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

求是读书会讲座“赫尔曼·黑塞与音乐:听见灵魂的和声——以《荒原狼》的翻译为例”顺利举行

发布者:刘芳   发布时间:2025-11-19

2025年11月14日下午,著名德语译者姜乙应邀为浙江大学求是读书会带来了第17场系列讲座——“赫尔曼·黑塞与音乐:听见灵魂的和声——以《荒原狼》的翻译为例”。本场讲座也是浙江大学丹阳青溪学园“四个一”育人活动专场读书会。讲座由周闽老师主持,吸引了校内外各个学院众多师生的积极参与,其中就包括不少姜老师的“粉丝”。

讲座伊始,姜乙老师首先谈了自己对翻译的理解,她认为翻译远非是字词的对应和转换,而是一个复杂的、富有创造性的跨文化活动。翻译要求译者在深刻理解原语言的字面意义、文化内涵和风格特色以及作者的意图的基础上,在目标语言中寻找最为贴切和自然的、对等的表达,以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和情感的共鸣。翻译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因为文学译者必须是一名语言学家、文化学者,同时也必须是一个善于表达的写作者。姜乙老师对翻译的敬畏感和对艺术思想的追求让她译出了读者所喜爱的作品。

姜乙老师曾就读于中国音乐学院歌剧系,对音乐的敏感使得她在翻译赫尔曼·黑塞的过程中寻找到了独特的切入口。通过音乐,她强调“对文本背后文化的深刻理解决定了一个译文的成败以及译文的境界所在。这种理解意味着译者必须深入考察历史语境、社会观念、审美习俗等等。一个看似普通的词、人名、短语,或是一段含蓄的描写,其真正含义或情感分量都深植于文化的土壤中。”译者若忽视了对文化的考察,就极易迷失在语言之间的单纯转换之中。在正式切入主题之前,姜乙老师从音乐的角度分享了两个小的例子。在翻译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姜乙老师认为理解音乐是在翻译“亨德尔的复活”章节中的重要过程:巴洛克音乐的风格和《弥赛亚》的神圣磅礴帮助译者和读者更好地理解亨德尔从绝望到“复活”的精神内核,只有听一听《弥赛亚》,才可理解茨威格的细腻描绘和宛如音符般的修辞;再如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中,那段关于大地的“咏叹”让姜乙老师联想到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中对大地的崇拜和献祭,同时激发了姜乙老师的好奇心,并在延伸阅读中发现了雷马克和斯特拉文斯基的密切交往,“译之悦”也在此得以具象。文字背后的文化和意义促使译者去思考,跳脱出语言的单纯转换,译者在思考中抉择出“唯一且具体”的选择,这也就成为译者主体性介入的关键。

音乐在人类历史上有着不同的描述,无论是中西方的不同见解,还是古典与现代的碰撞融合,音乐在人类的精神世界有着独特的地位。赫尔曼·黑塞诞生于一个充满宗教人文气息的家庭,自幼年,圣歌圣诗的旋律就在他的心灵中构筑起一个坚实而温暖的庇护所,随着年龄增长,音乐超越言语的秩序令他得以抗衡现实的束缚与内心的孤独。在他的作品《荒原狼》中,这种音乐性变得更加复杂和现代。如何传达音乐在文本中的情感、哲学和象征意义?如何描绘哈勒人物内心的冲突、情感的波动?如何通过音乐来理解哈勒的复杂人格、精神世界和语言表达?这些构成了姜乙老师翻译时的挑战。

在《荒原狼》中,爵士乐是一个重要的意象,在整部小说中这是一种迷人又刺耳的音乐,一种突然闯入哈勒的现代性符号。“激烈的爵士乐宛如一块生肉,散发着热烘烘的粗粝气息,朝我扑面而来。”要想理解这种令人不安又难以抵抗的爵士乐在文中的作用必须由译者和读者亲自探索那个年代——1920年的德国魏玛共和国时期。这种音乐绽放在德国一战战败的废墟与经济通货膨胀的泥淖之中,是一种从美国席卷而来的文化海啸,是美国主义在欧洲大陆上最感官、最直接的登陆。爵士乐是对战前一切刻板权威的挑战,是民主化的自由对抗等级秩序,是一种最直白的身体表达。哈勒不断被爵士乐和以莫扎特为代表的古典派音乐撕裂:感官沉溺于爵士乐而却依然眷恋着古典音乐代表的和谐有序与永恒。爵士乐不仅是哈勒,同时也是黑塞本人,在传统的价值观崩塌的荒原上听到的最刺耳的、又最真实的现代性的回响。

