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

“大语言模型翻译实践与翻译教育论坛”成功举办

发布者:刘芳   发布时间:2024-12-03

20241129日,“大语言模型翻译实践与翻译教育论坛”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成功举办。本次论坛上,国内翻译技术领域的知名专家与学者围绕大语言模型在翻译生产与翻译教育中的应用做了精彩的发言,展开了深入的对话,为未来翻译实践与翻译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路与启示。

(论坛现场)

开幕式由卢巧丹博士主持,张慧玉教授与郭国良教授先后致辞。

(卢巧丹博士主持)


张慧玉教授首先对与会专家、老师和同学表示热烈的欢迎。张慧玉教授指出,在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本次论坛紧跟前沿、面向未来,切实回应了翻译实践和翻译教育领域的迫切需求,必然会在大语言模型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翻译教学的创新及翻译就业市场赋能等关键议题上提供新的视角。

(张慧玉教授致辞)


郭国良教授强调,本次论坛紧扣中华译学馆的宗旨——“以中华为根,译与学并重,弘扬优秀文化,促进中外交流,拓展精神疆域,驱动思想创新”。衷心希望在各位专家的引领下,本次论坛能深入探讨关键议题,推动翻译技术的发展。

(郭国良教授致辞)


主旨发言

本次论坛共邀请了4位专家做主旨报告,分别是北京语言大学韩林涛副教授、浙江大学何文忠副教授、河北大学张成智副教授及天津外国语大学朱华副教授。主旨发言由浙江大学刘益光研究员、浙江大学冯全功教授、浙江大学徐雪英副教授、浙江大学朱晓宇高级讲师主持。报告紧扣当前翻译实践与翻译教育中的关键问题,探讨深入,内容前瞻,激发了与会者的共鸣。


(刘益光、冯全功、徐雪英、朱晓宇主持主旨发言)


韩林涛副教授以“人工智能辅助翻译课程设计与实施”为题作主旨发言,探讨了如何将大语言模型技术与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相结合,构建面向人工智能时代的新型翻译技术课程。为此,他不仅介绍了基于大语言模型的智慧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开发,还展示了《人工智能辅助翻译》课程的大纲和授课内容,同时也分享了北京语言大学和重庆交通大学两校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反馈,强调了对现有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的必要性。

(韩林涛副教授作主旨发言)


何文忠副教授以“翻译为什么失败”为题作了主旨发言。他指出,之所以很多翻译是无效的,有的甚至会起到相反效果,主要原因是对于翻译的认知还停留在一个非常狭隘的区域,没有通盘考虑内容创作、翻译和传播,而是将其割裂开来。翻译需要有明确的翻译策略,即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由谁通过什么样的渠道向谁传达什么样的内容,要取得什么样的效果。内容创作是基础,翻译是手段,传播是目的,而实现翻译传播目标才是最终目的。翻译教育应当强化对译前和译后工作的认知,高度重视其对于翻译质量的影响,方能助力中国企业和中国文化“走出去”和“走进去”。

(何文忠副教授作主旨发言)


张成智副教授以“打通翻译的最后一英里——搜商”为题作主旨发言,指出,随着大语言模型和机器翻译技术的不断进步,翻译质量已经显著提升,但合格的译文仍离不开人工译员的修订审核,译后编辑依然是翻译流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此背景下,译者的“搜商”在译后编辑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它是译员解决翻译疑难、提高译文质量、甄别信息真伪的主要方法,是打通翻译“最后一英里”的重要途径。

(张成智副教授作主旨发言)


朱华副教授以“大语言模型赋能高校翻译教育和就业”为题作主旨发言,强调ChatGPT等大语言模型的兴起对翻译教学和就业产生的深远影响。在教学领域,大语言模型提供了丰富的语料库和实时的翻译反馈,对提升学生的翻译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效果显著。在就业领域,大语言模型在传统的翻译行业中创造了新的岗位,开辟了新的就业路径。然而,大语言模型的应用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例如翻译的准确性和伦理问题等。因此,高校需要重新审视和调整翻译教育策略,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机制,培养出能够应对新时代需求的翻译人才。


(朱华副教授作主旨发言)



