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9日,由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主办的紫金港跨学科国际讲坛2025年第2期“领航前沿讲座”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成功举办。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权威期刊TextualPractice主编、牛津大学PeterBoxall教授,以“作为叙事动力的幻肢与布鲁克-罗斯、库切作品中的‘非真实’现实主义”(Phantom Limb as Narrative Catalyst and the Realism of the Unreal in Brook-Roseand Coetzee)为题做精彩演讲。本次讲座由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主任杨革新教授主持,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孙艳萍副教授、百人计划研究员Will Greenshields以及外国语学院本硕博学生共同参与。
讲座伊始,Peter Boxall教授首先阐明了本次选题的学术缘起。他指出,在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真实与虚构的界限日益趋于模糊的当下,“幻肢现象”所揭示的“存在与缺失的辩证统一”,为重新审视文学本质提供了独特的理论视域。Boxall教授进一步表示,自己对幻肢与文学关联性的思考已持续十余年;而牛津大学与浙江大学在跨学科研究方面的共识与合作,则促使他将这一前沿议题带入紫金港讲坛。
Boxall教授的讲座围绕“幻肢现象的理论内核”“文学与幻肢的共性联结”“实验写作的实践探索”“新现实主义的当代意义”四个维度展开。在理论层面,他参照笛卡尔关于身心关系的早期思考,并结合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的核心命题,指出幻肢并非单纯的心理想象,而是一种兼具心理与生理双重维度的事件:“切断神经可终止幻肢的存在,这表明它依赖物质性的神经传导;然而患者对‘缺失肢体之在场’的感知,又超出了纯粹生理的范畴。”他进一步援引梅洛-庞蒂的论断:“幻肢是手臂的朦胧在场,而非表征;它被维系于存在的回路之中,既不属于过去,也非纯然的当下。”
在论及文学与幻肢的共性时,Boxall教授以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为例,提出“文学对象犹如幻肢,能够调和存在与缺失之间的张力”。普鲁斯特笔下祖母的“幽灵式在场”,虽肉身已逝,却通过记忆与叙述持续悬置于生活的地平线上;这与幻肢“既缺席又在场”的特性高度契合,并共同揭示了“生存与湮灭的痛苦综合”这一现实真相。
在实验写作的实践层面,Boxall教授重点析读了20世纪后半叶两位作家的作品:英国实验作家克里斯汀·布鲁克-罗斯的《脚》与南非作家J.M.库切的《波兰人》。他指出,二者均深受塞缪尔·贝克特影响,将幻肢作为探索文学与现实关系的工具与母题——《脚》以“幻肢之脚”为叙事视角,开篇即宣称“将被纠缠的受害者是女性,且美丽”,通过“脚”与“女性”之间折磨与吸引并存的本体论博弈,书写“缺席与在场”的权力反转;《波兰人》则以钢琴家维托尔德与贝阿特丽丝的情感关系为载体,二人跨越语言、年龄与文化的多重间隙,其关系如“幻肢与躯体”般既疏离亦联结。维托尔德的困境,可被视为幻肢所隐喻之“存在焦虑”的文学化呈现。Boxall教授特别强调,此类文本的创新之处在于突破传统现实主义的再现框架,借助碎片化叙事与语言实验,捕捉后人类语境下的复杂现实。
关于新现实主义的当代意义,Boxall教授认为,AI时代的“深度伪造”“数字分身”等现象正对传统感知范畴发起挑战,而布鲁克-罗斯、库切等人的写作实践所指向的“后人类物质主义新现实主义”为当代小说提供了新的路径:文学需要像处理幻肢那样,既承认现实的物质根基,又接纳虚构的建构性,方能在真实与想象交织的世界中确立航向。他进一步指出,幻肢与文学的关联还具有跨学科价值,可联动神经科学对“感知形成机制”的研究与现象学对“身心关系”的探讨,为人文与科学的对话搭建桥梁。
此次讲座在两个相互勾连的议题上激发了持续而深入的探讨:一是跨学科视域下文学与邻近学科的“对话边界”如何被划定与重绘;二是数字时代语境中,文学何以通过“幻肢式在场”维持其独特的感知张力与价值密度。与会者的质询集中在三个层面:其一,“幻肢”这一临床—现象学概念能否转化为文学理论的可操作范畴,从而不止作为比喻而能落地为分析框架和阅读方法;其二,AI生成内容以规模化拟真重塑文本生产与接受机制,对文学之“在场性”构成何种冲击;其三,传统文学如何凭借“缺场即在场”的叙事组织与美学装置,在信息过饱和的时代持续生成吸引力与判断力。回应诸多问题时,Boxall教授强调,跨学科研究应坚持“双向互构”而非单向提取:文学研究不可将神经科学或心理学当作“终极裁判”,科学研究亦不应将文学仅当作可供验证的素材。互构的前提,是在共同问题意识下的概念对译、层级分化与方法互证,进而形成能够穿透个案与总体之间的中层理论。同时,他主张文学创新应扎根具身现实,在虚构与真实的辩证张力中持续生成人文关怀:真实并不等同于材料的原生态,虚构也并非对真实的逃避;二者的动态平衡恰是文学伦理与政治意义得以显影之处。
杨革新教授在总结中进一步指出,Boxall教授以“幻肢现象”作为理论锚点,有效联通了文学理论、现象学与神经科学的讨论疆界:其细读实践展示了实验写作如何在“在场—缺席”的结构张力上发明新的表达手段,为AI时代的文学研究提供了可操作的跨学科对话路径;“文学如幻肢”的洞见不仅促使我们重估文学的本体结构与认识方式,也凸显文学作为“精神图谱”的导航功能——在复杂现实中为主体提供定位、取向与判断的能力。这一框架对在场师生的启发在于:它既是一套审美敏感性的训练法,也是一个面向未来的人文方法论提案。由此可见,未来的研究可沿着以下方向展开:第一,对“幻肢式在场”的概念作操作化澄清,建立跨学科可通约的术语表与中层理论;第二,构建一套从文本微观装置到宏观叙事结构的“缺席技艺”谱系学,并与读者感知研究相互印证;第三,在人机协作写作与数字档案语境中,发展新的来源标注、证据链重构与批评伦理;第四,将“双向互构”制度化为协作程序,从共同问题设定到混合方法验证,避免学科间的权威替代与概念移植的误差。通过上述路径,文学不仅不会在技术浪潮中被动退场,反而有望以更高的敏感度与判断力,继续承担理解与重塑经验世界的核心使命。
“紫金港跨学科国际讲坛”是以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为主场命名的国际大讲坛,旨在为从事人文研究,尤其是文学研究的国内外广大学者群体,提供一个探讨新理论、寻找新方法、传播新思想、交流新信息的跨学科国际交流平台。作为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基础建设的一部分,讲坛按类别、分系列推送国内外一流学术成果,开展前沿研究学术活动,具体分为国际一流水准的“领航前沿讲座”、国际一流成果的“领航成果推送”、面向青年学者的“领航跨学科论坛”及面向本科生和硕博研究生群体的“大学生领航论坛”四种主要类型。
本次讲座受”浙江移动人文社科基金”资助,特此鸣谢。
文/图:林啸/陈钰冰
主办单位: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
2025年9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