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4日上午,“人工智能与艺术创作”专题讲座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东五-201如期举行。本次讲座由外国语学院法语语言文化研究所主办,由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高级研究员、思想史与文学史家Alexendre Gefen教授主讲,法语所史烨婷老师主持,外国语学院副院长赵佳教授出席本次活动。
讲座伊始,史烨婷老师首先向大家介绍了Alexendre Gefen教授的学术背景与研究领域。他长期致力于当代文学、艺术史及文化理论研究,近年来重点探索人工智能在文学与美术创作中的应用与影响。
Gefen教授首先从文化史的演变谈起。他指出,人类对“自动创作”的想象与实践并非因为近年大语言模型(LLM)的兴起,其根源深植于西方文化传统,表现了人类长久以来对自动创造的追求,例如历史上出现的自动书写、自动绘画的机器,等等。教授结合AI辅助创作的作品展览频次、生成艺术品的拍卖数量与价值等实例,阐述了人工智能对当代艺术创作产生的具体影响。
之后,Gefen教授重点阐述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特别是大语言模型,在文学写作中的优势与挑战。他剖析了LLM基于海量文本统计模式的生成机制,强调“高频优先”导致的风格同质化现象。例如,近年法国小说产量虽有增长,却在叙事节奏与情感表达上显现趋同性。同时,Gefen教授强调了LLM内部机制的“神秘性”,反映了模型“可写”与“可懂”之间的差距。
紧接着,Gefen教授将视野扩展至图像与影像创作。AI绘画与视频生成技术正以惊人速度逼近“拟真”临界,这也引发了关于艺术大众化的讨论。
最后,Gefen教授概括了当代AI艺术的四大关键词:民主化、加速化、反思性与伦理性。他强调,面对技术浪潮,艺术家与学者需要共同承担批判与重塑的责任,不仅要见证,更要参与对“人之为人”以及“人与机器”关系的深刻思考。
在提问与讨论环节,Gefen教授与在场的师生围绕AI带来的艺术大众化趋势、AI作品与人类创造力的关系以及相关的语言学、哲学问题等进行了热烈的讨论。Gefen教授针对每个问题都作了深入的解释。本次讲座不仅对人工智能与艺术的关系进行了新思考,也为在场师生指明了未来研究与创作的新方向。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图:刘雨奇/任职显
法语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