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4日下午,第106期线上子衿讲座顺利举行。本次讲座主题为“区域国别学视域下的语别研究”,由同济大学沈骑教授主讲,外国语学院孙培健研究员主持,共有百余名师生参会。

讲座伊始,沈教授从国家战略和高校学科调整的宏观背景出发,指出随着国家对区域国别研究与国际传播效能提出更高要求,外语学科迎来了重要的发展窗口。然而,目前外语界在参与区域国别研究中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研究停留在编译层面、数据与方法不足、跨学科能力不强等问题,难以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研究特色,也影响了学科的话语空间与定位。
针对上述困境,沈教授提出将语别研究作为外语学科对接区域国别学的重要突破口。他指出,语别研究将语言置于核心地位,通过考察语言在特定国家和区域中的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功能,拓展了外语学科的研究深度与边界。该研究范式不同于传统语言学,而是以语言为切入口,整合多学科理论与方法,以解决长期存在的“失语”与“失焦”问题,使语言成为理解区域的重要资源。
沈教授强调,语别研究在理念上具有战略性、综合性、对策性和即时性,语言不仅是文化传播载体,更与国家战略利益、公共政策和国际竞争力紧密相连,因此语言研究应主动回应国家需求,服务国际传播与全球治理。同时,随着全球语言格局不断变化,中文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更需要语别研究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
随后,沈教授梳理了国外语别研究的历史流变和中国语别研究的转型之路,并对比了语别研究的三大发展范式。他指出,语别研究经历了工具范式、文化范式到资源范式的演进,其中资源范式最契合当前国家战略和区域国别学科的发展方向,在全球化与多语语境下,应将语言视为区域资源、治理与战略资产,主张数据驱动、多方法融合与问题导向的研究。
在谈及语别研究人才培养时,沈教授指出当前外语人才培养仍存在语言认知偏差、能力界定模糊和课程体系单一的问题。他提出以“资学”、“资政”和“资商”三类需求为导向,构建包括话语洞察、多语管理、田野调查、跨文化沟通与政策研判等复合能力在内的培养体系,并建议通过分层课程体系、过程性评价和国际田野训练等机制,推动校政产研协同育人。
讲座最后,沈教授强调,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外语学科不应被动退场,而应以语别研究为突破口重塑学科价值,通过理论创新与方法更新积极参与国家战略需求与国际传播事业。他呼吁学界、政府与产业界共同推进语别研究的发展,形成合力,为国家的国际交流和区域治理提供语言层面的知识与人才支持。
整场讲座内容丰富,兼具宏观战略视野与微观实施路径,在参会师生中引发热烈反响。大家一致认为,讲座不仅深化了对语别研究的理解,也为外语学科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与启示。
图文:李称鑫
审阅:孙培健
主办单位:子衿学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