引了140多名来自翻译、法语、英语等相关专业的师生和翻译爱好者积极参与。在长达两个半小时的交流中,两位翻译家深入探讨了文学翻译的历程和动机、翻译观的形成、译者与作者的关系、翻译价值以及翻译教育等重要话题。两位翻译家以其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广博的学识和修养,为现场的师生带来了一场学术盛宴。
对谈现场
相隔十年的对谈:从初识到共鸣的翻译情缘
此次对谈是两位翻译家在浙大的第二次对谈。近十年前,许钧教授和郭国良教授曾就翻译观、文学翻译的使命等话题展开过热烈的讨论。郭国良教授回忆道:“实际上,近十年前,我和许兄谈话时,就触及到了关于翻译忠实观的问题。那时候,我还没有这么清晰的理念。但与许兄的交流,让我开始深入思考翻译应该如何全方位地忠实于原作。如今,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思考,我的理念越来越明晰了。”他进一步表示:“那次交流,对我而言意义非凡。我和许老师在很多观点上高度一致,我们都认为译者应当深入理解原作,忠实地传达作者的思想和风格。这次再谈,不仅是一次友谊的重温,更是思想的再次碰撞。”
许钧教授也感慨地说道:“那次对话,我们彼此分享了对翻译的理解和心得。老郭的许多观点让我深受启发,我们在翻译观上有着高度的共鸣。经过近十年,我们各自都有新的体会和收获,这次再次对谈,更加坚定了我们对翻译事业的热爱和追求。”
两位教授在各自的翻译道路上不断前行,积累了更多的经验和思考。他们的再次对谈,为在场的师生们带来了更加深入和丰富的见解。
卢巧丹博士主持许钧教授和郭国良教授对谈
(从左到右:卢巧丹博士、许钧教授、郭国良教授)
翻译情缘:从暗恋到灵魂伴侣的旅程
在对谈中,卢巧丹博士请两位翻译家分享他们与作者相遇相知的故事。许钧教授回忆了自己与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J.M.G. Le Clézio)的交往历程。他提到,早在1980年,他就开始翻译勒克莱齐奥的作品,至今已有四十多年的时间。通过长期的翻译和研究,许钧与勒克莱齐奥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彼此成为了“灵魂伴侣”。他激动地说道:“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不仅是译者,更像是作者的朋友和知音。我们通过文字进行心灵的交流,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他还分享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在南京申请成为“世界文学之都”的过程中,勒克莱齐奥特意写信支持,为这座城市的文学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
郭国良教授以幽默的方式讲述了他与作者的关系。他笑称:“我与作者的关系更多是‘暗恋’。我翻译了他们的作品,但他们大多不知道郭国良是谁。我默默地爱着他们的文字,就像一个暗恋者。”郭教授进一步解释道,翻译是一种美丽的邂逅,但更多时候是一种单方面的付出。他坦言:“绝大部分的作者不知道我的存在,甚至不知道他们的作品被我翻译了。但这并不影响我对翻译的热爱,我依然愿意用心去理解、去传达他们的思想。” 他还提到了自己对英国作家朱利安·巴恩斯(Julian Barnes)的“暗恋”。他说:“我非常想见他一面,让他知道我翻译了他的多部作品。但由于种种原因,我们还没有机会见面。我一直在期待,或许有一天,我能与他建立更深的联系。”
许钧教授发言
翻译观念的深化:十年思考的结晶
在谈及翻译观的形成和发展时,郭国良教授提到了他在2015年那次与许钧教授的对话对自己的深刻影响。他说道:“那时候,我还没有这么清晰的理念。但与许兄的交流,让我开始思考翻译应该如何忠实于原作,如何在传达内容的同时保留作者的风格和基调。”他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文学翻译全方位忠实观”。他强调,译者的首要任务是忠实地再现和传达原作,包括对语言、风格、句式、词汇,甚至标点符号的精确把握。他坚信:“翻译不是创作,尽管其中包含创造性的元素,译者必须尊重原作的格调和基调。只有在充分理解原作的基础上,才能准确地传达其思想和情感。”
