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5日下午,美国凡萨学院比较文学和亚洲研究终身教授都文伟老师应邀为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带来了一场题为“百老汇舞台上的中国剧:西方人自创、改编和演绎的话剧、音乐剧与歌剧”的报告。都文伟教授现任中国戏曲学院研究员、北美口传与表演文学研究会会长,长期致力于东西方比较戏剧与中国戏曲、电影与曲艺研究。讲座由杜磊老师主持,吸引了浙江大学众多师生和部分兄弟高校师生参与。
都文伟教授以百老汇舞台引入话题,介绍了百老汇的地理位置以及其逐渐成为美国戏剧代名词的历程,回顾了中国戏剧发展史,包括唐代戏剧的萌芽、宋杂剧、金院本、杂剧传奇和地方戏剧,以及五四以后话剧、歌剧、音乐剧的传入。都老师提出,中国戏曲在西方传播主要依靠三条途径:剧本翻译、戏剧演出以及戏剧改编。
中国戏剧在西方传播的途径之一是剧本翻译。剧本翻译又可细分为戏剧文本翻译和中国戏曲演剧法译介两种形式。前者代表性曲目是元曲“四大悲剧”之一的《赵氏孤儿》。中国戏曲在海外的译介始于《赵氏孤儿》。该剧于1735年由马若瑟法译而得以正式进入西方。在欧洲启蒙运动的背景下,经伏尔泰及其他西方戏剧家改编,《赵氏孤儿》在西方风靡一时,广受欢迎,至今依然是海外最知名的中国戏曲。英语世界的中国戏曲翻译与研究则肇始于1817年德庇时翻译出版的元杂剧《老生儿》。《老生儿》是历史上第一部完整地从汉语直译为英语的中国戏曲,德庇时译出了《老生儿》的曲词,让英语读者第一次品味到了原汁原味的中国戏曲。此外,他在该译本前言中撰写了一篇题为“中国戏剧及其舞台表现概述”的介绍性文章,较为系统地介绍了中国戏曲的演剧方式与特点,为西方研究中国戏曲奠定了基础。
关于西文对中国戏曲的演剧法的译介,都文伟教授将从德庇时至今的这段译介史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十八、十九世纪,以介绍中国戏曲的表演传统为主,是西方认识中国戏曲的初级阶段;第二阶段为二十世纪上半叶,西方在这个阶段将对中国戏曲的认识上升到理论阶段,并推动西方舞台进行了大量学习中国戏曲的实践;第三阶段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今,西方对中国戏曲的译介进入了一个学术研究的阶段,出现了大量的研究文章、专著及译本。都教授随后总结了中国传统戏曲的剧作手法与表演美学对西方舞台产生的多方面影响,包括:带来无限空间和时间的空舞台或无布景舞台;极富象征意义的道具和化妆;深化人类经验的虚拟动作和身段;具有多种功能的叙述模式;舞台监督的多重角色;在观众全视线中出现的道具员。
都文伟教授指出,中国戏剧在西方传播的途径之二是中国艺人在西方的戏剧演出,其中包括中国城和唐人街的戏剧演出、访问西方的中国戏曲团体和当今西方社区中的戏曲团体;途径之三是西方人在其文化环境里在舞台上呈现他们对中国戏剧的继承、改编与自创。随后都教授以实例对这三种途径进行了阐释。
《黄马褂》(The Yellow Jacket)受到《赵氏孤儿》、《西游记》和英国经典小说《天路历程》(The Pilgrims Progress)的多重影响,讲述了一位藩王长子被遗弃后历经波折最终夺回王位的故事,是第一部由美国编剧、导演和音乐家联手改编并搬演的“中国戏”。它首次向西方世界全面展示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现技巧,如道具运用、空舞台概念以及疏离效果等,这些技巧对西方的舞台表演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琵琶记》先后被翻译成拉丁文、法文、英文、德文传入西方。其后,美国唐人街中国戏曲专家威尔·欧文(Will Owen)和著名剧作家西德尼·霍华德(Sidney Howard)联袂合作又将其改编成了美国版的《琵琶记》——《琵琶歌》(Lute Song)。1944年,该剧被制作成半音乐剧并搬上百老汇舞台,取得不凡的演出效果。《琵琶歌》传承中国戏曲音乐的成分,在灯光和舞台设计方面也颇具特色。在演出过程中,舞台以幕布作为背景,始终使用同一套布景,成功地将观众的想象力转化为视觉体验,体现了中国传统的艺术理念与百老汇的舞台技术的融合。在主题方面,《琵琶歌》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琵琶记》中“孝道”主题,转而颂扬浪漫的爱情,以迎合美国百老汇戏剧观众的口味。都文伟教授还以视频形式向听众展示了歌剧《尼克松在中国》与《秦始皇》(The First Emperor)片段,深入讲解西方演绎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故事的各种方式。
最后,都文伟教授从文学主题和舞台表现手法两个角度对此次讲座内容进行了总结。他指出,这些经典剧目在西方的搬演反映出了西方将中国传统戏曲浪漫化的倾向。他强调,当一种文化经典被另一种文化吸纳时,必然会受到另一种文化传统的解读。中西方戏剧的相互影响不仅体现在戏剧内容层面,在剧作法与舞台表演美学上也存在着相互借鉴和相互继承的关系。西方剧作家、导演和演员改编中国戏曲就是要通过消化、吸收中国戏曲传统,冲破西方戏剧现实主义传统的束缚,为西方戏剧表现生活、表现历史创造新的模式。中国戏曲也正是在这样一种追求“整体戏剧”的道路上,为西方戏剧的革新提供了参考,树立了典范。
本次讲座内容精彩纷呈,以中西方戏剧表现形式为案例,融合了课堂教学与互动式讨论的教学方法。在都教授的分析与启迪下,现场师生积极地就中国戏曲在西方的传播、戏剧与社会的关联、戏剧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戏剧对人生价值的影响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收获颇丰。讲座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字/图片:马欣予、杜磊
审核:杜磊、高睿
浙江大学中华译学馆
浙江大学翻译基层教学组织
浙江大学求是读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