对谈:大语言模型与翻译

本次对谈聚焦“大语言模型与翻译”,四位专家与现场师生齐聚一堂,深入探讨大语言模型对翻译实践和翻译教育的深远影响。

  1. 守正创新,推动翻译教育转型

何文忠副教授指出,在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大语言模型持续迭代的背景下,尽管教育体制更新较慢,但随着在线学习资源的不断丰富以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学生能够更高效地获取知识。因此,未来的翻译教育应转变为教师组织协调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模式,教师的角色应更多聚焦于人文素养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张成智副教授强调,在技术变革的背景下,翻译教育应当实现“守正”与“创新”之间的平衡。他指出,“面对大语言模型的迅速发展,基础知识仍然是不可或缺的根基,尤其是文学鉴赏力和扎实的语言功底。”这些基础能力不仅是评估和优化AI翻译的关键,也能激发人的创造力,使其在技术应用中更具优势。他还指出,时代的变化促使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转变,翻译能力的内涵也在不断变化,译者创造力的培养也应当成为翻译教育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谈及教育改革,韩林涛副教授认为,教育改革不能一刀切,“每个学校的课程设置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量体裁衣,灵活调整。”教育者要紧跟时代步伐,推动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培养具备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

朱华副教授认为,“外语就是一扇看向外部世界的窗,帮助我们获得一手的最真实的东西”,强调了外语学习对于获取原始信息的重要性。此外,翻译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流利、地道的外语,更要培养他们扎实的技术素养和灵活的技术应用能力,从而应对日益变化的社会语言服务需求和技术挑战。

(对谈现场)


  1. 人机耦合,助力翻译生产

在翻译生产的未来,如何与AI共存是一个重要议题。何文忠副教授认为,“未来的内容生产将成为一种混合式生产模式,各个领域都会与AI技术深度融合。”在这种新模式下,译者不应把自己定位为“工具人”,而应作为内容策略、内容生产到传播策略和传播方式的全流程参与者。与此同时,翻译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传统的基础能力,还应当转向提升3I”能力——直觉(Intuition)、灵感(Inspiration)和想象力(Imagination),这三种能力也是翻译从业者在AI时代的核心竞争力。

张成智副教授也强调,翻译的未来不仅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人类智慧与人工智能融合的时代。当前背景下的翻译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扎实的语言能力,还要学会与AI技术协作,最大化地发挥机器的计算优势,同时将人类的独特创造力融入其中。通过这种创新的耦合方式,方能够突破传统的界限,创造出更加高效和富有创意的翻译作品。

基于智慧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开发经验,韩林涛副教授提出了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两个关键阶段假说:“00.8”和“0.81”。他强调,前者是语言学习的基础阶段,学生需要通过大量的积累和输入,逐步建立起基本的语言能力。在这一过程中,AI技术的赋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反馈,帮助他们高效地进入语言学习的“0.8”阶段,为后续的语言能力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朱华副教授分享了对未来翻译实践的深刻见解,强调“AI翻译+人工审校”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对于AI赋能的翻译任务,人工审校仍然是确保翻译质量的核心环节。AI虽然使得大规模初稿翻译成为可能,但翻译的深度与质量仍然需要专家团队的审校和管理,以确保AI的产出从“可能”走向“可靠”,真正实现技术与人类智慧的有机融合。

总之,翻译生产的未来将是人与AI深度融合的过程,译者不是单纯的工具使用者,而是AI赋能下的创新者和管理者。


三、教学相长,携手共迎未来

在本次论坛的互动交流环节,现场师生针对翻译专业面临的挑战、大语言模型应用的困惑,以及如何提升技术素养等问题展开了深刻讨论,专家们也提供了宝贵的见解与建议。对于教师而言,秉持“教学相长”的理念至关重要——不仅要担负起知识传递者的角色,更要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共同成长。

对于翻译专业学子,除了扎实的语言基础,更需在实践中提升大语言模型的应用能力,同时不断提升独立思考与辩证思维能力。正如韩林涛副教授所言,“写作是思想的驻留之地”,而交流则是思维拓展的催化剂。写作让我们的思想得以积淀与延续,交流则能激发灵感,拓宽视野,正是在这种思想的碰撞与互动中,我们才能不断“拓展精神疆域,驱动思想创新”,迎接未来的无限可能。

(对谈现场交流互动)

此次对谈使在场的师生对大语言模型以及它在翻译实践、翻译教育领域内的应用前景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也进一步激发了大家对其未来发展的思考与探索。论坛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下帷幕。


文字:唐子璇

图片/视频:风语者 燕俊昊

编辑:王娅婷

审核:何文忠 杜磊 卢巧丹

浙江大学中华译学馆

浙江大学翻译学研究所

浙江大学翻译专业基层教学组织


联系我们

电话:0571-88206044

邮编:310058

地址:杭州市余杭塘路866

官方微信学生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