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

著名汉学家、翻译家白亚仁教授讲座 “文学翻译与文化研究的互促共生:以《徐霞客游记》英译为例”顺利举行

发布者:刘芳   发布时间:2025-10-27

10月21日下午,著名汉学家、翻译家、美国波莫纳学院亚洲语言文学系荣休教授白亚仁(Allan Barr)应邀为外国语学院师生作了题为“文学翻译与文化研究的互促共生:以《徐霞客游记》英译为例”的讲座。本次讲座由卢巧丹老师主持,吸引了外国语学院、文学院众多师生积极参与。

在开场白中,白亚仁教授指出,其早期研究并未将翻译实践与学术研究紧密结合,而在翻译《徐霞客游记》的过程中,他逐渐认识到文学翻译与文化研究互促共生的可能性。

首先,白亚仁教授以“岩”的翻译为例展开论述。在《徐霞客游记》中,“岩”多次出现,可谓是整部书中最重要的名词之一。《汉英双语现代汉语辞典》(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将“岩”释义为“rock,stone”(岩石)和“cliff,crag”(山峰)两种意思,但这在部分语境中并不适用。例如,《游武彝山日记》中有“望庵后有路可上,遂趋之,得一岩,僧诵经其中”一句。因僧人在其中诵经,此处的“岩”应理解为“mountain cave”(山洞)。为进一步考证,白亚仁查阅了中国古代史书,发现古汉语中与“岩”相关的词语多与“房屋”相关。为探究“岩石”与“房屋”这两个意思之间的关联,他专程赴广西、福州、广东等地实地考察,发现巨岩之下常存有可供居住的空间,部分地区甚至建有寺庙,从而验证了他的推断。

紧接着,白亚仁教授辨析了“岩”与“洞”的区别。他援引《朝阳岩铭并序》中“至零陵,爱其郭中有水石之异,泊舟寻之,得岩与洞”一句,指出,句中提及“岩与洞”,而题目仅有“岩”,这引发了他的思考与探究。通过查阅中国古代诗文,白亚仁教授发现,“岩”多指山洞的前部区域,能受到日光照射,古人可在壁面题字,故称“岩铭”。而“洞”则幽深阴暗,不宜居住,亦不便题字。此外,他还从现代地质学角度指出,在些场合,“岩”与“溶洞”的意思相近。

关于如何判断“岩”在具体语境中应译为“rock”(岩石)还是“cave”(山洞),白亚仁教授提出两种方法:其一,广泛参阅相关文献,正如学者秦冬发所言,“山与岩,岩与洞,究竟何所指,需要结合时人诗序记文仔细琢磨”;其二,开展实地考察,为准确翻译提供直观依据。

问答环节,现场师生就研究动机、翻译方法及参考译本等问题与白亚仁教授展开了深入交流。白亚仁教授表示,其研究源于翻译实践,对原文理解的需要推动他进行相关研究。在翻译《徐霞客游记》中描绘山水景色的语句时,他力求保留原文韵味,或通过添加注释以便读者理解。

译者亦是行者。为了清晰界定“岩”“洞”的具体所指,白亚仁实地考察了广西、广东、江西等多地的岩洞景观,结合中国古代典籍与历史资料,力图还原徐霞客当年所见所感的人文地理风貌,彰显《徐霞客游记》的科学意义和文学价值。尽管这项翻译工作面临诸多挑战,但他乐在其中,其对翻译事业的热忱严谨的治学态度,给现场师生带来了很大的启发。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潘佳煜/刘可欣

审核:杜磊 高睿


浙江大学中华译学馆

浙江大学翻译学研究所

浙江大学翻译专业基层教学组织


联系我们

电话:0571-88206044

邮编:310058

地址:杭州市余杭塘路866

官方微信学生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