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至16日,2025年全国德语教师发展研讨会于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顺利举行。本次活动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德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以下简称“教育部外指委德分委”)全国德语教师发展中心主办,浙江大学德国文化研究所、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承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同济大学出版社支持,共有来自国内外近50所高校的100余位嘉宾及教师参会。
教育部外指委德分委主任委员、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贾文键教授(视频),浙江大学本科生院院长、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党委书记、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人工智能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主任吴飞教授,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副院长Sabine Wilmes女士,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Ole Engelhardt先生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嘉宾们指出,本次会议的召开恰逢全球化背景下外语教育与人工智能快速融合的重要节点,对推动德语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人工智能技术为语言的教与学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推动了教育理念的革新,并为外语教学研究带来了新视角与方法。德语教育工作者正在积极探索AI辅助教学的新模式,提升人工智能素养,运用技术赋能人文,在创新的同时不弃人文本色,与时俱进。
参加开幕式的校外嘉宾还有教育部外指委委员、德分委副主任委员南京大学孔德明教授,德国教育科技公司fobizz和App Camps创始人、CODE应用科技大学理事会成员Diana Knodel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多语种智慧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王萍教授,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德语教学合作处主任李劲梅,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北京代表处副主任刘潇潇博士,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同济大学出版社代表。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赵佳教授,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课程与学习科学系系主任、智能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李艳教授,浙江大学德国文化研究所师生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由教育部外指委德分委全国德语教师发展中心负责人、浙江大学德国文化研究所所长李媛教授主持。
此次全国德语教师发展研讨会共设置专家讲座、工作坊、专题论坛、资讯拓展四个研讨板块。研讨会特邀吴飞教授、李艳教授、孔德明教授、Sabine Wilmes女士、刘潇潇博士作主题报告。报告内容涉及学科大模型及数智技术赋能教育科研创新、德语教学合作发展、测试评价等主题,为德语教育教学的未来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考与启示,现场讨论氛围热烈。
在工作坊环节,Diana Knodel博士向与会教师们介绍了人工智能工具在教学与学习中的实践应用,并带领大家体验了如何创建和使用人工智能助手,亲手设计属于自己的智能聊天机器人;王萍教授围绕生成式人工智能,探讨了其在德语教学与学术研究中的应用潜力。
在资讯拓展环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编辑陈懋介绍了他们在智能出版领域的探索,重点展示了如何通过智能出版物提升学生德语学习的互动性。同济大学出版社教材出版中心副主任戴如月分享了团队在德语图书与融媒体产品方面的创新实践,展示了如何借助数字化手段服务德语教学变革。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编辑李梦安介绍了面向德语教学的综合服务解决方案。
本次研讨会特设专题论坛板块,分设“AI+德语教学:智能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德语教学相关语料库建设与智能平台研发”与“AI赋能德语教育与研究”三个平行论坛。共有15名参会教师在论坛上就AI赋能课程设计与教学、语料库建设、德语智能化教学平台研发、德语智能写作反馈系统研发、学习者及教师与人工智能的交互等主题进行了论文宣读,展示了教学创新方案。李媛教授、刘永强教授、刘泽民研究员、于芳副教授、胡峰副教授、陈丹宇副教授等专家对报告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点评,引发了现场热烈的互动与讨论。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深刻影响德语教育的理念与实践。如何将AI技术深度融入课堂、提升教学质量;借助智能技术优化学习体验、满足多元化学习需求;采用人工智能技术推进学术科研创新,成为德语教学界共同关注的核心议题。全国德语教师发展中心自2019年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推动德语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2025年全国德语教师发展研讨会围绕“人工智能赋能德语教育教学创新”主题,汇聚国内外专家学者,共同探讨AI技术在德语教学中的应用前景与挑战,为深化人工智能与语言教育的融合提供了新思路,助力德语学科在数智时代的持续发展。
教育部外指委德分委全国德语教师发展中心
浙江大学德国文化研究所
2025年3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