莫扎特的音乐在《荒原狼》中就像是最遥不可及的、又始终在召唤哈勒的精神灯塔,代表着哈勒所渴望的超越一切人间纷争与灵魂对立的秩序、纯净的和谐。当哈勒深陷于人与狼的撕裂中时,在哈勒摇摆于感官的诱惑和精神洁癖之间的痛苦时,莫扎特成了一种完美的、统一的灵魂镜像。莫扎特晚年过得并不如意,在经历一系列人生挫折后,他并没有逃避生活的阴暗面,而是以他天才的布局和完美的形式,将所有的痛苦、挣扎和不和谐之音吸纳进了一个更大的、光辉的整体结构中。这些就是哈勒所追求的东西,但也是一种他求而不得的境界。如何直面自己的狼性而不是消灭它,只留下人性,如何将人性和狼性编织一个更为宏大的生命交响曲中正是哈勒所需要思考,甚至是读者所需要思考的问题。最后,莫扎特的音乐从一部世俗的留声机中传出,这启示了哈勒,也启示了读者,在这个有限的现实世界中,我们要做的是学会听见“混杂的、世俗的噪音”,在其中听见永恒的回声。

《荒原狼》中除了这两个意象之外,还有19世纪音乐史上最经典的两个对跖人,勃拉姆斯和瓦格纳,二者共同奠定了19世纪下半叶音乐发展的张力和深度。勃拉姆斯和瓦格纳的音乐分别代表了德意志的纯粹性和对一切束缚的打破。这种对峙绝非两人之间的恩恩怨怨,而是保守与激进、纯粹音乐与综合艺术之间的对峙。哈勒就成为在这种张力中最苦闷的那个人,其实也就是勃拉姆斯。哈勒是这个时代一位寻求平衡的探索者,他和勃拉姆斯视同路人。勃拉姆斯的音乐促使哈勒从分裂的痛苦中走向包容,是一座充满温度的、不可或缺的桥梁。瓦格纳的艺术是德意志浪漫主义发展到极致的这样的一个产物,它一直影响着后世的音乐和戏剧。从爵士乐到莫扎特,从勃拉姆斯到瓦格纳,这本小说就是黑塞对这个时代、对个人精神的多维度的阐释。对哈勒这样一个饱受折磨的灵魂而言,瓦格纳的音乐就是又一种层面的不可抗拒的魔力。在勃拉姆斯的深沉、内省、崇高和瓦格纳的激情、幻想、史诗的拉扯之下,哈勒陷入了一个更宏大的、更危险的感官和情感的漩涡之中。与此同时的爵士乐的强势介入又代表着与古典传统决裂的现代性诱惑。肉体对精神的反叛,当下对永恒的挑战在哈勒心中创造出了一个最尖锐、最刺耳的不和谐之音,也构成了《荒原狼》强烈的戏剧性冲突。

姜乙老师对音乐的解读更加侧重于作家的精神世界,小说的叙事结构和一个人物的命运起伏,乃至一个时代的文化。如果没有对这些文字背后的故事和对文中音乐元素背后所代表的意义的了解,人们应该如何去理解这部《荒原狼》?译者要透过文本跨越文化之间的隔阂,嵌入小说内部,去理解人物内心,通过共情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了译者进行语言转换的这种激情和创造力,并且将只可意会的音乐性用另一种语言把它重构出来。

讲座最后,师生朋友们与姜乙老师进行了积极互动。姜乙老师以译者身份解答了师生朋友们的众多好奇与疑惑,谈到熟悉内容时毫无保留地将她的理解与分析分享给大家,为在场师生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整场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文/图:王晨/张发玲

审核:杜磊、梦奇

浙江大学中华译学馆

浙江大学翻译学研究所

浙江大学翻译专业基层教学组织

浙江大学丹阳青溪学园






联系我们

电话:0571-88206044

邮编:310058

地址:杭州市余杭塘路866

官方微信学生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