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紫金港跨学科国际讲坛2025年第3期“领航前沿讲座”在浙江大学成功举办

发布者:刘芳   发布时间:2025-10-09

2025930日,由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主办的紫金港跨学科国际讲坛2025年第3期“领航前沿讲座”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成功举办。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权威期Textual Practice主编、牛津大学Peter Boxall授应邀作了题为“自动之手:布鲁姆斯伯里派与文学现代主义”(With Automatic Hand: Bloomsbury and Literary Modernism)的学术报告。本次讲座由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孙艳萍副教授主持,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主任杨革新教授、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苏忱副教授、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Will Greenshields以及外国语学院本硕博学生共同参与。

Boxall教授将目光投向百年前同样由技术变革界定的1924-1925年,从三个层面系统阐明布鲁姆斯伯里派等现代主义作家群体如何以全新的美学形式,回应那个使人日益“人工化”的现代性时刻。他指出,重访文学先驱关于“人工性”(artificial)与“假体性”prosthetic的思考,恰为我们在自动化与人工智能深刻重塑人类感知的当下,提供关键的历史镜鉴与思想资源。这场跨越世纪的对话意在从现代主义的遗产中探寻面向未来的文学智慧。

讲座伊始,Boxall教授剖析了“quick一词的双重意涵:既指“迅捷”(fast),亦指“甲床”之意,即生命的嫩核(the quick of the nail,or the bed of life)。他聚焦弗吉尼亚·伍尔夫1924年的演讲《贝内特先生与布朗夫人》(Mr.Bennet and Mrs.Brown),讨论该派与现代主义文学革新的深层关联。伍尔夫通过区分“爱德华时代作家”(Edwardians)与“乔治时代作家”(Georgians),批判传统现实主义困于物质细节而无力捕捉生命本质的局限。伍尔夫主张,以福斯特、艾略特、乔伊斯为代表的“乔治时代”必须彻底弃用陈旧的写实工具,通过对既有叙事框架的“打碎”(smashing and crashing)——即便作品因之晦涩、碎裂、甚至“不雅”,方能触及她所称的“心灵的生机”(the quick of the mind)。Boxall教授指出,这一美学中的核心悖论在于:现代主义恰是借由形式的瓦解与表达的“死寂”,力图更鲜活地逼近现实与意识本身。由此,他将20世纪20年代文学对“机械化”与“人工化”的敏感,与我们今日在自动化与人工智能语境中所面临的“假体化生存”关联起来,揭示两个时代在感知真实与表达自我层面的深刻共振。

在第二部分“假体现代主义”(Prosthetic Modernism)中,Boxall教授通过剖析贝克特、乔伊斯与艾略特作品中的三个关键片段,深入探讨现代主义如何呈现身体与意识的疏离。在贝克特《莫洛伊》(Molloy)中,叙述者以抽离的目光远望行人AC,同时凝视自己在膝上颤抖、如异物般的手,凸显自我与身体之间可伸缩的距离。在乔伊斯《尤利西斯》(Ulysses)“瑙西卡”(ausicaa”)章里,格蒂在海滩上因察觉布鲁姆的凝视而脸红,其自我叙述却泄露出对男性凝视的内化,使其身体沦为被观看的客体,主体性悄然滑落。至于艾略特《荒原》(The Waste Land)中那句“她以自动之手抚发”(She smooths her hair with automatic hand),以及随之响起的唱片声,则让人的动作宛如机械复制,显示出现代技术环境中行为与情感的自动化与空洞化。Boxall教授指出,这三一时刻共同锻造出一种“假体感性”:自我与身体、自我与他者之间的亲密性失灵;而现代主义正通过这种疏离化的美学,设法在机械复制的时代重新捕捉生之鲜活。

