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下午,由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英文系、浙江大学学生国际化能力培养基地、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基层教学组织主办,作为涉外法治(英语-法学)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系列讲座第3讲《法律英语口译技巧》于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外国语学院青荷咖啡吧举办。本次讲座特邀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反腐败法治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季美君担任主讲,为外国语学院英语-法学双学士学位本科生及对法律英语感兴趣的广大师生,深入浅出地讲授了法律英语口译的核心技巧与实用方法。讲座特邀语言翻译系朱晓宇老师主持,英文系系主任方凡教授等出席活动。整场讲座内容详实、案例生动,现场互动热烈,师生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加深了他们对法律英语口译的理解,应用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讲座伊始,主持人朱晓宇老师以自身的翻译经验引入,简要介绍了季美君教授的学术成就,随后季教授详细分析了法律英语口译的特点与挑战。季教授首先指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以及海南自贸港等涉外法治建设的开展,法律英语翻译的需求日益增长。然而,目前在我国相关法律口译领域的专业人才依然稀缺,这也为未来从事法律英语翻译的学生和学者提供了广阔的机会。
季教授特别强调了同声传译与交替传译的区别,指出同声传译需要翻译者具备快速反应和流利表达的能力,而交替传译则侧重于记忆力与精准度。她建议,想要从事法律英语翻译的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还要对法律专业知识有深入了解,尤其是在法律术语和法庭科学知识方面的积累。
在讲解翻译技巧时,季教授提到,翻译工作中的核心能力包括:强大的短时记忆、精准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对不同场合的应变能力。她还强调,翻译工作并非一蹴而就,翻译者需要在不断实践中积累经验,提高应对复杂翻译任务的能力。
讲座的最后是互动问答环节,几位同学提出了关于法律英语翻译的实际问题:
第一位同学表示有意向从事涉外法治工作,并就讲座中提到的AI技术辅助法律翻译提出问题。季教授回答道,随着AI技术的发展,像Deepseek、百度翻译、豆包等工具可以提高法律英语书面翻译的效率,但对于一些涉及专业概念、理念类的词汇和生动表达,AI工具往往无法准确处理,因此仍需人工进行校对和修正。
第二位同学分享了自己曾学习过的法律翻译课程,并提出了关于不同法系之间差异以及如何应对概念不互通的口译场景的问题。季教授回答道,在面对法律体系差异时,翻译者需要依赖平时的积累和本能反应,使用解释性语言进行翻译,关键在于避免紧张,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度。
到此,涉外法治(英语-法学)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系列讲座第3讲暨学业指鉴系列讲座第15期落下帷幕。未来我们将会举办更多有意义的讲座,欢迎大家持续关注。
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英文系
浙江大学学生国际化能力培养基地
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基层教学组织
图文丨蒋佳玥 童天琦
排版丨金嘉仪
审核丨寿似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