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北京外国语大学张剑教授讲座顺利举行

发布者:刘芳   发布时间:2025-04-14

2025年4月11日晚,由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主办、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的“浙大东方论坛”第269讲在紫金港校区东六227顺利举行。著名学者、北京外国语大学张剑教授围绕着“从诗歌看历史:燕卜荪笔下的西南联大和抗日战争”这一题目,应邀给我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浙江大学求是特聘讲授、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中心主任郝田虎教授主持,来自校内外的八十余名师生参与其中。本次讲座由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讲座伊始,郝田虎教授对主讲嘉宾作简要介绍。张剑教授是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前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北京外国语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外国文学》(CSSCI期刊)和《英语文学研究》(AMI核心集刊)主编,全国英语文学研究分会副会长,全国诗歌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曾任教育部全国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评估专家、精品课程评估专家、教育部考试中心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英语试题命题专家。张剑教授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苏格兰艺术委员会基金等重要科研项目,主讲国家级精品课程“英语文学概论”,国家级一流课程“英语诗歌赏析”,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他的主要研究领域为英美诗歌、中外文学关系,著作包括《T.S.艾略特:诗歌和戏剧的解读》《英语文学的社会历史分析》《燕卜荪传》《现代苏格兰诗歌》等,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光明日报》《中华读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

本次讲座主要聚焦于英国著名批评家、诗人,新批评派奠基著作《复义七型》(Seven Types of Ambiguity)的作者燕卜荪(William Empson, 1906—1984)。张剑教授指出,燕卜荪不仅仅是我们熟识的“语义批评家”(verbal critic),事实上他所关注的问题远甚于文学语言及新批评关注的范畴。加之,他与中国学界过从甚密,尤其值得我们研思探讨。燕卜荪曾在华执教,两度居留(1937-1939,1947-1952),讲授的课程包括“现代英国诗歌”和“莎士比亚”等,培养出了一大批外语名师和翻译家,如李赋宁、杨周翰、王佐良、赵瑞蕻等。此外,他为中国引介了奥登和艾略特两位二十世纪英国诗歌巨匠,这对中国现代派诗歌、诗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贡献卓著。有别于中国文学批评中传统的“燕卜荪模式”,张剑教授将新批评派的细读法和文史互证式阅读法有机结合,深入探究燕卜荪“中国作品”中的抗日战争叙事,对中日关系、文学与政治、文学与历史的关系展开侧写和思考。接下来,张剑教授对燕卜荪的五首诗歌《满洲里》(“Manchouli”)《美丽火车》(“The Beautiful Train”)《南岳之秋》(“Autumn on Nan-Yueh”)《晨歌》(“Aubade”)《中国》(“China”)作赏析实践。

燕卜荪于1937年8月应北京大学之邀来到中国,此前北平刚刚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此行,他并未选择常规海路,而是乘坐东方快车,沿欧亚铁路抵达中国东北。在这里,日本扶植了所谓“满洲国”傀儡政府。在《满洲里》一诗中,燕卜荪描写了中国被侵略后的社会状态——人口混杂、生活困苦、局势动荡,各个国家“野心各有不同,但都是一个类型”。燕卜荪在此展现了悖谬的心态,他写道“经过这广袤的边境地带,我发现这一切都很正常”,旋即又言这正常仅为“虚假的安慰”,“正常”(normal)一词由此变得晦涩难解。此类含混现象贯穿燕卜荪诗歌创作的始终。

在《美丽火车》中,他将乘坐的日本火车比作阿根廷旋转的舞蹈演员,优雅轻盈的意象似在赞扬此番旅程的舒适惬意,但紧接着诗人提出了矛盾对立的观点:“我作为一个旋转的人,喜爱我厌恶的东西”。喜爱和厌恶这组悖论敞开了诗歌绵长的意蕴——或指向对工业文明所代表进步思想的反思,或指向日本在东北实施殖民侵略的批判。

值此战火纷飞之际,燕卜荪随后跟着三校(北大、清华、南开)南迁辗转,来到长沙临时大学。在这里,燕卜荪写就《南岳之秋》一诗。该诗对英文单词“fly”的玩味尤其值得关注。它既代表着南迁之路的“航行”,敌军战机的“飞行”,也象征着师生的举校“逃亡”,知识分子对现实的“逃避”,这是典型的燕卜荪式“含混”。更值得关注的是,该诗对日军恐怖主义式的轰炸行动作了正面描绘:“炸死了二百条人命,/全在一座楼里,全是吃喜酒的宾客,/巧妙地连炸七次,一个冤魂也不剩”。日军之惨绝人寰,由此可见。该片段不仅为诗歌与历史之间有机互动之明证,并且展现出作者对于诗歌社会功能的思考。诚如燕卜荪在诗中所言,“诗不该逃避政治,/否则一切都变成荒唐”。在这个意义上,诗歌并非为纯粹虚构的审美产物,而承载了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多维价值。

事实上,燕卜荪此前曾在日本东京文理大学任教三年(1931-1934)。在这期间,他更是直接见证了日本军事化进程。在《晨歌》之中,他描写了因地震而恋人分离的场景。此地震并非为单纯的自然灾害,而意指其时的国际震荡。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1933年国际联盟的李顿报告(Lytton Report)要求日本从中国东北(满洲)撤军,引起日本强烈不满,许多年轻人跳下火山口以示抗议。燕卜荪敏锐捕捉到中日学生对豪斯曼(A. E. Housman)诗歌迥异的态度:日本学生读出了“浪漫的死亡”,而中国学生却对这种死亡迷恋不以为意。这正是时局、文化造成的差异。

在《中国》一诗中,燕卜荪采用了一个新颖的玄学比喻,中日两国被比喻成肝脏与肝吸虫的关系: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就像肝吸虫对肝脏的侵害。恰似肝吸虫将被其他物种同化、吞没,这首诗或暗示着中国以退为进、以柔克刚的道家智慧终将取得胜利。

最后,张剑教授为其诗史观作结。在他看来,诗歌和历史并非是泾渭分明、互不相融的平行线。诗歌正是一种“另类历史”,是对宏大叙事的纠偏、补充和颠覆,而在后结构主义时代,历史也是一种文本的书写。这两者同样被产生它们的文化所塑造,同时也塑造着产生它们的文化,因此他提倡“文学研究一定要历史化”。

在提问环节,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高奋教授就跨学科研究方法论、燕卜荪教授课程及其教育理念进行提问,郝田虎教授就燕卜荪诗歌翻译、基础英语推广事业及其对弥尔顿《失乐园》评论与张剑教授进行互动讨论,现场更有多名同学就讲座内容提问请教,张剑教授依次作了专业解答。本次讲座共进行了两个半小时,在热烈的氛围中顺利结束。

/图:华雨晨/李羽玄、张鹏飞










联系我们

电话:0571-88206044

邮编:310058

地址:杭州市余杭塘路866

官方微信学生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