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5日,“耕读书社”系列读书会第一期“诗可以兴”在东六118顺利举行。50余位热爱文学、渴望交流的与会者,带着对诗歌的无限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求,共同开启了一段探索诗歌魅力的旅程。
活动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拉开序幕,每一位到场的嘉宾都带着对诗歌的独到见解和深刻感悟,准备在这场读书会上尽情展现。
上半场的分享精彩纷呈。宣奔昂老师作为召集人,先以华莱士·史蒂文斯的《现代诗歌》和杜甫的《赠卫八处士》为引,开启了这场诗歌的盛宴,展现了诗歌在不同人生阶段所蕴含的丰富内涵。紧接着,王璟同学分享了叶芝的《当你老了》,让我们在韵律中感受到诗人独特的情感体验。王馨艺同学则带来了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18号》,带领观众在盛夏之美的诗歌中领悟文学与生命的碰撞,以及文学如何使瞬间的美丽得以永恒。周浩凯同学则以丁尼生的《纪念》为切入点,分析了这位维多利亚时期诗人的诗歌特点,并与中国古诗进行了对比,加深了我们对诗歌的理解。最后,靳骐跃同学分享了迪伦·托马斯的《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通过诗歌中的对立意象,让我们体会到了诗人如何营造出丰富的意境,并分享了他作为读者被诗歌激励的体验。
下半场同样精彩。我们首先跟随韩佳宏同学的脚步,通过对比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与中国古诗,深入探讨了诗歌翻译中应注意的要素。紧接着,谭佳榕同学分享了叶芝的《复活节1916》,提醒我们注意诗歌中特殊的文化符号,这些符号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情感。邵子妍同学则带领我们领略了柯勒律治的《古舟子咏》中超现实意象带来的真实感受。唐水灵同学的分享转向了当代,她带来的余秀华的《摇晃》让我们思考了诗歌对于诗人和读者的不同意义。最后,宣奔昂老师以伊丽莎白·毕肖普的《一种艺术》作为这场读书会的压轴之作,强调了诗歌的意义有时超越了技巧的层面,我们需要通过体悟诗歌中的情感和意象,来获得那些独特的个人体验。
同学们就诗歌的深层意义和文化符号进行了热烈讨论。其中还有来自德语系和新闻传播学系的同学,他们带来了跨学科的视角,为讨论增添了丰富的层次。德语系的郭伊宸提出了关于诗歌形式选择的问题,新闻传播学系的虞景惠则对《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中的“good night”这一文化符号的含义提出了疑问。大家各抒己见,不仅分享了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还提出了对诗歌创作和欣赏的新见解。本次活动的特别来宾,来自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的布拉德利·休斯教授激动地表示,他被中国学生对英语文学的热忱所打动,听到同学们娓娓道来地讲解他年轻时曾读过的诗作,他感到非常欣慰和振奋。
到此,“耕读书社”系列读书会第一期“诗可以兴”落下帷幕。每位分享者都带来了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增进了与会者对不同文化和时代背景下诗歌的理解。通过诗歌,我们感受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情感和思想,这种跨文化的交流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同时,读书会也为参与者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对诗歌理解和感悟的平台,这种交流和分享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耕读书社”将继续举办系列读书会,我们期待更多人的参与和关注,共同探索英语文学的无限魅力。
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英文系
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基层教学组织
2024年10月25日
图文 | 魏韩瑛 金嘉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