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

美国北伊利诺伊大学威廉·贝克教授“T·S·艾略特诗歌中的互文性”讲座顺利举办

发布者:刘芳   发布时间:2025-04-21

4月20日上午,威廉·贝克(William Baker)教授应邀做了题为“T·S·艾略特诗歌中的互文性”(T. S. Eliot and Intertextuality)的线上讲座。贝克教授是美国北伊利诺伊大学资深教授、浙江大学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中心(CMRS)国际顾问,已出版学术著作3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讲座由浙江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与现代主义研究中心主办,浙江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高奋教授主持,来自国内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五十余位师生在线聆听了本次讲座。

讲座开篇,贝克教授概述了诗人T.S.艾略特的生平与创作,进而引出文学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互文性"及其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深刻联系。教授指出,该术语由法国符号学家茱莉亚·克里斯蒂娃于1966年发表的《词语、对话与小说》中首次确立,其核心要义在于揭示文本并非孤立存在的,而是通过吸收、转化与重构既有文本实现意义增殖。接着,贝克教授鞭辟入里地分析了艾略特多组诗歌的互文性。他指出,艾略特《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The Love Song of J. Alfred Prufrock”)与《圣经》、但丁《神曲》、安德鲁·马维尔《致羞怯的情人》与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均有互文,在诗歌形式上,自由诗体与混合格律打破传统形式,呼应主人公的复杂矛盾的形象。《荒原》(The Waste Land)题辞引自公元一世纪作家佩特罗尼乌斯(Petronius)的《萨蒂利孔》(Satyricon),对庞德的敬献辞源于但丁《神曲·炼狱篇》(Purgatorio),而脍炙人口的首句“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April is the cruellest month)又反驳了乔叟长诗《坎特伯雷故事集》(The Canterbury Tales)首句“四月带来阵阵甘美的骤雨”(Whan that Aprill with his shoures soote)。最后,贝克教授还分析了艾略特《老负鼠的群猫英雄谱》中“Macavity: The Mystery Cat”在形式上的非传统化特征,非传统韵律挑战诗歌形式规范,呼应现代主义的实验性。贝克教授的讲述幽默风趣、图文并茂,师生反响热烈。

讲座尾声,听众踊跃提问,贝克教授耐心解答。与会成员就如何理解诗歌、互文性研究范式、艾略特使用互文性的意图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听众受益匪浅。最后,高奋教授对本次讲座做了简短总结,指出贝克教授全方位、多角度深入剖析了艾略特诗歌的互文性,有助于同学们进一步理解艾略特的现代主义创作,也为互文性研究提供了范例。讲座在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浙江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与现代主义研究中心


联系我们

电话:0571-88206044

邮编:310058

地址:杭州市余杭塘路866

官方微信学生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