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4日至16日,“2025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与实践论坛暨第五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研修班”在浙江大学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联合《文学跨学科研究》(A&HCI)和《世界文学研究论坛》(ESCI)共同主办,吸引来自全球50余所高校学者提交全文并亲临现场,围绕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体系构建、叙事伦理研究、人工智能与文学批评融合及跨学科方法论创新等议题展开深度研讨。


论坛由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主任杨革新教授主持。《文学跨学科研究》《世界文学研究论坛》主编、英国国家学术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浙江大学聂珍钊教授致开幕辞。聂教授指出,文学伦理学批评作为植根中国学术土壤并蓬勃发展的前沿理论,正以前瞻视野主动拥抱人工智能革命。其核心举措是将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催生的计算分析范式系统性地引入对文学伦理问题的探究之中,力求实现人文思辨与计算逻辑的深度协同与创新整合。这一开拓性尝试不仅精准回应了人工智能等颠覆性技术浪潮对传统文学批评理论提出的创新与变革的迫切需求,更在学理层面开辟了双重路径:其一,为构建立足中国经验、彰显中国特色、蕴含中国智慧的自主性文学理论体系注入了强劲的算力驱动与跨学科活力;其二,为在国际学术舞台上深化中国理论的话语权,并拓展与全球学界关于人工智能时代人文学术走向的深度对话,提供了具有前瞻性与说服力的学理依据和实践方案。

在主旨发言环节,《当代外国文学》主编、南京大学杨金才教授在题为“外国文学研究的理论反思和话语建构”的发言中指出,破解文学批评中的话语权力失衡是当前外国文学研究的核心要务,其症结在于阐释权的单向流动与本土问题意识的系统性偏移。他主张理论应作为启发性的分析起点,警惕对西方范式的过度依赖易导致研究异化与本土创新力的结构性抑制。对此,杨教授提出三重转向路径:首先,超越西方理论膜拜,立足本土文化资源批判性解构西方视角盲区,构建能开掘被遮蔽文化意义的主体性阐释体系;其次,摒弃“观赏式”文本分析,将中国现实关切与伦理诉求融入研究,强化学术的本土实践价值;第三,推动中外文论平等互鉴的深度对话,为构建兼具民族特色与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学术话语体系注入动能,重塑学科生命力。

Frontiers of Narrative Studies(ESCI)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尚必武教授在题为“叙事之艺,伦理之思”的发言中指出,随着21世纪社交媒体的兴起及职业化、商业化叙事的盛行,人类迎来了“讲故事热潮”。叙事的核心在于再现人类经验,其教育属性使叙事与伦理天然关联。这一观点呼应了聂珍钊教授关于“文学通过共享经验形成生活规范”的看法。随后,尚教授从人类学、伦理学和社会学角度深入分析叙事的意义,指出叙事不仅是人类本能,更是身份建构的中介,能够推动社会变革,并探讨其在文学中的教诲与疗愈价值。

《文学跨学科研究》《世界文学研究论坛》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浙江大学杨革新教授在题为“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与文本分析”的发言中指出,人类文明经历了自然选择、伦理选择与科学选择三个阶段,其中伦理选择作为区分人与动物的根本标志,主要通过教诲实现,而文学自古以来都是伦理教诲的核心载体。杨教授总结伦理与道德的关系为“伦生理、成道、化德”,并通过“电车难题”等案例,阐释伦理规范背后深层的道德结构。杨教授还以“三打白骨精”为例,强调妖的身份不仅依赖“本相”与“食人”,更多地通过白骨精一家所表现出的向善行为,体现其作为“人”的伦理选择与身份建构。最后,杨教授前瞻性地指出,文学伦理学批评将在由人工智能推动的前科学选择阶段,继续引导人们思考人的本质与道德定位。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杭州师范大学陈礼珍教授在题为“文本伦理学:丁尼生爱国战争诗歌中的伦理时空建构规约”的发言中,通过文本分析深入探讨了丁尼生爱国战争诗歌中的伦理时空体的编码逻辑,强调“重返伦理现场”是解读文本伦理的关键。丁尼生在诗歌中的改写不仅体现了历史语境中的伦理选择,也展现了复杂的创作决策。陈教授指出,丁尼生的创作实践表明,文学文本并非静止符号,而是由多个主体共同塑造的动态伦理时空体,深刻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价值观与社会矛盾,揭示了个人表达与时代叙事之间的张力与互动。

