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5日,“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第十一届高层学术论坛”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成功举办。论坛特邀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深圳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的多位专家学者指导交流,吸引全国众多高校师生参与。
(董燕萍教授)
开幕式由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董燕萍教授主持。她对所有与会的专家学者和师生表示热烈欢迎。接着,她介绍了本次论坛邀请的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不同方向的四位专家,她表示,在当今学科交叉、学科融合的年代,本论坛旨在加强学科内部的相互了解、相互借鉴与相互融合,进一步促进与其他学科的交流、互通与合作。
(文秋芳教授)
北京外国语大学文秋芳教授以《人工智能时代的外语教育:新四要素课程模式解析》为题,概述了传统课程三要素模式,阐释了新四要素课程模式及其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应对新挑战的建议。她指出,外语教育正处于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的关键转型期,通过案例展示了人工智能融入后的新四要素课程模式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必要性。
(王宁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王宁教授以《新文科视域下的外语人才培养》为题,从“新文科”理念的阐释以及新文科视阈下的外语人才培养途径两方面作了阐述。他阐述了新文科理念对传统人文学科及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挑战,指出中小学教育应是拔尖人才培养的起点,人才培养是新文科理念的实践要点,学术评价是新文科发展的实践指引,学术骨干是新文科建设的发展支撑。
(戴永红教授)
深圳大学戴永红教授以《新时代国际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赋能我国海外利益发展与安全》为题,从形势、顺势、借势三个方面作了探讨。他指出,需要集中华民族之力培养能够适应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顺应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动的国际复合型人才,通过增强外交影响力、促进民间外交,推动多边合作赋能海外政治利益;通过拓展海外市场、促进投资合作,推动科技创新为途径赋能海外经济利益;通过促进文化传播与交流、加强文化产业合作,推动文化传承与保护赋能海外文化利益。
(屈文生教授)
浙江大学屈文生教授以《翻译的历史与历史的翻译》为题作报告。他以“国际法”的翻译与发展为例,梳理了一个从质疑到构建的立法过程,说明了翻译要寻找参照物,然后确立对等关系,继而建立公约性。随后,他以季羡林先生的文章引出了翻译与跨学科、翻译与历史关系的思考,阐述翻译的历史功用在于文明交流互鉴,“翻译的历史”重点在“史”,“历史的翻译”重点在“译”。
(郝田虎教授、何辉斌教授)
浙江大学董燕萍教授、郝田虎教授、张慧玉教授、何辉斌教授分别主持主旨报告。
四位专家从不同的角度,共话顶尖外语人才培养和一流学科未来走向。他们的观点高屋建瓴、引人深思,对于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一流建设、顺应学科发展需要的教育教学创新、构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有着深刻的启示。在主旨报告基础上,下午四位专家就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进一步发展与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师生代表进行了更加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科研与地方合作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