许钧教授对此深表赞同。他回忆道:“我们2015的对话让我深刻体会到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交流和思想的传递。老郭的观点与我的理念不谋而合,我们都主张在翻译中要坚持忠实的原则,同时追求真与美的统一。”他提出:“翻译以信为本,求真求善求美。”他强调,真是翻译的首要原则,没有真,美也无从谈起。真、善、美是不可分割的,它们相互融合、调和,关键在于把握一个“度”。只有在翻译中坚持真、善、美的融合,才能真正体现文学翻译的价值。
语言之美:在翻译中传递思想与文化
语言是翻译的核心,也是文化的载体。许钧教授强调,文学作品是文化、语言和文学的融合体。每个作家都有独特的语言风格,译者必须敏锐地捕捉并再现这种风格。他举例说,在翻译玛格丽特·杜拉斯的作品时,必须注意到她刻意采用的短句和破碎的语法,以体现其反传统的爱情观和独特的审美追求。他分享了一段经历:“我曾邀请一位翻译家翻译杜拉斯的作品,他用了很多精力,语言非常讲究。他以为这样能更好地呈现作品的美感。但我遗憾地告诉他,这与原文不符。杜拉斯的语言追求的是简洁、破碎,拒绝使用成语和套话。如果翻译时过于修饰,反而背离了作者的初衷。”
郭国良教授也强调了语言与思想的一致性。他以海明威的《印第安人营地》为例,指出在翻译中要注意作者在特定情境下的语言变化。他说:“海明威惯用短句,但在特定段落中使用长句,是为了体现情节的曲折和情绪的复杂。译者需要敏锐地捕捉到这种变化,才能准确传达作者的意图。”他进一步指出,译者必须具备对语言细节的敏感度,关注原文中不寻常的地方,理解背后的思想和情感。他说:“语言与思想是高度一致、不可分割的。只有深入理解,才能做到精准的表达。”
郭国良教授发言
翻译的乐趣:痛并快乐着的追求
当卢巧丹问及两位教授在翻译工作中获得的乐趣时,郭国良教授坦言,翻译是一种“痛并快乐着”的过程。他形容自己像个老农,辛勤耕耘,收获一箩筐一箩筐的作品。他说:“看到自己的译作问世,内心充满了成就感。这种乐趣不仅在于完成一部作品,更在于与作者、读者之间的情感交流。”他还提到,尽管翻译过程可能充满挑战和困难,但正是这些磨砺,让他不断成长。他说:“翻译需要耐心和毅力,有时可能因为一句话、一个词而苦思冥想。但当你终于找到最恰当的表达时,那种喜悦是无与伦比的。”
许钧教授则从另一个角度分享了翻译的乐趣。他表示,翻译让他能够深入了解不同的文化和思想,拓宽了自己的视野。他说:“通过翻译,我能够与不同的作家、思想家进行对话。这种跨越时空的交流,让我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他还谈到了翻译对语言的革新作用。他指出,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对目标语言的丰富和发展。他说:“鲁迅先生曾采用‘硬译’的方法,就是希望通过翻译,引入新的表达方式,促进汉语的发展。我们在翻译中,也要注重语言的创造性。”
许钧教授、郭国良教授发言
人工智能时代的挑战:守正创新,共融共生
在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翻译行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卢巧丹提出了一个令许多同学感到困惑的问题:“机器翻译越来越厉害,我们学翻译还有用吗?”
对此,许钧教授指出,尽管人工智能可以取代一些机械性的翻译工作,但文学翻译具有温度和人性,是机器无法取代的。他说:“机器可以处理那些不需要温度、不需要人性的翻译任务,但文学翻译是人类情感的表达,是灵魂的交流。只要人类在,梦想在,文学就在,文学翻译就一定在。”他还强调,人类应该拥抱技术,而不是排斥它。他说:“我们不应把技术当作仇敌,而是要与之融合。技术是为人类服务的,能够提高效率。但我们也要警惕,不要让技术成为控制人的工具。”
郭国良教授则表达了对人工智能更深层次的思考。他指出,机器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非常强,未来甚至可能具备某种程度的“人性”。 机器可能会变得越来越智能,甚至具备感受力和情感。我们人类必须强化自身的心灵和感受力,保持人类独有的情感和思想,不能退化为对机器的依赖。他进一步提出,在人工智能时代,翻译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心灵和感受力。他说:“我们需要让学生的心或者说脑子更加强大,增强内在的感受力。只有这样,才能在与机器的竞争中保持优势。”
翻译教育的未来:培养心灵,拥抱技术
针对翻译教育如何应对人工智能的挑战,卢巧丹提问道:“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应该如何在翻译教学中守正和创新?”