《外国文学研究》主编、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苏晖教授在题为“关于人工智能文学的伦理思考”的发言中,探讨了人工智能文学中的伦理问题,提出了工具依附、自由反抗与共生融合三种伦理关系模式。苏教授基于文学伦理学批评框架,讨论了人工智能时代文学研究的新议题,特别是AI创作对“人”的哲学反思。她将AI创作分为“人写机器”“机器写人”和“人机交互”三类,并通过经典作品揭示了人机之间的伦理关系。苏教授还分析了AI写作的伦理挑战,尤其是人类创作与AI创作的本质区别,提出“有限道德主体”的定位。最后,她展望了人工智能文学的未来,提出了跨媒介多模态创作、伦理嵌入与情感培养相结合的三大趋势,并与学者们深入讨论了AI情感应用的限度。

ANQ主编、复旦大学外国语学院桑德罗·荣格(Sandro Jung)教授在题为“学术论文写作:结构与论证”的发言中,系统分享了国际期刊的写作规范与投稿偏好。荣格教授指出,西方期刊普遍强调论文需具备明确的核心论点,行文应直入主题,有效回应“那又怎样”这一关于研究价值的根本追问。在选题方面,他建议关注具有现实意义的当代议题,例如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跨文化属性,以增强文章的学术吸引力。关于写作技巧,荣格教授提出文献综述应聚焦于少数代表性学者的成果,避免冗长的理论铺陈;文章结构宜采用线性推进方式,段落之间应减少对比类连词的使用,以保持逻辑的连贯与清晰。此外,他还分析了期刊拒稿的常见原因,强调作者需严格遵循目标期刊的定位、字数与格式要求,并通过多轮编辑与校对,确保文稿的学术严谨性。

《山东外语教学》《基础外语教育》主编、山东师范大学王卓教授在题为“文学胜任力与跨学科文学研究——范式与方法”的发言中强调,跨学科研究应回归文学本体,并从“双重维度”出发重构文学教育路径,以回应技术时代的文化需求。王教授通过“文学胜任力”这一核心概念,梳理了其定义演进与模型建构的发展脉络,阐释了文学在人类文明传承与个体精神塑造中的独特价值。外国文学研究呈现出“数字人文转向”和“区域国别化转向”两个重要趋势,分别扩展了文学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并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张力中重新定义文学研究的坐标系。在方法论层面,王教授强调学科交叉必须建立在坚实的学理基础上,并展示了“文学伦理学批评+叙事学”的跨学科融合如何为文本解读开辟新空间。
论坛共设置五个分论坛,邀请苏晖教授、王卓教授、尚必武教授、杨革新教授、陈礼珍教授担任点评专家,滇池学院何俊教授、河南农业大学聂宝玉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宋歌讲师、河南师范大学赵世昌副教授、大连外国语大学姜慧玲副教授、中山大学谭菲老师担任主持。分论坛围绕文学伦理学批评基础理论与文本分析、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体系探讨、人工智能与文学伦理学批评、空间叙事与文学伦理学批评、动物书写与文学伦理学批评、疾病伦理与文学伦理学批评、后殖民语境与文学伦理学批评、儿童文学与文学伦理学批评跨学科与跨媒介研究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

第一分论坛邀请上海交通大学尚必武教授担任点评嘉宾,由滇池学院何俊教授主持。本分论坛聚焦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框架下的文本阐释实践,围绕跨文化文学作品中的伦理表征展开深度对话。巢湖学院杨郭婷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解析托妮·莫里森《恩惠》中白人男性的伦理困境与选择机制;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张秀以《一报还一报》为研究对象,揭示文森修公爵“伦理实验”蕴含的现代性权力运作逻辑;浙江大学陈钰冰立足后殖民理论视域,探讨《潘多拉文件》中复仇叙事与伦理正义体系的重构路径;马来亚大学李海宏聚焦《红楼梦》伦理禁忌叙事,剖析伦理线与伦理结在宗法结构中的生成机制;浙江大学邓扬通过科幻小说《时沙之王》,阐释机器人叙事中的伦理选择对人工智能时代的警示价值;温州大学翁振升援引斯宾诺莎与德勒兹情感哲学,解码《白鲸》悲剧事件的伦理意蕴;浙江大学方质借助历时性研究方法,勾勒鲍勃·迪伦反战思想中的伦理困境及其战争伦理观的演进脉络;滇池学院何俊建构“伦理的身体/自然的身体”双维框架,系统诠释中国当代文学排泄叙事暗含的伦理规训与生命哲学命题。

