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至6月,耕读书社精心策划并开展了为期两个多月的《威尼斯商人》系列研读活动。这场以“文本细读”为核心,融合讲座、工作坊等多种形式的学术盛宴,在宣奔昂老师的统筹指导与Thomas Rendall教授的学术领航下,参与同学深入莎翁经典,体悟人文之光。本期活动以莎士比亚经典作品《威尼斯商人》作为分析文本,深度融合外国语学院“英语+法学”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于文字间探索人性深度,在交流中感悟文学永恒价值。
(活动宣传海报)
活动筹备阶段,学生召集人韩佳宏牵头组织,联合周浩凯、张瑜程、郑开心、张一可四位领读人开展多场前期讨论。团队围绕《威尼斯商人》的文本特点,明确活动以“深入解析作品内涵、挖掘经典当代意义”为目标,辅助以“讲座奠基—工作坊深化—感悟升华”的递进式流程。同时,在宣奔昂老师的协助下,团队对接Thomas Rendall教授,确定讲座主题与工作坊内容框架,整理分发剧本原文、时代背景资料及角色分析参考素材,为后续活动有序开展奠定扎实基础。
(学生召集人与领读人前期工作准备)
系列活动中,六场专题讲座成为解读《威尼斯商人》的核心载体。讲座由Thomas Rendall教授主讲,周莘杰学长主持,系列讲座聚焦文本细节展开深度剖析:首场讲座从莎士比亚的生平与创作背景切入,阐述《威尼斯商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地位,解析16世纪欧洲商业环境、宗教冲突对剧本创作的影响;后续讲座围绕人物形象展开,深入探讨夏洛克的复杂性——既是贪婪的高利贷者,也是宗教歧视下的悲剧人物;分析安东尼奥的重义轻利与鲍西娅的智慧独立,揭示角色背后的人文主义思想;最后两场讲座聚焦作品主题,以“一磅肉”契约为核心,探讨法律与道德的冲突、友谊与利益的博弈,引导同学们将文本与现代社会相联系,思考经典的现实回响。每场讲座均以“文本精读+互动讨论”形式进行,学生们围绕教授提出的问题各抒己见,从不同角度解读台词深意,让对作品的理解在思想碰撞中不断深化。
(教授进行细节文本分析)
同时,为了辅助对于文本的理解,各领读人带领各自小组在线下有序展开读书分享会:第一组于5月17日在主图研讨室同步开启线上线下分享,领读人以夏洛克的“我的生命、我的家产、我的一切”为切入点,剖析其“贪婪者”与“被压迫者”的双重身份;组员则分别从安东尼奥的“重义轻利”、鲍西娅的“智慧独立”展开讨论,更将“一磅肉”契约与我国“公序良俗”“私法自治”原则对比,探讨法律与道德的当代启示;第二组以“时代背景下的人物动机”为核心,从16世纪欧洲商业扩张、宗教冲突等宏观视角切入,分析夏洛克的复仇心理与威尼斯社会结构的关联;第三组活动特别设置经典片段朗读环节,学生现场演绎法庭审判场景,用声情并茂的表演还原夏洛克的偏执与鲍西娅的机敏,让文字在舞台化呈现中焕发新生;第四组围绕“经典的现实回响”展开讨论,从夏洛克与安东尼奥的冲突延伸至基督教与犹太教的文明碰撞,从两人的商业理念差异探讨文艺复兴时期“信用伦理”与“契约精神”的博弈,并结合现代商业社会中的诚信问题,解读作品对当代的警示意义。
(小组线下读书会)
四场工作坊作为讲座的延伸,以“一对一在线视频指导”为特色,聚焦朗读技巧与背景讲解。Thomas Rendall教授针对学生个性化需求,开展精准辅导:逐句解析关键台词的语音语调,从夏洛克四次“不”的语气变化中,解读角色从固执到绝望的心理转变;指导鲍西娅法庭辩词的朗读节奏,让学生在重音与停顿中体会文字的逻辑力量;结合历史背景讲解台词内涵,如分析“航海、贸易”等名词频繁出现的原因,揭示地理大发现时代人们对世界的探索与焦虑;引导学生通过调整语速、语气塑造角色,如夏洛克的独白可读出贪婪与悲怆两种情绪,让文字在声音的演绎中生长出灵魂。这种“针对性指导+实践练习”的模式,让学生不仅掌握了朗读技巧,更从语言细节中加深了对角色与作品的理解。
(工作坊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活动模式)
本次活动,广大参与同学受益匪浅,感触颇多:
感想一(韩佳宏):
本次由宣奔昂老师精心策划的耕读书社系列活动,荣幸邀请到Thomas Rendall教授担纲学术主持,Rendall教授以其深厚的莎学造诣,引领我们展开了为期一个月的《威尼斯商人》深度文本细读之旅。此次研习超越了泛泛而谈,教授通过精密的文本分析,辅以四次极具启发性的工作坊实践,系统性地锤炼了我们对剧本的朗读技巧与多维解读能力。在这一沉浸式的学术体验中,我对这部经典杰作的理解维度获得了实质性的跃升。尤其令我铭刻于心的是Rendall教授对夏洛克(Shylock)四次关键性“不”(“no”)的语调所进行的显微式剖析。这一精妙解读如同打开了一扇幽深的心理之门,不仅让我洞悉了夏洛克作为个体那被压抑的、喷薄欲出的复杂情感光谱——其间的屈辱、执拗、绝望与人性诉求交织共振——更深刻地体悟到这一角色所承载的、超越时代的社会与伦理悲剧内核,从而对莎士比亚笔下人物的复杂性与作品的永恒力量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深刻体认。
