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7日至29日,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2025年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活动顺利举办。来自全国多所知名高校的100余名同学参加本次活动。
6月28日上午9时,夏令营开营仪式在蒙民伟楼223隆重举行。开营仪式由学院党委书记罗泳江主持,他代表学院对夏令营学员表示热烈欢迎。各学科负责人和各方向教授代表出席开营仪式。
学院院长董燕萍教授详细介绍了学院的发展概况与丰硕的建设成果。她强调,学院始终以“学贯中西,格物致知”的院训为引领,在发展愿景和办学使命的指引下,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国一流外语人才队伍,构筑外国语言文学学科高峰,建立卓越外语人才培养体系,这些都为同学们提供了优质且坚实的成长平台。她建议营员们做好未来发展道路规划,脚踏实地、稳步前行,在本次夏令营活动中收获成长与突破。
随后,名师系列讲座环节分别从语言学、文学、翻译学三个方向为营员们带来了三场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
何莲珍教授作题为《大语言模型赋能语言学习和语言测评》的讲座,张慧玉教授主持。何教授主要从大语言模型赋能语言教学评和大语言模型赋能语言测评两方面做了分享。何教授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教育强国的重要推手,数字化素养已成为一项重要指标。此外,何教授还介绍了浙江大学慧学外语体系建设,她指出,慧学外语平台建设采用认知诊断测评技术,依托《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由LLM赋能使个性化学习、差异化教学、写作实践测评等得以成功应用于实际教学环节。何教授还指出,尽管LLM在语言测评中应用前景广泛,如测评研发、测评实施、评分与反馈等,但也面临现实挑战,如幻觉问题、不可解释问题、概化问题、伦理问题等。
郝田虎教授作题为《数智时代的文学和文学研究》的讲座,刘永强教授主持。郝教授指出,在数智时代关于媒介的定义不断更新,做学问要与时俱进。他展示了《贝尔武甫》、埃尔斯米尔手撰本、莎士比亚第一对开本、哈代手札、鲁迅手稿数据库等材料,介绍了口头、手稿、印刷、电子媒介等在文学研究中的应用与意义。此外,作为国内莎学专家,郝教授以莎士比亚为例介绍文学研究方法,内容涉及莎士比亚诗歌对中国现代早期诗歌的影响、莎士比亚手稿对莎学研究的意义、弥尔顿和莎士比亚的研究等。郝教授还将AI翻译实践和译者翻译进行对比,指出人类情感具有美和独特性,强调了数智时代外语人的使命担当。
屈文生教授作题为《中国法英译:术语、规范与原则体系》的讲座,郭国良教授主持。屈教授指出在人工智能时代,翻译越来越像一个关于“选择”的过程。中国法英译者面临的矛盾是翻译的不确定性问题,而翻译的不确定性与法律律文的确定性形成了一对难以回避的矛盾,法律翻译首先面临的是选词问题,首要解决的是不对等问题,这要求将研究作为方法,学习、探讨法律翻译。屈教授以多个英美法不作区分、中国法作区分的术语,英美法作区分、中国法不作区分的术语,中国法和英美法均作区分的术语为例向营员介绍了法律翻译的严谨之处。此外,屈教授还介绍了多条法律翻译的规范及原则。最后,他指出,法律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波动是法律发展的规律之一,鼓励众多有志学子投身法律翻译实践。
6月28日下午,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英语语言文学、翻译学、国际组织与国际交流、法语语言文学等专业方向分别组织了学科见面会,为营员们介绍了各学科的专业特色、师资力量和培养计划等,导师们也纷纷介绍了各自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成果,学长学姐们从学术科研、体育文艺、日常生活、学生工作等方面分享在浙江大学学习的心得体会。在讨论交流环节,各位营员分享了自己的研学经历,并就自己在学习和研究中遇到的困惑和感兴趣的话题与在场老师进行了交流。老师们耐心、全面地回答了同学们的问题,现场讨论热烈、气氛融洽。
夏令营期间,同学们游览参观了紫金港校区,深切感受了浙江大学现代化与人文气息交融的建设成果。带着对浙大自然景观与人文关怀的美好印象,同学们来到求是大讲堂、求是书院铜门楼、图书馆主馆进行参观。在志愿者的精彩讲解下,同学们饱览了浙大建筑之美、回溯了浙大西迁历史、领略了浙大求是文脉。
优秀大学生夏令营不仅为同学们提供了深入了解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机会,让大家得以更细致地了解各学科专业的具体情况和学术成果,更助力同学们与专家教授面对面交流,与来自不同学校的优秀学生深入对话,在思想的碰撞中激发灵感、启迪智慧、共同成长。
新闻:郑玥 章晶晶
摄影:章晶晶 郑玥
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
2025年7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