在第三部分,Boxall教授聚焦于“艾略特:疏离与现代生存的艺术”(Eliot,Alienation, and the Art of Being Modern),从《J.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The Love Song of J. Alfred Prufrock)到《荒原》,艾略特持续描绘一个感知瓦解、身心分离的世界:如“像被乙醚麻醉后搁置在手术台上的病人”(Like patient etherized upon table)、如“残破的蟹钳”(ragged claws)般的肢体意象,乃至“以自动之手抚发”的女性,无不揭示出现代人的异化处境——身体成为被解剖的客体,意识与存在之间裂缝难以弥合。然而,Boxall教授强调,艾略特的现代主义并不止步于碎片化的再现。他一方面诉诸“传统”(tradition),以互文网络“将这些碎片支撑起来抵御废墟”(These fragments have shored against my ruins);另一方面,诗歌真正的生命力并非来自对传统的简单拼接,而是源于对一个“静止点”——即时间循环与感知核心处的空无之核——的深切触及。正是在形式的崩解与无言的间隙中,艾略特为身处高度自动化时代的我们,开辟了再次抵达生命本质的可能路径。

讲座后的问答环节气氛热烈。周莘杰同学就贝克特中期转向广播剧与电视剧的问题发问,探讨此举是否意味着对现代主义的背离。Boxall教授回应指出,贝克特晚期投身新媒介并非放弃文学现代主义,而是将其核心议题推至极限。他以电视剧《鬼剧院》(Ghost Trio)为例,指出其中“门与窗看似紧闭,实则难以察觉地微开”的舞台说明,精准隐喻了现代人在隔绝处境中仍保有与他者、与世界相连的细微通道。借助新媒介,贝克特得以探索纯文字难以充分承载的“不可言说之境”。这不是现代主义的终结,而是其生命力的延宕与拓展。

随后,苏忱老师抛出关于小说革命的深层追问:在手机、屏幕与媒体等现代装置的隐喻性包围之下,面对人类感知的固有限度,现代小说应如何帮助人们渡过精神危机?Boxall教授以萨特的经典譬喻回应:“理解当代,如同在飞驰的汽车上回望——过去清晰可辨,当下却模糊难解。”他坦言,自己撰写《21世纪小说》(Twenty-First-Century Fiction)时同样直面“当代性不可读”的困境。他强调,当下人工智能、互联网与气候变化引发的技术变革,正在重塑我们与世界、与他者及自我身体的关系;这与1920年代伍尔夫在电影与高速旅行冲击下所经历的精神震荡,形成了鲜明的历史回声。他提出关键追问:今日能否涌现如乔伊斯、艾略特般的作家,为当代精神困境发明一种全新的文学语言?答案尚未可知,但问题本身已为探索点亮方向。

讲座尾声,孙艳萍老师代表全体师生向Boxall教授致以诚挚感谢。她在总结中指出,现代主义文学不仅记录了技术节奏之下现代主体的感知变迁,更通过艺术与思想的创新策略,努力克服技术所带来的异化与距离。她强调,一个世纪前现代主义作家对自动化与机械化的深刻思考,与当今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时代的人类处境发生了强烈共振。这场跨越百年的对话表明,现代主义的实验精神为我们理解文学艺术如何在技术条件下回应生存困境,提供了一座至关重要的桥梁。

紫金港跨学科国际讲坛”是以浙江大学的主校区紫金港校区为主场命名的国际大讲坛,旨在为从事人文研究,尤其是为从事文学研究的国内外广大学者群体,提供一个探讨新理论、寻找新方法、传播新思想、交流新信息的跨学科国际交流平台。作为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基础建设的一部分,“紫金港跨学科国际讲坛”将按类别、分系列推送国内外一流学术成果,开展前沿研究学术活动。讲坛将分为国际一流水准的“领航前沿讲座”国际一流成果的“领航成果推送”,面向青年学者的“领航跨学科论坛”和面向本科生和硕博研究生群体的“大学生领航论坛”四种主要类型开展学术活动。

本次讲座受“浙江移动人文社科基金”资助,特此鸣谢。



/图:高颖/林啸

主办单位: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

2025930






联系我们

电话:0571-88206044

邮编:310058

地址:杭州市余杭塘路866

官方微信学生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