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子衿讲座”第84期暨“中德文学交流史话”第30期讲座顺利举行

发布者:刘芳   发布时间:2024-11-12

20241111,浙江大学“子衿讲座”系列第84暨“中德文学交流史话”系列活动第30期讲座顺利举行。本次讲座以“莱茵春风——德语经典诗歌撷粹”为主题,主讲人为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德语系主任陈壮鹰教授,主持人为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刘永强副教授

在讲座伊始,陈老师通过给同学们梳理德语诗歌的历史脉络,指出诗歌从来不是一种空洞的、虚幻的无病呻吟,而是人类生活的记载和反映,它反映着人们内心的深层情感、文化的变动、国家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变迁等等,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与此同时,陈老师还详细介绍了各个时期的诗歌流派和风格特点,为同学们呈现了一幅德语诗歌发展的全景图。

紧接着,陈老师将德语诗歌和其他语种诗歌进行对比,讲解了德语诗歌的基本内核,即德语的轻重音。德语诗歌包含四个音步,分别为抑扬格(Der Jambus)、扬抑格(Der Trochäus)、扬抑抑格(Der Daktylus)、抑抑扬格(Der Anapäst)。除此之外,德语诗歌中还存在各种形式的押韵,如单一韵(Haufenreim)、交替韵(Kreuzreim)和套韵(Umschlißender Reim)。

随后,陈老师给大家介绍了德语诗歌的不同种类,包括谣曲(Ballade)、颂与赋(Oden und Hymnen)、悲歌(Die Elegie)、十四行诗和加扎勒诗(Sonett und Ghasel)和箴言诗(Das Epigramm)。在此期间,陈老师还尤其强调,悲歌并不是悲伤的歌,而是指用双行连句创作的诗歌,其同样可以表达欢乐的情感。

在讲座后半部分,陈老师通过结合一系列具体的诗歌例子,带领大家领略德语诗歌的魅力。通过介绍由马丁·奥皮茨(Martin Opitz)所翻译的《如果爱情虚无缥缈》(Ist Liebe lauter nichts),陈老师指出德国巴洛克时期的诗歌强调模仿各国的优秀诗歌。此外,陈老师还向大家展示了同诞生于巴洛克时期的另一首诗歌《世界是什么》(Was ist die Welt),并详细阐释了这首诗内在的宗教意涵。随后,陈老师还介绍了歌德的《魔王》(Erlkönig)、席勒的《哭词》以及海涅的《洛雷莱》(Loreley)。

陈老师图文并茂、深入浅出、生动有趣的讲座激起了在座师生的讨论热情。主持人刘永强副教授、庄玮研究员以及在场同学们都积极发言。陈老师与现场听众一起讨论了“德语诗歌与音乐的交叉研究”“德语诗歌的翻译”等诸多议题。现场讨论氛围热烈,同学们皆表示受益匪浅。


/图:陈子轩

外国语学院子衿学社

德国文化研究所、德国学研究所


联系我们

电话:0571-88206044

邮编:310058

地址:杭州市余杭塘路866

官方微信学生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