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

德国文化研究所顺利举办讲座:歌德时代的“中国热”与魏玛文学圈中的中国故事

发布者:刘芳   发布时间:2025-11-24

你是否知道,在两百多年前的德国,也曾掀起过一场“中国热”?那时的德国文人贵族痴迷于东方的瓷器、建筑与故事,就连歌德的故居中,也专门设有一间“北京厅”。

 2025年11月21日下午,浙江大学德国文化研究所特邀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德国洪堡学者谭渊教授,主讲浙江大学董氏文史哲青年学术沙龙,带领我们重返那个充满东方想象的魏玛文学圈。本次讲座由浙江大学练斐博士主持,德国文化研究所李媛教授、刘永强教授、庄玮长聘副教授,以及来自浙大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同学们共同参与。秋日午后,大家一起走进歌德、席勒等作家笔下的“中国故事”,探寻文学家如何借东方之石,磨砺启蒙理性的刀刃。

一、风尚东渐:从“丝人”到“白色金子”

讲座伊始,谭渊教授勾勒出19世纪前欧洲对中国的早期认知。中国丝绸风靡欧洲,德国人甚至将东方民族称为“丝人”。16至18世纪,随着利玛窦等耶稣会士来华,东西方文化交流日益深入,“中国风尚”(Chinoiserie)随之兴起。

传教士与学者向欧洲社会带去了大量关于中国的正面报道。瓷器、茶叶、建筑与文学,逐渐走入欧洲生活。瓷器更被誉为“白色金子”,不仅催生了欧洲对瓷器工艺的探索和技法融合,更成为当时地位与品味的象征。受法、英等国影响,中式建筑也在德国落地生根。柏林、慕尼黑、卡塞尔、魏玛等地园林中,中式亭阁至今可见。最为著名例如波茨坦无忧宫的中国茶室、慕尼黑英国公园里的中国塔。而在歌德的法兰克福故居中,也保留着一间充满东方情调的“北京厅”。

1755年,法国王储路易十六在凡尔赛宫扶犁耕田——这看似荒诞的一幕,背后正是欧洲对东方农耕文明的推崇。启蒙思想家们从遥远的中国寻找改革灵感,这场持续百年的“中国热”,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深远。

二、思想之镜:启蒙运动中的中国政治想象

当贵族争相收藏瓷器,启蒙思想家却在寻找另一种珍宝——中国的制度与治国智慧。德国画家伯恩哈德·罗德笔下理想化的中国帝后形象,成为“开明君主”的视觉诠释。法国经济学家弗朗斯瓦·魁奈在《中华帝国的专制制度》中直言赞扬中国政治经济制度,他们并非盲目崇拜,而是借中国之镜,照欧洲之弊。1735年,杜赫德编纂《中华帝国全志》,其中汉文帝、雍正亲耕的记载,塑造了欧洲人心中“哲人王”的典范。维兰德在《金镜》中借中国王子Tifan的成长,阐述“回归自然”的教育理念,并借小说发问:“为什么道德高尚的农民舜,不应成为最好的帝王?”——这一问,挑战了欧洲世袭贵族的合法性。

三、文学互译:从《赵氏孤儿》到《图兰朵》

席勒对中国的兴趣尤为深厚。他创作《孔夫子的箴言》,改编《图兰朵》,并在剧中写下那首著名的谜语诗:

“它是什么?很少被人珍视,却装饰伟大帝王的手?不惊人,却使千万人富有,征服茫茫大地……”

谜底“犁”,点出对农耕文明与勤政君主的礼赞。更早之前,马若瑟译《赵氏孤儿》已在欧洲引起轰动,成为中西文学交流的重要桥梁。

四、歌德与中国:“世界文学”的诞生

歌德喜欢“思想的旅行”,他关于中国的阅读量也令人惊叹。他曾系统研读当时所有能找到的各类中国书籍,而最为触动他的,是中国文学。1827年1月29日,歌德借阅《花笺记》英译本,三天后,他在与艾克曼的对话中首次提出“世界文学”的概念。他在《花笺记》《百美新咏》中看到才女成群的世界,与当时德国对女性创作的歧视形成对比。中国文学成为他构建“世界文学”图景的重要参照。

五、道家西传:庄子的欧洲之旅

1783年,德国作家塞肯多夫创作《命运之轮或庄子的故事》,从“庄生梦蝶”开始,以诗意的场景阐释道家思想。剧中庄子向“不朽的老子”学习认识论,通过“蝴蝶梦”洞悉人生——虽不尽准确,却反映了欧洲对东方智慧的向往。

1827年,歌德说出那句名言:“民族文学现在已算不得什么,世界文学的时代已快来临。”这句话的背后,是他对中国、印度、波斯等文明的认真阅读与尊重。

结语:以史为鉴,以通为桥

两个世纪后的今天,当我们在全球化的漩涡中重新思考文明互鉴,这段历史依然回响:真正的交流,从来不是单向的仰视或俯视,而是在平等对话中相互启发,在差异中共进。

这场讲座不仅是一次思想碰撞,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们跟随谭渊教授的讲述,看到了18-19世纪欧洲视角下的中国镜像,也理解了“世界文学”在歌德构想中的诞生之路。李媛教授提炼出“以史为鉴,以史为镜”的智慧,指出我们应深刻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跨领域沟通中发现万流归宗的相通性。

这趟旅程也再次确认外语学人的使命。正如练斐老师所言,我们是桥,植根于中国,又拥有叩响不同文明之门的密码。前行路上,愿我们带着这份历史的启示与文化的自觉,以学术先辈“十几年磨一剑”的韧劲为榜样,不浮躁,深耕不辍,继续做中德、乃至中外文化交流的坚实桥梁,让理解之光照亮更多相遇的可能。

文 | 沈静怡

图 | 褚天宇、练斐

浙江⼤学德国⽂化研究所

浙江⼤学外国语学院德国学研究所




联系我们

电话:0571-88206044

邮编:310058

地址:杭州市余杭塘路866

官方微信学生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