感想二(陈知远):
六度沉浸于莎剧沙龙,仿若穿越时空,与莎翁进行灵魂对话。莎剧是一座巍峨的艺术丰碑,其魅力不仅在于跌宕情节,更在于对人性入木三分的刻画。剧中人物的挣扎、抉择与爱恨,如棱镜折射出人性的复杂多面,与此同时,这6次活动在语言的细节中挖掘了莎翁戏剧的魅力,我不仅感受到其语言的精致奢华,还欣赏到内在的韵律之美。宣奔昂老师和Thomas Rendall教授细细带领我们深化认知,在这场文学盛宴里,我于经典中汲取智慧,学会以包容深刻视角审视自我与世界。
感想三(张一可):
在耕读书社的戏剧工作坊,我受益匪浅。活动中,教授带领我们一起朗读剧本,每一段台词的语音、语调都得到了细致的指导。通过反复练习,我开始更好地理解角色的情感变化,从台词的重音停顿到情感的微妙起伏,我逐渐掌握了如何通过语音的起伏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教授特别注重我们发音的准确性和语调的自然流畅,这让我对英语的语言节奏与音乐性有了更深的感受。这次活动不仅提升了我的语言驾驭能力,更让我以全新的视角领略了莎士比亚作品的永恒魅力。当语言被赋予情感的温度和表演的张力时,我真切感受到了文字背后跃动的灵魂,这种对语言艺术的顿悟,将成为我继续探索英语世界的宝贵财富。
感想四(周浩凯):
通过本次耕读书社对《威尼斯商人》的细读与研究,我们发现莎士比亚通过空间切换,打破“三一律”的束缚,多线叙事,展现出文艺复兴时期的商品经济、人文主义等多个关键词。夏洛克提出的“一磅肉”诉求是对契约精神的极端坚持。鲍西娅的法庭辩论,不仅是机敏聪慧的体现,更反映出了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作品对于人性回归的呼唤。文本中存在大量的隐喻、讽刺,航海、贸易等名词的频繁出现,反映了地理大发现时代人们对世界的探索与焦虑。经典的价值不仅在于故事本身,更在于文本如何通过语言、结构与历史语境的互动,持续引发当代读者的思考。通过耕读书社,我们不只是走入了安东尼奥等一众主人公的世界,更是得以窥见文学世界的小小一隅,从而感受文学经典细读和研究所带来的无限魅力。
感想五(郑开心):
参加耕读书社第三期《威尼斯商人》戏剧工作坊,让我对语言表达有了全新认识。教授从语调轻重、停顿节奏拆解台词,比如夏洛克的独白,通过调整语速和语气,竟能读出贪婪与悲怆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我们反复打磨对话张力,发现莎翁文字里藏着精妙的潜台词——一个标点的停顿、一个音节的重读,都能让角色立起来。这次训练不仅教会我用声音塑造人物,更让我懂了:好的语言表达,是让文字在唇齿间生长出灵魂。
以经典为桥,方能滋养精神成长。历时两个多月的《威尼斯商人》系列活动,以扎实的文本研读为核心,通过讲座搭建学术框架,借工作坊实现个性化提升,让学生在“听、读、思、辩”中完成对经典的深度解码。
活动的价值不仅在于深化了对一部作品的理解,更在于传递了“经典细读”的方法——从语言细节捕捉角色心理,从历史背景理解社会冲突,从当代视角挖掘现实意义。正如学生们在感想中所言,莎翁笔下的人性挣扎、价值抉择,至今仍能引发强烈共鸣,这正是经典的永恒魅力,课上播放的一些经典片段更加深了广大学生对于这部作品的理解。
(夏洛克准备挖去安东尼奥胸口一磅肉的惊险瞬间)
耕读书社系列活动作为英文系和涉外法治(英语-法学)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的重要实践载体,已经成功开展三期,以经典文本研读为纽带,既为项目学生提供了在双语语境中深化法律思维、锤炼跨文化表达能力的平台,又助力其在英语与法学的交叉融合中夯实复合型素养;同时,活动始终保持鲜明的英文系特色,凭借对莎翁经典等外文文本的深度解析、对语言韵律与文化内涵的细致挖掘,吸引了众多英语专业同学积极参与,成为英文系学子提升文学鉴赏力、强化语言应用能力的品牌活动。这种兼容并蓄的特质,既服务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求,又彰显了英文专业的学科特色,在推动不同专业学生交流互鉴的同时,为人才培养注入了更丰富的人文内涵与实践活力。
文案:韩佳宏
图片:韩佳宏、郭婉如
审核:宣奔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