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8日,由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主办的紫金港跨学科国际讲坛2025年第1期“领航前沿讲座”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成功举办。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者、日本九州大学比较社会文化研究院波潟刚(Tsuyoshi Namigata)教授以“日本语文学研究刍议”(日本語文学という領域)为题做精彩演讲。本次讲座由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任洁特聘副研究员主持,外国语学院本硕博学生共同参与。
讲座开场,波潟教授回顾了日本文学研究长达百年的发展历程,细致梳理出20世纪以来日本文学研究范式的关键转变,由此引出讲座的核心主题——日本语文学。
波潟教授指出,20世纪后半叶,世界局势风云变幻,殖民历史的余波震荡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使得传统的“国文学”框架逐渐开始松动。在此背景下,研究者们开始拓展视野,将目光投向日本以外的日语创作,如朝鲜、韩国作家用日语书写的作品。此外,研究者们还开始关注现代移民浪潮下、多语言交织环境中的文学现象。波潟教授着重强调,“日本语文学已然突破地理界限的束缚,成为探讨语言权力动态与文化认同构建的重要参照。”这一研究转向象征着文学研究正式迈向开放包容的“跨界对话”新时代。
紧接着,波潟教授以安部公房、深泽潮、金城一纪等知名作家的作品为例,揭示文学在全球化浪潮下所肩负的社会使命。在解读安部公房的经典之作《红茧》(『赤い繭』)时,波潟教授指出它是一则极具隐喻色彩的现代人类生存寓言——主人公失去心灵归所,最终在荒诞的命运洪流中沦为他人手中的玩物,这一结局揭示出当下物质主义泛滥对人类主体性的无情吞噬。不仅如此,波潟教授还灵活结合多元批评方法,向在座听众全方位展现文学研究的跨学科特性与丰富内涵。例如,从符号学视角切入分析,《红茧》中“红=停止”这一符号隐喻背后,暗藏着社会规训力量对个体自由的沉重压迫。
波潟教授进一步指出,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以张赫宙为代表的作家们,便已悄然拿起日语书写的笔杆,开启无声却坚毅的抗争之路。至21世纪,深泽潮、金城一纪等新一代作家的作品依旧散发着蓬勃生命力,持续引发读者深度思考。深泽潮的《绿与红》(『緑と赤』)围绕韩裔日本少女的家族记忆与当下流行的K-POP文化冲突展开叙事,深刻展现出个体在复杂文化语境下身份认同的撕裂之痛;金城一纪的《GO》则聚焦于在日朝鲜少年的成长故事,将暴力与恋爱元素交织其中,细腻刻画青春期少年在身份困境中的挣扎;柳美里的《JR上野公园口》则聚焦于社会边缘群体,彰显出边缘叙事所蕴含的震撼力量。波潟教授总结道:“日本语文学已然从单一民族主导的叙事模式逐步演化为突破语言、国家、身份等限制的多元对话场域。”尤为值得一提的是,21世纪涌现出的新生代作家群体开始积极探索跨文化身份认同背后蕴藏的无限可能。
随后,波潟教授提出“文学的本质聚焦于对话”这一观点——无论是创作者的自我分裂式书写,还是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双向交流,本质上都是在打破传统的单向叙事枷锁。最后,波潟剛教授总结到,日本语文学的未来发展,关键在于勇于直面语言背后潜藏的权力和暴力,并充分发挥人类独有的想象力,重构能够促进多元共生的文学语言。
波潟教授的观点引发了同学们的热烈讨论。杨子壬同学提问,日语文学作品对于在日本成长的读者、在韩国成长的读者以及在日韩国人读者,可能引发哪些差异化的共鸣与反思?波潟教授回答到,文学的本质是对话,而读者的背景会赋予文本多重意义。例如,在日韩国人可能从《绿与红》中读到身份撕裂的切肤之痛,日本读者可能关注文化冲突的隐喻,韩国读者则可能反思殖民历史的延续性。这种差异恰恰证明文学能够超越单一视角,引发多元化的共鸣。冯诗涵同学就如何界定非母语者的日语文学创作与翻译提问。波潟教授指出,“日语文学”的核心并非作者的国籍或语言习得过程,而是作品是否以日语为媒介参与跨文化对话。例如,殖民时期朝鲜作家的日语创作,或是现代移民用日语书写的离散叙事,都应纳入这一范畴。翻译作品若深刻介入日本社会议题,同样值得关注。文学研究应打破“纯语言”边界,聚焦文本的社会性。酒佳艺同学则关注到当前日语文学研究的核心议题问题。波潟教授指出,当下日语文学的焦点仍是异文化与跨文化问题,应更关注语言交织而成的社会网络及其对社会现象的反思。
波潟教授以深入浅出的回答,进一步深化了听众对日语文学边界与使命的理解。现场同学纷纷表示,对理解跨文化研究的现实意义有了全新视角。讲座在大家的掌声中结束。
文:谢日欣
图:冯诗涵、李冠霖、陈雨炀
主办单位: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
2025年3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