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

“愉悦之于翻译研究的学术意义”讲座顺利举行

发布者:刘芳   发布时间:2025-11-03

2025年10月27日上午,杭州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殷企平应邀为外国语学院师生作了题为“愉悦之于翻译研究的学术意义”讲座。本次讲座由卢巧丹老师主持,吸引了众多师生积极参与。

作为深耕英国文学与西方文论的学者,殷企平教授开篇便坦诚此次分享的特殊性:这是他首次将“愉悦”与翻译研究结合。长久以来,翻译研究多聚焦“忠实”“对等”等传统命题,“愉悦”却因被视为“主观感受”而被忽视。针对“何为愉悦”,殷教授结合康德、朱光潜等学者的理论,给出了翻译领的明确界定:翻译中的愉悦,非单纯的感官满足,而是译者与原文、读者之间想象力与理解力的自由和谐活动,属高层次精神活动,可追溯至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学者将其与“美德”相提并论的传统。

殷教授从个体与社会双维度支撑翻译实践的角度,论证了“愉悦”可以成为推动研究与实践的“新引擎”。个人层面,它能提升译者的鉴赏力、判断力与想象力,助力译者应对复杂的翻译任务,如涉及诸多复杂议题,亟需这些能力加持。社会层面,“愉悦”则是文化传播与共同体建设的桥梁。翻译的核心目的之一正是构建精神共同体,“愉悦”在此过程中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殷教授指出,“愉悦”打破了翻译仅为工具的认知,推动其价值升华。它助力翻译研究融合分析学、社会学等多学科,将翻译从工具升华为关乎人类尊严与命运的精神实践。同时,“愉悦”促进翻译经典化,聚焦经典译作传递的愉悦,帮助筛选真正有价值的翻译对象。此外,“愉悦”分为“精神愉悦”与“感官满足”。他强调,真正的“翻译愉悦”应关乎人类共同精神价值。就像华兹华斯所认为的,愉悦是生命本身的关键属性,翻译的使命就是让这种属性跨越语言,成为全人类的精神财富,连接人类文明并传递真善美。

在问答交流环节中,现场师生与殷教授围绕“游”与“愉悦”的相似性以及中西理论结合瓶颈、翻译中“痛苦与愉悦”的平衡与互动展开讨论。殷教授认为,其一,针对“游”与“愉悦”等中西理论结合问题,可从找共通点切入:中国美学中的“淡泊”对应西方的“disinterested”,“游”的自由性与康德、华兹华斯等学者的关注相契合,还能从老庄思想对梭罗、爱默生的影响入手,推动东方理论与西方愉悦观对话;其二,关于“痛苦与愉悦”的平衡,可探讨二者的互动关系,例如翻译陌生术语产生的“痛苦”,会随攻克难题、传递美感转化为更深层的愉悦,这与浪漫主义诗人所说的“愉悦与痛苦交织”相呼应;而针对教师分享的学生翻译修改经历,他建议将学生典型错误整理成册,既为教学提供案例,也能让修改过程转化为帮助他人成长的愉悦,这正是“共同体愉悦”的体现,可使个人学术经验成为翻译教学领域的共同财富。

主持人在总结时提到,殷教授的分享让“愉悦”从冷门议题变成了值得深耕的“富矿”——它不仅是翻译研究的新视角,更是让学术回归“人文本质”的关键。翻译不止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愉悦的传递。学术也不止是理论的堆砌,更是精神的共鸣。

本场讲座打破了人们对“愉悦”的浅层认知,不仅解答了翻译中的“愉悦”是什么,更揭示了“愉悦”从个人学术修养到文化共同体建构的深层价值。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文/图:谭慧/彭逸如

审核:杜磊 高睿

浙江大学中华译学馆

浙江大学翻译学研究所

浙江大学翻译专业基层教学组织


联系我们

电话:0571-88206044

邮编:310058

地址:杭州市余杭塘路866

官方微信学生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