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子衿讲座”第79期顺利举行

发布者:刘芳   发布时间:2024-10-30

10月28日下午,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肖维青教授与Byron Byrne-Taylor博士应邀为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专业师生做了一场题为“韦努蒂翻译理论新探(Venuti’s New Ideas about Translation)”的专题工作坊。工作坊由浙江大学翻译学研究所冯全功教授主持,吸引众多师生参加。

一、高效阅读策略的选择

本次工作坊以文献阅读任务为导入。维青教授首先就如何阅读密集文献进行了介绍,区分了略读、细读、批判性阅读、导读等阅读策略,并详细说明不同阅读策略的优势。在翻译教学中,导读是加深文本理解的重要一环。导读重视与听众共同分析文本所处的历史语境、观察学术思想发展轨迹、了解作者身份背景,以及与作者本人的互动,这些都会加深对文献的理解。本次工作坊以导读的形式开展,Byron Byrne-Taylor博士以韦努蒂的新著《反工具主义:为翻译一辩》(Contra Instrumentalism: A Translation Polemic)为例进行导读,围绕韦努蒂提出的译者隐形(invisibility),阐述“异化”(foreignization)与“归化”(domestication)这两个核心概念,并对其理论观点进行溯源,进一步引申至2019年提出的“工具性翻译”(instrumental translation)与“阐释性翻译”(hermeneutic translation)

二、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相辅相成

翻译实践促进翻译理论的构建,翻译理论推动翻译活动的提升。Byron Byrne-Taylor博士强调翻译理论的建构来源并非局限于个体自身的翻译实践,对翻译活动进行历史回溯同样可以促进理论的构建。韦努蒂的代表作《译者的隐身:一部翻译史》(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正是对西方17世纪以来翻译活动的批判性审视。韦努蒂在书中指出,在文学生产中,译者的劳动和贡献常被“隐形”,因为在传统翻译实践中,译者往往试图使译文看起来像是用目标语言写成的文本,即采用归化的翻译方式。韦努蒂认为,通过保留源文本的文化特征(即异化),译者可以帮助目标语言的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源文本,从而促进跨文化的交流和理解。

三、社会变革中的翻译理论演变

Byron Byrne-Taylor博士对韦努蒂归化、异化以及反工具主义的理论思想进行溯源,指出其思想来源于19世纪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的《论翻译的不同方法》及其阐释学思想。随后,Byron Byrne-Taylor博士对施莱尔马赫的理论思想及其产生的社会背景进行了详细介绍。施莱尔马赫的阐释学摆脱了神学束缚,扩展至文学领域,其解释学循环对翻译有深刻的影响。在理解和解释文本时,读者需要在文本的各个部分与其整体意义之间来回移动,通过不断比较和调整,最终达到对文本的全面理解,这便是解释学循环。这一观点为韦努蒂后来所提出的阐释性翻译提供了理论基础。此外,Byron Byrne-Taylor博士介绍了施莱尔马赫异化主张的诞生背景。1813年的德意志解放战争唤醒了德国人的民族身份意识。为了反对法国新古典主义以来的归化翻译,提振民族精气神,异化策略是德国最佳的选择。正如韦努蒂指出,施莱尔马赫的异化翻译策略甚至可以被看作当时德国反抗法兰西的文化生存策略之一。

四、翻译策略和文化翻译的探索

1813年,施莱尔马赫的重要学术论文《论翻译的不同方法》发表,文中提出了一个翻译选择问题:“要么让读者更接近外国文本(异化),要么让外国文本更接近读者(归化)”。Byron Byrne-Taylor博士以村上春树的作品为例,分析村上春树如何针对国际受众调整自己的作品。同时,在场师生就相关问题展开热烈讨论,讨论内容涉及异化与直译的辨析、归化和异化的平衡、文化差异与归化和异化的关系、翻译目的对译者隐身程度的影响、文本类型对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等。

五、从工具性翻译到阐释性翻译

对韦努蒂的理论观点进行溯源后,Byron Byrne-Taylor博士对《反工具主义:为翻译一辩》一书中的“工具性翻译”(instrumental Translation)与“阐释性翻译”(iermeneutic Translation)进行了介绍。他首先分享了自己的学术历程以及与韦努蒂的意外联系,表示韦努蒂的阐释性翻译观点对其有深远影响。随后,Byron Byrne-Taylor博士表示对“归化”“异化”的理论溯源强调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突出了翻译活动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及其所蕴含的创造性。韦努蒂在《反工具主义:为翻译一辩》一书中仍保持这一观点,并将翻译活动进一步延伸。基于阐释学循环,韦努蒂认为,每个文本都可以被翻译,译文与原文虽有差异,但同样有价值,翻译的创造性也多由译者这一阐释者角色所引发。韦努蒂提出长期以来翻译活动被视为文本的机械性复制,即工具性翻译,认为原文的意义是固定不变的;这一观点忽视了文本的阐释空间,实际上文本的意义是无限的,受时间、文化和个人经历与知识结构的影响,因此,将阐释性翻译引入翻译实践有助于明确意义的流动性,突出翻译的创造性。

最后,肖维青教授对此次工作坊进行总结,明确了韦努蒂思想来源,深入分析了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介绍了阐释性翻译的内涵意义;并强调阐释性翻译对创造性的强调是人文主义教育中重要的一环。

本次工作坊采取中外教师联合授课的模式,强调听众对工作坊主题的预先阅读准备,特色鲜明,气氛活跃,不仅为翻译教学拓展了新模式,还加深了在场师生对翻译活动的理解。


文/图:王娅婷/卢巧丹

审核:冯全功

浙江大学中华译学馆

浙江大学翻译学研究所

浙江大学翻译专业基层教学组织

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子衿学社



联系我们

电话:0571-88206044

邮编:310058

地址:杭州市余杭塘路866

官方微信学生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