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0日下午,德国慕尼黑大学的Christoph Schmitt-Maaß教授应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德国学研究所和子衿学社邀请,在紫金港校区东1A-308教室举办了题为《手贴耳边:卡夫卡笔下的听觉障碍》的讲座。此次讲座为“中德文学交流史话”系列活动的第36期暨“子衿讲座”第108期。讲座由浙江大学刘永强教授主持,来自德国学研究所和文学院的30余位师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讲座开篇,Schmitt-Maaß教授展示了艺术史中关于“听觉障碍”的多种表现形式,并探讨了这一主题如何深刻影响艺术创作。他提到,在绘画艺术中,“手贴耳边”这一动作常用以象征听觉障碍;贝多芬的听障影响了他创作《第九交响曲》时的工作方式;从古代到现代,西方文化中一直存在与花瓶、座椅、扇子等器具相结合的各式助听器具,等等。
在广泛介绍听觉障碍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后,Schmitt-Maaß教授将话题聚焦于卡夫卡作品中的听觉障碍。他通过细读卡夫卡的自我记录与文学作品,如《布鲁姆费尔德,一个上了年纪的单身汉》,深入分析了卡夫卡如何在作品中精细地描绘这一主题,并指出悖谬与误解是卡夫卡作品的核心特点,而听觉障碍则是构建这一悖谬与误解的关键。
在讲座最后的问答和讨论环节,Schmitt-Maaß教授与在场听众讨论了卡夫卡作品的怪诞性以及作品中经常描述的夸张体态和身体姿势,并从听觉障碍的角度,对这些母题和写作特征重新进行解释。
Schmitt-Maaß教授的讲座为我们重新阅读和理解卡夫卡提供了不少启发。在卡夫卡之外,他还深入探讨了残障研究(Disability Studies)领域的最新成果,关注残障的历史、理论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意义。他跟在场师生一起阅读了《叙事假肢:残疾与话语的依赖性》这一理论著作的导论选段,并结合奥地利作家罗特(Joseph Roth)的短篇小说《皇家墓穴》进行对比,探讨了“装聋作哑”作为一种态度与策略,以及“残疾作为偏离符号”的主题。

Schmitt-Maaß教授强调了残障研究与社会学、话语研究等领域之间的紧密联系,拓展了听众对这些跨学科议题的理解。大家纷纷赞叹受益匪浅。本次讲座极具广度与深度,富有人文关怀,为卡夫卡研究提供了一个新颖且深刻的切入点,在拓展残障研究视野的同时,也为文学与社会学的交叉领域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Schmitt-Maaß教授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与跨学科的视角,为与会者提供了一个反思文学创作背后深层社会意义的宝贵机会。此次讲座不仅加强了中德文化与学术的交流,也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国际视野和思维碰撞的平台。
文:俞子墨
图:谢煜璐、褚天宇
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子衿学社,德国学研究所



