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3日上午,知名金庸武侠小说译者张菁老师应邀莅临浙大中华译学馆,为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怎样讲故事:翻译金庸武侠小说的启发与思考”的学术讲座。讲座由中华译学馆副秘书长徐雪英老师主持,校内外翻译专业师生以及武侠文学爱好者齐聚现场,围绕金庸作品如何突破语言壁垒、实现文化跨越展开热烈交流,现场互动氛围浓厚。
讲座伊始,张菁老师便点明了武侠翻译的核心使命与难点:“金庸小说能让华语读者通宵追更、欲罢不能,靠的是文字流畅如行云流水、情感真实似身临其境、人物鲜明如立眼前、武打精彩若现眼前的独特魅力。而翻译的终极目标,便是让英文读者也能沉浸式体验到这份‘翻开就停不下来’的阅读快感。”她结合自身十余年金庸作品翻译的经历坦言,武侠翻译绝非简单的文字转换,而是要跨越三重关键鸿沟:一是中文无时态、无单复数的语言特性与英文语法严谨性的差异;二是武侠小说密集冗长的武打场面与英文读者“武打多为高潮点缀”的阅读习惯相冲突;三是连载作品特有的逻辑留白与西方读者对场景写实性的高要求存在矛盾。唯有在忠实于原文与适配目标读者之间找到精准平衡,才能实现武侠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为使在场听众能更直观地理解翻译实践中的破局思路,张菁老师以《射雕英雄传》的英译为例,剖析了从文本细节到文化内核的转化策略。她指出,金庸小说本身具备强烈的影视化叙事风格,这成为了跨文化翻译的关键切入点——从李安《卧虎藏龙》里竹林对剑所营造的东方意境,到《黑客帝国》“子弹时间”对武侠动作的现代演绎,国际影视语言已为西方读者构建了对“功夫美学”的认知基础。因此,翻译团队在处理武打场面时,始终以“多感官影视化阅读体验”为核心:通过调整叙事视角,让黑暗地洞中打斗时仅聚焦梁子翁的听觉(如喘气声、兵器破空声),增强场景的代入感;补充空间逻辑,明确人物的移动路径与方位关系,避免英文读者因场景模糊而产生困惑;强化动作节奏,用短句传递招式交锋的紧张感,用长句铺垫氛围转换的层次感,让文字“自带画面感”。
针对中文创作里常见的 “逻辑留白”问题,张菁老师分享了极具代表性的处理案例。在郭靖和黄蓉于临安城外牛家村小酒馆密室疗伤的情节中,原文并未明确杨康与穆念慈的躲藏位置,若不补充相关细节,容易导致逻辑出现断裂。由于故事发生在宋代,村落建筑该为简单单层土房,结合原文提到酒馆有“厨房”,最终设定“二人躲至灶台之后”。这一设定既契合历史背景,又不破坏金庸对酒馆原有的描述,还能让后续“偷听对话”的情节逻辑更加自洽。“这种补充并非篡改原文,而是基于文化背景与文本逻辑的‘必要完善’,目的是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内核。”
语言转换的细节雕琢,是实现“阅读快感”的关键所在。张菁老师以梅超风与梁子翁在赵王府地洞打斗场景为例,对比机器翻译与人工译文的差异:原文中梅超风对梁子翁“喝道:‘去吧!’”,机器一般直译为 she shouted,“Go away!”或 she yelled, “Get lost!”,语气上跟时代背景与角色形象不相符。译文最终仅用单字“Shoo!”传递原文呼喝的语气与驱赶的意思,简洁的语句更符合武打场景中紧张的情绪与明快的节奏。对于原文中梅超风袭击梁子翁时反复出现的“冲阳穴”,译文采用“先从梁子翁的角度描写身体感受,再点明穴位位置及名称(The beginnings of a numbing sensation spread through the top of his foot, five inches from his big toe: his Surging Yang pressure point.)”的递进式表述,既避免术语重复,又有助于读者理解穴位概念;而对于梅超风“手臂暴长”的夸张描写,亦从梁子翁“先感知敌人指尖触肩,再判断手臂伸长”的细节拆解,让两人在漆黑中打斗的体感更真实。这些处理方式既保留了武侠文字的刚劲气韵,又使英文表达流畅自然。
谈及武侠翻译的文化意义,张菁老师结合《射雕英雄传》英文版超10万册的销量以及被9种语言译介的成果,感慨道:“译者不仅是语言的桥梁,更应是文化的‘红娘’。”她提到,在翻译过程中,既要避免“硬伤”。例如,通过翻阅宋朝绘画来确认“古代兔子实为野兔(hare)”,区分南北方“吃羊肉”所对应的“山羊(goat)”与“绵羊(sheep)”,从而避免物种的误译;也要尊重文化内核。比如在处理黄蓉等女性角色时,不要刻意迎合现代审美去改变人物的行为,而是通过补充细节来强化其“为信义退让”的动机,让译文读者理解这种根植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而不是简单地将其标签化为“女性主体意识缺失”。她特别强调,这份成果离不开“集体攻坚”。从与郝玉青(Anna Holmwood)、白雪丽(Shelly Byrant)分工翻译四卷《射雕》(最长单卷耗时6年),到翻译团队与编辑反复打磨译稿,再到校对团队指出“乔峰与萧峰实为同一人”“击中杨铁心的武器前后矛盾”等细节问题,每一步都凝聚着团队的专业与坚守。
回顾自己的翻译历程,张菁老师分享了“体验式翻译”的理念:为了还原武打场景的发力逻辑,她专程去学习拳法;为了精准描述华山“直上直下”的山势,她实地探访并登山,到书中提及的现实场景如嘉兴烟雨楼、桃花岛、终南山、重阳宫等“采风”。“生活里的每一份体验,都可能成为翻译的养分。”她鼓励在场的青年学子,“翻译没有捷径,既要提升文学素养,精准捕捉文字背后的情感与气韵;也要拓宽生活边界,用丰富的体验填补认知空白,才能在细节打磨中实现译文的‘信达雅’。”

讲座临近尾声,张菁老师总结道:“文学翻译属于开放性的创意写作,译者不仅要具备与原作者旗鼓相当的写作素养,能够精准驾驭文字节奏与叙事逻辑;还要拥有跨越文化的同理心,能够理解不同读者之间的认知差异。”在她看来,金庸小说的跨文化传播,并非仅仅是武侠故事走向海外,更是传统文化借助现代叙事方式迈向世界的一次成功实践——能让西方读者凭借郭靖的“侠之大者”领悟中国人的家国情怀,透过黄蓉的“聪慧灵动”窥见东方女性的多元形象,经由江湖道义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整场讲座持续了两个小时,张菁老师凭借丰富的案例、生动的阐释以及真挚的分享,为在场听众系统地展现了武侠翻译的实践路径、核心难点以及文化价值。从语言转换的细节雕琢到文化内核的精准传达,从个人翻译经验到行业协作模式,每一个话题都引发了听众的深入思考。讲座在师生们的热烈掌声中圆满落幕,它不仅为在场的师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参考,更让大家对中国武侠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满怀期待。
文/图:喻锦博/王雯雯
审核:徐雪英、张菁
浙江大学中华译学馆
浙江大学翻译学研究所
浙江大学翻译专业基层教学组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