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2日下午,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中心第五十三讲系列讲座顺利举行。邱鸣教授以日本最早的和歌集《万叶集》为切入点,通过比较“万叶精神”与“物哀精神”,揭示了日本文学传统的精神特质。本次讲座由浙江大学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中心与日语语言文化研究所共同举办,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钟子逸基金资助。讲座由日语语言文化研究所刘莹老师主持,首都师范大学比较文学系主任林精华教授、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中心主任郝田虎、日语语言文化研究所胡文海老师出席。


邱鸣教授曾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副校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东方语言学院院长。同时,他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日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日本古典文学及日本文化。

讲座伊始,邱鸣教授从《万叶集》的表现特征入手,指出这部日本最早的和歌集被誉为“日本人心灵的归属”,当前日本年号“令和”便典出其中。他以中臣朝臣宅守与狭野茅上娘子的赠答歌为例,指出女性和歌在表达上运用夸张等手法,风格尤为豪迈。更为重要的是,《万叶集》所体现的“万叶精神”可概括为“情感的真挚”“自然的真趣”与“豪放的生命力”。在这一阶段的日本文学中,生死观念尚未被高度哲学化或宗教化,更多表现为对现实生活的直观反应。

随后,邱鸣教授阐述了从“万叶精神”向“物哀精神”演变的两大推动力:一是佛教思想在日本的广泛传播,二是儒家观念的影响(如等级制度和男女有别的思想)。他指出,佛教与儒教的传入均反映出中国文化对日本的深远影响。
然而,江户时期提出“物哀”概念的本居宣长却强调,“物哀”与儒、佛无关,是日本文化独立发展出的特质,强调“去汉意”。通过对《源氏物语》的解读,本居宣长认为“物哀”体现为对恋爱与自然的深刻感悟,前者尤其指向带有禁忌色彩的恋情,后者则常以春花秋月等意象呈现。邱鸣教授指出,我们不应忽视本居宣长作为思想家的特质,其提出的“物哀精神”实际上带有民族中心主义的意识形态色彩。此外,他还提及中国文学中的“物感说”,认为其与日本的“物哀”观念相近,均反映了人类对自身生存境遇进行审美观照的普遍过程。
讲座尾声,外国语学院多位师生与邱鸣教授展开深入交流,进一步探讨了“物哀精神”所蕴含的意识形态特征,以及其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关联,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了新的思路。

文案|郑当
照片|何卓禹 吴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