第二分论坛邀请杭州师范大学陈礼珍教授担任评议嘉宾,由河南农业大学聂宝玉副教授担任主持。本分论坛聚焦当代文化场域中的伦理选择与身份建构机制,围绕政治伦理范式、文学批评转型、性别技术伦理及跨媒介叙事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研讨。玉溪师范学院邓建波通过莎士比亚历史剧《理查三世》,解构王权政治中的伦理悖论与合法性危机;西安工业大学董凯基于金融社会学视角,批判性反思当代文学批评的资本化困境及理论突围路径;中国科普研究所林雪琪开展跨国别比较研究,阐释女性科幻文学中技术伦理、性别政治与共同体建构的交互关系;浙江大学曾玉玲以小说《新浪潮》为对象,剖析流行文化对男性气质嬗变的形塑机制;华中师范大学邓小莲聚焦《金山的成色》,揭示话语实践驱动的伦理选择对移民伦理秩序的重构作用;河南农业大学聂宝玉通过自传体漫画《缝不起来的伤痕童年》,探讨创伤叙事的跨媒介诗学特征与伦理表达;浙江大学楼昱借助毛姆《人性的枷锁》,阐释英国职业女性伦理选择对传统职业伦理范式的颠覆性挑战。

第三分论坛邀请浙江大学杨革新教授担任评议嘉宾,由华中科技大学宋歌老师主持。本分论坛聚焦全球化语境下的伦理想象与主体身份重构,围绕跨文化传播、殖民书写与人工智能等主题展开深入讨论。成都文理学院谢荣萍分析了莫言在马来西亚的传播过程及其伦理选择;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王箐从算法监控的角度探讨了人机情感互动中的问题实践与拟剧性对策;湖南大学刘姗妮讨论了《巴别塔》中的中国想象及其殖民伦理重构;湘潭大学梁三韵研究了伊瑟尔文学中的主体性重塑与伦理思想;北京师范大学丁俊探讨了《像我这样的机器》中的人工智能具身机器人与人类主体结构;湖南师范大学于文硕讨论了当代家园的建构与身份选择;华中科技大学宋歌分析了阿梅丽·诺冬对人工智能伦理困境的先知性书写。

第四分论坛邀请华中师范大学苏晖教授担任评议嘉宾,由河南师范大学赵世昌副教授主持。本论坛围绕疾病书写、儿童文学、算法批评和科技伦理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南方医科大学龙艳霞分析了小说《1793年黄热病瘟疫》中历史性瘟疫叙事所蕴含的生命伦理困境;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张文曦以诺斯罗普·弗莱的想象教育理论为核心,探讨了“想象与共同体的可能性”这一现代性难题;南昌师范学院熊文艳从文学伦理学的批评视角分析了罗尔德·达尔的儿童幻想作品,重点阐述了其以儿童为本位的伦理观及其伦理价值;南昌师范学院赖日升剖析了菲利普·罗斯后期小说中的疾病书写与死亡教育学;南开大学万明泊探讨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的挑战,并重新审视了斯蒂芬·拉姆齐的“算法批评”理论;泰国西那瓦大学薛话雨以泰国科幻小说《克隆人》为例,分析了作品中通过三重关系构建的批判性叙事;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王丹从后殖民伦理批评的角度重读《格列佛游记》,论证了在智能时代重塑伦理自觉的紧迫性;西北大学谢冉考察了李长之如何以儒家“人格本位”为核心,完成批评范式在战时的重构;河南师范大学赵世昌分析了《安提戈涅》中歌队的伦理表达功能。

第五分论坛邀请山东师范大学王卓教授担任评议嘉宾,由大连外国语大学副教授姜慧玲和中山大学谭菲老师共同担任主持。本论坛围绕动物书写、空间伦理、职业伦理、环境伦理及科幻文学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周口师范学院侯霞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角,解读了黎紫书的《余生》中的动物书写与女性创伤;中山大学谭菲探讨了霍根情感叙事学的内在张力与方法论困境;华中师范大学修涓译分析了《素食者》中的空间伦理与流动性书写;西交利物浦大学仇振宇剖析了伊恩·班克斯的《游戏玩家》中的左翼乌托邦批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岑嘉熙探讨了戈德温与西拉诺的月球科幻小说,指出两部作品映射了技术理性与怀疑理性两条通向现代性的路径;大连外国语大学姜慧玲剖析了巴拉德的《干旱》中的毒物话语叙事与蓝色人文愿景。
本次论坛历时两整天,于16日傍晚进入尾声。杨革新教授在闭幕式总结中强调,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将持续强化学术枢纽功能,构建长效协作机制以深化国际化学术共同体建设。他倡导学界同仁聚焦理论创新与批评实践,着力培育兼具学术原创性与国际传播力的标志性成果,在扎根中国学术传统与拓展全球对话空间的双重维度中,贡献具有建设性的理论智慧与方法论路径。
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与实践论坛以“尚真、惟实、笃学”为宗旨,旨在搭建国际化平台,汇聚学者智慧,深化理论方法探索与实践,服务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与话语体系的建构及繁荣。2026年暑期,第六届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与实践论坛暨国际研修班将于浙江大学举办,诚邀全球学者相聚杭州,共探前沿。
本次活动受到“浙江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以及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当代西方伦理批评文献的整理、翻译与研究”【项目批号:19ZDA292】资助,特此鸣谢。
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
2025年11月1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