郭国良教授回应说,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人文精神。他强调,技术的发展不可避免,但人类应当保持自身的主体性,增强内在的力量。他呼吁,翻译教学要守正创新,既要拥抱技术,也要坚守人文精神。他还分享了自己在思考翻译教学时的心得,提出了“艺·技·心”的理念。他解释说:“‘艺’是艺术,代表翻译的艺术性;‘技’是技术,代表翻译技术的发展;‘心’是心灵,代表译者的内在感受力。在人工智能时代,翻译教育应该从这三个维度出发,培养全面发展的翻译人才。”
许钧教授也表示,技术是为人类服务的,我们应该拥抱技术,但不应被技术所控制。他强调,翻译教学应当加强对学生主体性的培养,让他们在技术的辅助下,更好地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他还提到,浙江大学的翻译教育一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技术素养和人文素养。他说:“我们有像何文忠这样的老师,他每年在全国各地高校演讲100多场,帮助学生了解新技术。我们并不排斥技术,而是加强这方面的教育,让学生既懂技术,又有人文情怀。”
师生互动:传承与希望
在互动环节,现场的同学们踊跃提问,与两位教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有同学说,作为初学者,他们往往不像著名翻译家那样,有选择的权利,而是常常被安排翻译一些自己并不喜欢的作品。许钧教授鼓励她,要主动寻找自己喜欢的作品,培养选择的能力。他说:“每个译者都应该有选择翻译作品的能力,这是翻译的重要一环。你可以主动去寻找、去推荐,让出版社看到你的眼光。”
另一位同学问及译者与读者的关系。许钧教授回答,译者首先是读者,但也是特殊的读者,需要在忠实原作的基础上,为读者打开理解的空间。他说:“译者要相信读者的智慧,不要试图替代读者去理解。我们的任务是忠实地再现原作的精神风采,让读者自行进入。”他还分享了自己的译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在读者中的影响。他提到,这部作品已经印刷了300多万册,网络上有几十万人在讨论他的译本。他感慨地说:“一部好的译作,可以引发读者的思考和讨论,这是译者最大的成就。”
还有一位同学提出,翻译能否真正传达作者的思想?郭国良教授坦言,翻译是一种遗憾的艺术,但正因为如此,它才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和价值。他说:“语言和文化的差异,确实会导致某些信息的流失。但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不断地接近原作的内涵。每一次翻译,都是对原作的重新理解和诠释。”许钧教授补充道:“好的作品在不同时代都会有新的译本,比如《圣经》几乎每个世纪都有新译本。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翻译,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
最后,一位法语专业的同学提问,在翻译具有深厚中国底蕴的文本时,如何处理文化差异,是否应该进行改良或保留原汁原味?许钧教授回答,翻译的最终目的是原汁原味地传递,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需要一定的变通。他举例说:“法国的带血牛排进入中国,为了让国人接受,可能会调整烹饪方式。同样,文化的传播需要一个过程,随着交流的加深,原汁原味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大。”他还强调,不要把一时的变通当作永恒的价值追求。他说:“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我们要努力克服短期的障碍,最终实现原汁原味的传递。这需要时间和交流的积累。”
对谈现场同学提问
结语:翻译之道,薪火相传
对谈尾声,卢巧丹老师总结道:“两位翻译家对翻译的热爱、独到的见解和宏大的视野,以及他们的真性情,带给我们很多启发和感动。他们身上体现的人文情怀、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也会鼓励我们扬帆前行。”她鼓励同学们甘为译事负韶华,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在翻译之路上作出新的贡献。”
此次对谈,让在场的师生深受启发。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在人工智能时代,翻译的使命和价值更加凸显。正如两位教授所言,只要人类存在,文学存在,翻译之道就会薪火相传,永不熄灭。
会后合影
文/图:王雯雯/燕俊昊
审核:高睿
浙江大学中华译学馆
浙江大学翻译学研究所
浙江大学翻译专业基层教学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