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

“2024英美现代主义与中国文化高端论坛”成功举办

发布者:刘芳   发布时间:2024-12-17

20241215日上午,由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现代主义研究中心主办的“2024英美现代主义与中国文化高端论坛”在线上成功举办。来自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郑州大学等国内诸多高校的近600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线上会议。

论坛开幕式由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苏忱副教授主持,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赵佳教授致开幕辞。赵佳教授指出,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文明文化的交流互鉴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英美现代主义与中国文化的对话便是中西交流互鉴的生动实践。她期望本次论坛可以搭建一个开放、包容、互惠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中西文明文化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并预祝本次“云上论道”取得圆满成功。

(苏忱副教授)

(赵佳教授)

论坛上半场的主旨发言人是美国加州州立大学洛杉矶校区童明教授和北京外国语大学陶家俊教授,清华大学曹莉教授担任特邀主持人。

童明教授以木心的三首短诗为文本,以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为途径,解读了中西之间的诗意互文。他首先指明,“互文”intertextuality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表现形式多样,于文本网络间寻找意义。他对木心的三首短诗逐一剥茧抽丝,展演诗歌范畴内不易察觉、含蓄内敛的“诗意互文”。《大卫》诗意互文的妙趣在于,它既是诗经,又是圣经:四字一行、歌谣式的叠句是诗经国风的风格再现,副标题“交与伶长/用丝弦的乐器”又是《旧约·诗篇》Psalms中大卫王的明确指涉,小诗看似简单,实则内藏乾坤。《末期童话》既蕴涵汉语的古韵,又指向哈姆雷特的果核宇宙,还让人联想到乔纳森·斯威夫特的小人国、尼采的人类精神三变论,呈现玩世“有”恭的“自由游戏”freeplay。童明教授强调,木心的“果核”比喻传达了一种“植物性”理念,《末期童话》正是以诗和植物共存的宇宙观来应对历史危机,宣告帝国终结。最后一首诗《芹香子》是不押韵、非正统的十四行诗,其情愫充满中国诗画之意境,其倾诉又如朱丽叶予罗密欧之柔情。该诗从浓烈到狂放的修辞转变,将情爱汇于古今的时空拓展,既与莎翁遥相呼应,又独具高尚的品位、超越的视野。童明教授娓娓不倦,侃侃而谈,语言晓畅而又清雅,讲解理性与诗性并存,展现了中西诗意互文的无尽可能。

(童明教授)

陶家俊教授从跨文化的视角出发,论析1930年代英国汉学家亚瑟·韦利Arthur Waley对中国古代思想典籍的翻译与阐释重构。首先,他解释了韦利中国古代思想翻译与阐释的历史学和汉学基础,认为韦利在对葛兰言、马伯乐、戴闻达、古斯塔夫·哈隆、高本汉等欧洲汉学家的批评意识中逐步树立了学术自觉意识。接着,他立足于科学与文化之争的大背景,考察了韦利跨文化阐释方法和典籍翻译的独特性。他指出,韦利借助诗之力量、依赖德之本质体悟再阐释之法,认识到中国古代典籍再阐释基础上的思想重构,发现了《道德经》动态再阐释和历史重构的四个层级,实践了思想典籍文学翻译、经文翻译、历史翻译三种类型。其后,他进一步剖析了韦利思想典籍翻译与阐释批判性融合的四种方法,即翻译注解法、列举引用法、分析引用法、比较批评法。最后,他归纳了韦利中国古代思想跨文化阐释重构的四点价值:摆脱了欧洲中心主义的学术窠臼,开辟了中西文明跨文化对话的新路径,独创了思想典籍“翻-释”新方法,阐发出中国古典文明内圣外王的道体架构。总结而言,韦利的阐释借经典的历史还原和谱系重构,以文明的道德本质为归旨,从根本上澄清了中华儒家文明的道源、道体和道形。陶家俊教授以韦利为轴心,不断探寻中西文明对话的可行与可能,中国古代思想典籍和优秀传统文化跨文明研究提供了新的思想资源。

陶家俊教授

曹莉教授对两位教授的主旨发言做了精彩点评。她指出,两位专家的发言博大精深,在中西文明文化之间自由驰骋,既具备坚实的学术基础和学理支撑,又体现了人文学者独到的感受力和感悟力。他们的批评方法和研究对象都是跨国界、跨语际、跨文明的典型范例,对于当下外语学科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她强调,童明教授对于木心诗歌“互文性”的捕捉反映了敏锐深邃的学术眼光,陶家俊教授对于韦利思想典籍翻译与重构的过程性阐释有着重要的方法论价值,两位专家兼具扎实的学术功底和前沿的创新意识,为当下学者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参照和启发。

(曹莉教授)

论坛下半场的主旨发言人是南京师范大学杨莉馨教授和浙江大学高奋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代显梅教授担任特邀主持人。

杨莉馨教授聚焦于20世纪英国形式美学家、“布鲁姆斯伯里团体”重要成员罗杰·弗莱Roger Fry的《最后的演讲集》,探讨其中国艺术史阐释之于中国艺术史学科建构的参照价值。她将弗莱置于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期特殊的时代背景,考证中国艺术珍藏流传海外、欧洲汉学界艺术评鉴热潮下弗莱与中国艺术的亲缘关系。《最后的演讲集》作为弗莱中国古典艺术评鉴的杰出代表,第八部分《中国艺术》占比最多,上至商周、下至唐代、同时延伸至18世纪,以青铜艺术、秦汉艺术、佛教艺术为重点,印证了弗莱对中国艺术传统的高度重视和建构中国艺术史言说的自觉意识。杨莉馨教授认为,弗莱的中国艺术史言说一方面密切关注艺术家的设计意识与造型追求,另一方面始终强调线条、线性在创造韵律、表达情感方面的重要作用,从“有意味的形式”观念出发阐释了中国艺术的美学特征及其演变,与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互鉴。她总结道,弗莱不仅将美的形式与时代条件、民族气质、文化心理、社会生活有机调试,以开阔的视野将中国艺术纳入世界艺术总体经纬,而且指出中国古代青铜艺术在情感表达与知性控制之间的出色均衡,使中国古典艺术精神融入全球现代主义美学探索的时代大潮之中,焕发出新的活力。杨莉馨教授考证细致,论证严密,揭示了中国古典艺术与时俱进的巨大潜能,凸显了中国对世界艺术整体发展的卓越贡献。

