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人工智能辅助下的汉英电视新闻编译”讲座顺利举行

发布者:朱美洁   发布时间:2025-03-29

      312日上午,资深新闻编译专家李华竑老师为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带来了一场题为“人工智能辅助下的汉英电视新闻编译”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卢巧丹老师主持,吸引了众多师生积极参与。李华竑老师是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校友,曾任中国日报社编辑和记者、新华社浙江分社英语新闻顾问以及浙江广电集团英语新闻顾问,拥有丰富的新闻编译经验。

讲座伊始,李老师深入剖析了电视新闻汉英编译的必要性。他从电视文稿的行文特点、汉英新闻行文格式差异以及报道角度由内转外三个层面展开分析。李老师指出,与平面媒体文稿相比,电视文稿的行文特点主要是正文文字和画面基本同步,这要求英语译文的音节数一般不得超过中文原文的字数。然而,实际翻译中英语译文的音节数往往多于中文原文的字数,因此译员经常需要适当删略中文原稿中的非重要信息。此外,电视媒体中受访者的语言可能存在语法错误等问题,也需要进行编译处理。

在汉英新闻行文格式方面,中文新闻稿中的标题与导语共同构成新闻要点内容;而英文新闻稿中标题相对独立,导语需要自身完成揭示新闻要点内容的任务。因此,译员通常需要在英语导语中融合中文稿标题的内容。

从报道角度来看,将中文新闻稿通过文字转换变成以西方人士为目标受众的新闻稿,译员通常需要对稿子内容进行“由内转外”处理,变更报道角度,并在导语中为外籍受众不熟悉的事情或事物添加解释或辅助资料。

随后,李老师通过四个新闻实例对汉英电视新闻编译进行了具体讲解,并将AI译文与人工译文进行对比。他首先以“义新欧”班列稿为例,指出译员在编译时将地方角度调整为全球角度,将“给义乌外贸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编译为“carries new hope for increased imports and export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orld”, 重点突出了“义新欧”班列给中国外贸带来的机遇,而并非仅仅局限于义乌外贸,体现了全球性视角;此外,对于特别专有名词,如“盟德西班牙商品中心”,在不确定是否存在固定译法时,译员选择介绍该公司的具体业务而非对公司名称进行直译,以国际观众更容易理解的表达方式帮助他们更清晰明确地了解该公司。接着,李老师对ROSA用于脊柱手术稿进行了分析。他指出,译员在英语导语中不仅融合了中文稿标题信息,还添加了有关ROSA机器人的解释性内容。此后,李老师又以高尔夫课程稿的编译为例,指出在新闻编译中,译员经常需要对受访人有欠通顺的原话(即直接引言)进行“语法整理”,使译文更加通顺明晰。

此外,李老师还对“软新闻”的编译策略和技巧进行了深入分析。软新闻是指以“趣味性”吸引受众的新闻报道;这里的“趣味性”并不单指“有趣”,还涵盖“激发人类同情心理”“引发对未知事物进行探索的兴趣”等多维度特质。李老师以出租车司机遗愿稿为例,指出译员巧妙运用文字手段突出了事件的“感人”性,以委婉表达的方式来进行编译,让同学们对电视新闻编译的理解更加深刻与全面。

最后,李老师对AI译文在电视新闻编译中的适用程度进行了探讨。他指出,一方面,AI大大降低了译员的工作强度,其译文对于纯翻译的部分基本可用;但另一方面,对于需要编译的部分,AI目前基本还不能起到辅助作用。

本次讲座内容丰富,不仅为同学们带来了关于电视新闻编译的专业知识,激发了同学们的热情与兴趣,还分析了AI在电视新闻编译领域所起到的辅助作用,给同学们提供了新视野、新角度。讲座在全场师生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朱灵洁

图:卢巧丹

审核:高睿

浙江大学翻译专业基层教学组织

浙江大学翻译学研究所

浙江大学中华译学馆














联系我们

电话:0571-88206044

邮编:310058

地址:杭州市余杭塘路866

官方微信学生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