(杨莉馨教授)

高奋教授以孟子的“万物”命题作为参照,推阐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自我”书写的内涵、路径和境界。理论内涵层面,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在认识论上暗示每一个个体认知天下万物的能力,在道德论上概括“万物”(天地之理)与“我”(心性)的合一关系,阐明了自我的本质;伍尔夫昭示了自我认知世界、物我融合、领悟原理和抵达幸福至境的知性、悟性和德性,与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相似。自我完善路径层面,孟子提出“反身而诚”和“强恕而行”两条途径,“诚”乃天地之道、人性之道,“恕”强调推己及人、体谅他人;伍尔夫小说突出了“反思自我,追寻并保持自我真诚”的生命态度和“推己及人,善待他人”的行为准则,与孟子的两条路径相联。生命境界层面,孟子“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表明完善自我可抵“乐”“仁”两大境界,即道德范畴内的“快乐”与“仁爱”;伍尔夫小说人物顺应自然规律、进退安命之“乐”,珍爱生命、尊重生命、联结生命之“仁”,与孟子推崇的两重生命境界相通。孟子的“万物”命题彰示自我本质、自我完善路径和最高境界,而小说家伍尔夫以意识流方式敏锐书写生命体的自我感知与妙悟,两者通过生命体悟的共同根基相融互通。高奋教授以中国命题反观西方小说,讲述深入浅出、言简义丰,为重新解读、深入理解外国文学经典开拓了全新的中西融通视域。

(高奋教授)

代显梅教授对两位教授的主旨发言做了精彩点评。她联想到18世纪德国艺术批评家戈特霍尔德·埃夫莱姆·莱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谈话录《恩斯特与法尔克》中的“分外之功”概念,认为两位专家选取的研究对象都发挥着调和国家与民族文化冲突的桥梁作用。她指出,杨莉馨教授展现了弗莱借助审美艺术形式勾连世界艺术史的伟大尝试,从根本上架设了古代与当代、东方与西方、艺术家与普通人的关联与和谐;高奋教授推演了伍尔夫作品中“自我”的发展、超越、救赎路径,洞悉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虚无主义阴影下的精神光亮与恢弘视野,映射出中西跨文明视角下的世界主义情怀。

(代显梅教授)

在问答环节,与会专家学者与四位主旨发言人进行了热烈互动。四位专家就中西抒情诗的异同、“清静派”School of Quietness的思想内涵、“有意味的形式”significant form的重要原则、“双性同体”androgyny概念的源流发展、“精神自我”higher self与“灵魂”的内在关联、同与异的辩证关系similitude in dissimilitude/dissimilitude in similitude、布鲁姆斯伯里团体与利维斯《细察》集团的参照对比、西方学者进行中国文化研究的问题与局限等问题展开激烈讨论,听众受益匪浅。

论坛闭幕式由杭州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哈尔科夫学院院长欧荣教授主持,童明教授和高奋教授做总结发言。童明教授指出,四位主旨发言人都在进行“跨文明”研究,开展促进世界和平交流的人文探索;同时以讨论思辨的形式,把“精英教育”转化为“普及到大学中的教育”。高奋教授归纳了本次会议的两个特点:一是中西跨文明研究的双向性和创新性,四位学者以诗歌、汉学、美学、小说为研究对象,从中西交流的历史背景出发,注重揭示中西文明的交融特征,重点关注中西互涉的重构特性,在文明互动中发现创新思想的内涵与路径;二是中西跨文明研究的跨学科性,四位学者或从文明、文化、文学的综合视野中探索现代文学的创作理念和技巧,或从汉学、哲学、历史多元视野中阐发中国典籍跨文化重构的路径和方法,或从美学、艺术、绘画的关联性中考察艺术阐释的价值,或从哲学、文学、伦理多重视角中找寻自我和人性的相通之处,这些研究既是文学的、艺术的、美学的,又是哲学的、社会的、历史的。她最后强调,本次会议搭建了一个稳定的学术交流平台,希望今后继续以线上线下的形式持续推进中西融通的外国文学文化研究。从8:3012:00整整一个上午的会议中,大家沉浸其间,享受了一场中西跨越的饕餮盛宴。此次高端论坛圆满结束!

(欧荣教授)


线上合影

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现代主义研究中心近年来已召开数次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推进具有中西融通视域的欧美文学研究。研究中心举办的学术会议包括:中国首届现代主义与东方文化学术研讨会(2009)、第三届现代主义与东方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2010)、新时代美国文学与中国——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第十九届年会(2018)、2020欧美现代主义高端论坛、2021欧美现代主义高端论坛、2022西方文学与中国文化高端论坛、2023英美现代主义与中国文化高端论坛等。本次高端论坛由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现代主义研究中心主办,进一步推进了中国外国文学的跨文明和跨学科研究。


/图:张鹏飞

浙江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现代主义研究中心

20241216



联系我们

电话:0571-88206044

邮编:310058

地址:杭州市余杭塘路866

官方微信学生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